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史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7-01-27余国栋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建筑史建筑学古建筑

丁 娜,陶 峰,张 程,余国栋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安徽合肥230601)

中国建筑史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

丁 娜,陶 峰,张 程,余国栋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安徽合肥230601)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但是目前国内的普通教学模式,使得中国建筑史的课堂教学缺乏积极氛围,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文章通过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提出专题化教学设计,并针对具体的专题教学深入研究,企图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的积极性。

中国建筑史;专题化;教学模式;改革

中国最早的建筑史课程教学,滥觞于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所设建筑学科。该建筑学科主要沿用日本建筑学教育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建筑力学和建筑史、美术等[1]。当前建筑学的学科体系中,建筑学作为一级学科,主要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研究方向。从中均可见建筑史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明确规定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对象必须“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和理论”,作为建筑学教育中重要的理论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建筑修养,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为后期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其所取得的教学成效并不佳。

一、建筑史教学现状

受社会风气急功近利的影响,多数学生目光局限于眼前,看不到中国建筑史该门课程的远期利益,不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建筑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粗浅地认为研究历史,是研究“死”了的东西,是考古,心想反正以后要从事古建筑修复的相关工作,何必现在花时间、耗精力研究史论。加之目前多数新开建筑学专业的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期末试卷考核学生的单一模式,考核试卷大多数以填空、选择、绘图为主,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这种状态激发不出课堂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建筑史专题化教学模式

中国建筑史作为建筑学专业设立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导向性、研究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需要引导学生去把握重点,专题深入,专题拓展,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学结构设计出发,针对学生的想法改进教学方法,设计专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从而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化教学必须以理解问题与阐述问题的理性逻辑作为基础。“中国建筑史”课程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以及住宅和园林等专题,具体阐释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发展过程,这些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艺术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知识。用严谨的、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评价历史建筑,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建筑、理论以及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评价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建筑史观。

(二)专题化教学的结构设计既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与理论实践的时代性,还要增强教学方法以提升理论教学的层次性。

1.“实效性”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体现学生在中国建筑史方面学习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将中国建筑史基础理论部分依照时间的长轴作整体性介绍分析,然后再依据类型分专题教学。每个专题都由问题切入、专题讲授、案例分析、疑难解答、实践教学、学术前沿六部分构成,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认识到该门课程对于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底蕴有着重要意义。高雅的建筑作品需要设计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而这些并不是空中楼阁,研究传统建筑,从中汲取养分,定能为后期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以住宅与聚落专题为例。以最