APP下载

当代七夕节的保护与传承

2017-01-27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乞巧牛郎织女传统节日

(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10;2.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875)

社会转型期文化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嬗变与重构系列专题(Ⅶ)

当代七夕节的保护与传承

孙 蕾1,张 勃1,毕啸南2

(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10;2.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七夕节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蕴含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姻观,包含着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和巩固家庭稳定的民俗文化功能。在当代,七夕节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社会观念变化、西方文化冲击以及民俗文化的自然变迁等因素逐渐衰落。因此,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不断创新节俗文化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政府适当介入保护和传承七夕节。

七夕节;民俗功能;原因;保护传承

当前,七夕节——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对七夕节起源及其嬗变的梳理,并对其功能及衰落原因进行分析,以求继续传承保护七夕节。

1 七夕节的溯源

七夕节的起源在学术界说法有很多种,其焦点主要在于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无关联。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两者并无关系,但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个时间段合二为一;其二,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相互衍生,共同发展。

学者杨琳持第一种观点,他根据民俗学的理论研究,结合地方志、文人笔记等相关资料记载,对七夕节的起源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论证:七夕节的成因主要在于“七在古代文化中是个具有生殖魔力的数目,古人将七月七日作为节日是崇拜七这个神秘之数的结果,其实质是对生殖的期盼和膜拜”;认为七夕节的形成时间大概是在东汉以后;他认为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起源于先秦时期,在三国以前,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没有任何联系,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是晋代以后才渗入七夕节的”,同时杨琳认为“牛女传说中存在诸多生殖因素,这跟七夕节的主旨是合拍的”[1]。

学者吴天明则持第二种观点,他将七夕节作为宗教文化进行考察,运用历史文献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考证七夕的文化现象。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他还认为:“古人“七夕”祭祀先搽,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他对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本源也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古人‘七夕’奈祀先裸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2]。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起源于农耕文明,与二十四节气相连,加上数字在中国人的观念和心态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正月到腊月,每个月基本上都形成了数个节日。因此笔者认为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是共同衍生的关系,而七月七被选择成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其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星辰崇拜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以此对星辰进行命名,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命名就来源于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男耕女织的现象。从星象上来说,七月处在夏秋两季交接时节,织女星是最璀璨夺目的,此时的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熠熠生辉。其二,我国古人认为初七是“人日”。古人相信人与气候、节令关系极大,信奉天人感应。根据董勋《问礼俗》记载,古人将初七定为“人日”,又称“人胜节”“人节”“七元日”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清朝年间,据清顾禄《清嘉录》记载:“俗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九日为天日,十日为地日,人视此四日之阴晴,占终岁之灾祥”[3]。由此可以知道“七”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七月七则是两个神秘的数字相逢,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意义更加非凡,而且在这一天,牵牛星和织女星是天空中最耀眼的两颗星,距离也是最近的,所以牛郎和织女在七夕这一天相会是必然的。

2 七夕节的发展演变过程

西汉时期,汉武帝迷信神仙之道,民间传说他多次与西王母相会,并且修建了昆明池象征着天上的银河,两侧耸立着两棵巨石象征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样,天帝的女儿织女就下凡来到人间,与平民百姓牛郎结为夫妻,后来又因种种磨难被迫分离,逐渐演绎为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传说。同时,在西汉时期,七夕节的习俗广为流传,主要有斗巧、晒衣、晒书等。如《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口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4]。即汉高祖时期,宫女在七月七这一天庆祝节日,会穿七孔针,后世则逐渐演变为“乞巧”的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被迫处于战乱之中,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追求平稳安定的幸福生活,便将这一愿望寄托于神灵,在七夕时节,人们便向牛郎织女祈求实现愿望。因此,这一时期的七夕节不仅继承发展了“乞巧”的习俗,更衍生出乞子、乞禄、乞寿的习俗。与此同时,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变得更加丰满动人,而且与七夕节结合的更加紧密,由此七夕节庆的活动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就广为流传。在社会大动乱的时期,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牛郎织女两人之间的坚贞的爱情,表达自己的追求向往之情。

隋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七夕节的规模不断扩大,唐玄宗甚至在宫中修建了一座乞巧楼。在这一时期,文人学者写下了无数吟咏七夕的诗篇,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佳作。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日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这首诗则充分展示了当时长安七夕节日的盛况。

宋代以后,社会进一步发展,从朝廷到民间都将牛郎织女作为神灵祭祀,这种祭祀活动迅速推动七夕节的发展。与此同时,习俗活动更加丰富,民众在七夕节庆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放松活动,除了保存流传下来的求灵巧、水浮针、看巧芽、拜魁星等习俗,自七月初一开始,人们就设立“乞巧市”“乞巧棚”“乞巧楼”等来售卖多种多样的巧物和巧果,还出现了《天河配》《长兰殿》等戏曲。宋代七夕是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当时的许多文人都写下了很多颂扬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词曲。

明清时期,七夕已经是重要的民间节庆节日,节俗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间“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5]。清朝时叫“掷花针”,主要用松针来卜巧。此俗一直保留到近代。据《清嘉录》记载,人们在庭中或露台上陈设香烛和各种果实,对牛郎织女二星进行膜拜以此来乞巧。

1911年,辛亥革命取消了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农历纪年,还把中国传统节日改为按照公历庆祝,传统节日也因此遭到了强烈的冲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抵制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不能否认它们的积极意义,但是却不能以偏概全,盲目地反对一切传统文化,也应该认识到其中优秀的精华。新中国成立以后,宣扬马克思主义,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力度。“文化大革命”时期将带有旧文化色彩的东西都打碎、砸烂、付之一炬,由此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之一,也因此逐渐衰落。

3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功能

传统七夕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主要的文化诉求是乞巧、乞子、乞美、乞智、乞成人。在乞巧方面的主要节俗活动有祭拜织女、对月穿针、观影占巧、蜘蛛乞巧、观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饭等;在乞子方面的主要节俗活动有种巧芽、吃芋头等;在乞美方面的主要节俗活动有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采树叶沐发、接露水洗浴等;在乞智方面的主要节俗活动有拜魁星等;在乞成人方面的主要节俗活动有祭祀“七娘妈”诞辰等活动。七夕节自西汉产生以来,虽然历经两千多年未曾消亡,但是自近代社会转型至今,其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兴起导致以七夕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衰落。这是否就意味着它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继续传承,因而就可以任其消亡呢?答案是否定的。七夕节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它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必然有其优秀的地方,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因为它有着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功能七夕节才更有理由传承后世。

3.1 社会性别确认功能

社会性别,是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学术界最近一段时间广泛运用的一个概念,为了与传统的生物意义上的性别相区分而在前面加上了“社会”两字。社会性别是指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现象[6]。七夕节中的乞巧习俗一直以来承担着社会性别确认的功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古代社会的伦理规范要求“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是德,由此导致女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定位就局限在家庭内,她们每日的工作就是织布,做好家庭主妇。七夕节虽然被称作“女节”,但是也有少量的男子参加七夕节俗活动。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们期望历经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及第施展抱负,对男子的希望就是能够成为士人,功成名就。这一社会性别的期望也展现在七夕节俗活动当中,比如拜魁星、晒书等,利用这些活动实现对男子社会性别的确认。

3.2 生殖崇拜的功能

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因为乞巧是七夕节俗活动中最具特色和流传最广的活动。“穿针乞巧”是最为普遍的方式,女性在七夕月下穿针展示了她们的心灵手巧,实则其中暗含了生殖崇拜,能够穿针成功也就意味着交合的成功。“穿针引线”也意味着将陌生的男女撮合成夫妻。那为什么选择在月下穿针呢?中国古代社会认为太阳属阳,象征着男子,月亮属阴,象征着女性,月亮则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月亮作为玉兔和蟾蜍的结合体,也是生殖崇拜的组合,因此在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吞月而孕、梦月而孕的传说。因此,每当七夕夜晚来临的时候,女性就在月下穿针乞巧,祈求儿孙满堂、家族繁衍、后代兴旺。所以,七夕乞巧的节俗活动,虽然名为祈求心灵手巧,实则用乞巧之名来掩盖乞子的愿望。

3.3 巩固家庭稳定的功能

在传统农耕经济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双重约束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女子地位非常低下。除了有贞洁烈女的例子作为效仿之外,统治阶级还编写了《女孝经》和《女论语》等女性教材来进一步禁锢女性的身心。书中宣扬男尊女卑如同天尊地卑一样的道理;主张男有重婚之义,女无再醮之夫等。因此,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她们唯有靠乞求自己心灵手巧、聪颖灵慧来换取男性的青睐,作为巩固家庭地位的重要筹码。

4 七夕节衰落的原因分析

七夕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7]。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就去巧市、巧楼值班物品,到了临近七夕的前三日,乞巧市简直人山人海,车马难行,直至深夜才散市。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七夕节,节庆也是热闹非凡。然而,从近代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盛大热闹的七夕节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主要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4.1 社会结构转型

自古以来,七夕节都展现了浓浓的农业社会氛围,是属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节日,无论是七夕的巧果采购,巧芽的培育,巧桌的供奉,巧棚的搭建,还是穿针斗巧、蜘蛛卜巧等习俗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农业传统。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必然意味着生发于、成长于、适应于传统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文化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8]。在社会转型期,中国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变化,传统农业社会的习俗活动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都市年轻人也就很少参加七夕的习俗活动,受到冷落也是必然的。再加上从农历到公历记事的变化,七夕节的节日氛围也就更加淡化了。

4.2 社会观念变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子地位非常低下,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提倡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实施了一系列提高女性地位的措施,兴女学,戒缠足,改革婚姻。辛亥革命时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随之提高。五四运动将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时期的女性走出家门,参与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从宪法和法律上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地位,毛主席也说:“女性也能顶起半边天。”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空前提高。因此,传统的七夕习俗不再适应当代青年的观念也就逐渐衰落。

4.3 西方文化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全球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面对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七夕节则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西方情人节以其具有全民参与性、娱乐狂欢性、浪漫性和极大的商业价值,迅速且成功在中国扎稳脚跟。每逢西方情人节到来之际,各大商家就以情人节到来的名目来举办各种活动,同时吸引消费者购买周边产品,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相关新闻。久而久之,人们形成思维惯性,自然而然认可了西方情人节的存在。在这种氛围下,七夕节淡化,其节庆活动也失去趣味,逐渐走向衰落。

4.4 民俗自然变迁

民俗的传承与变异,是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不传承的民俗现象。民俗节日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民俗节日自然会得到传承,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节日自然会逐渐衰落直至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规规律。如古代男子一夫多妻制转变为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古代女性缠足、束腰等陋俗都被时代所淘汰。从传统节日来看,既有类似于清明节从解放前祭祖上坟到解放后增加祭扫烈士墓的传承中的变异,也有像上巳节、浴佛节等民俗节日的消亡;更有像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劳动节等新节日的兴起。当然也会有传统民俗节日如七夕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节日的衰落。

5 七夕节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人类文化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当今固守传统的七夕节俗活动毫无意义。七夕想要继续得到继承和发展,就需要接受现代社会的改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考量。

(1)挖掘七夕文化中的积极内涵,将传统的七夕文化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和现代先进的文化理念相融合,打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七夕节。当代中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七夕文化中家庭团聚,美满幸福的内涵要加强推广,尽可能的降低离婚率,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同时要改造传统的七夕节俗活动,适应都市青年男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满足他们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使青年男女脱离日复一日的办公室生活,陌生的男女双方也可以对歌、跳舞,可以互赠具有七夕特色的礼品,诸如情人结、荷包、百合花等等。

(2)传播七夕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21世纪是信息时代,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电影等多种不同的媒介来帮助人们了解节日民俗文化。在宣传七夕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邀请民俗专家讲述生动有趣的节俗文化和活动;可以拍摄牛郎织女故事的纪录片或电影,帮助人们了解七夕文化;可以拍摄七夕发源地的广告,同时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硬件设施,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来参观;可以建立专门的七夕节日网站,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七夕的美丽;可以开发与七夕相关的网络游戏,比如“牛郎织女”,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民俗文化,一举两得。

(3)加强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传承保护传统文化。首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其次,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家长可以在子女放假期间,带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在七夕节期间,可以带他们晒书,拜魁星,赏牵牛织女星,在葡萄树下吃巧果听牛郎织女私语。另外,只有社会群体中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七夕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对中小学生教材进行改革,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选取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节日习俗篇目,增强课本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4)加强中西方文化节日的交流和借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坚持“引进来”的战略,要以开放的胸襟和态度接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七夕节看,要主动学习西方情人节的优秀地方,比如它庞大的参与性以及它的浪漫趣味。其次,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向全球,将牛郎织女的故事普及到国外,使七夕文化也能在外国站稳脚跟。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汉语热”,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孔子学院,我们在孔子学院的教育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宣传牛郎织女忠贞的爱情故事。在七夕时节,可以举办大型的相亲活动,中外友人都可以参加,这恰巧符合了牛郎织女千里相会的理念。在中外节日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采取费孝通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策略,在充分展现中国传统节日魅力的同时,也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可取之处,共同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

(5)政府适当地介入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统的七夕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对传统节日文化没有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长此以往,有的传统节日就可能就此消亡。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帮助人们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理解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从而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将春节、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认为,这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政府亦可将七夕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这样民众更容易接受七夕传统文化。但是,政府也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毕竟传统节日是民间的文化。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七夕等节俗文化中,政府部门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大众增强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另外,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与民间合作的方式,合理提取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在政府监管下,商家合理地开发七夕的周边产品,同时政府也应当支持商家或其他组织举办的讲座宣传、仪式展演等活动。

6 结束语

七夕文化作为一种节俗文化,是中国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之一,在今天现代化的建设中,那忠贞的爱情、美好的理想和淳朴的美德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七夕节日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

[1]杨琳.七夕节的起源.学术集林(15)[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342-372.

[2]吴天明.七夕五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75-85.

[3]顾禄,清嘉录.道光庚寅刊本(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830:19.

[4]葛洪.西京杂记(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5]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43.

[6]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468.

[7]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86.

[8]张勃.从传统到当下,试论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J].民俗研究,2005(1):14-26.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Qixi Festival

SUN Lei1, ZHANG Bo1, BI Xiaonan2
(1.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 2. Institute of Culture Innovation and Commuunication, Beijing No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Qixi Festival originated from the worship of ancient celestial bodies, stars,and stars. It contains Chinese views of love, morality and marriage. It includes social gender recognition, reproductive worship and the folk cultural function of consolidating family stability.In the present day, the Qixi Festival is gradually declining du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social concept,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changes of folk culture.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odern media, constantly innovate festival culture activities,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is properly involved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Qixi Festival.

Qixi festival; folklore function; caus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K257

A

孙蕾(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北京学、民俗学。E-mail:724813271@qq.com.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阶段性成果之一(2015MZD013)

猜你喜欢

乞巧牛郎织女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潭山乞巧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乞巧七夕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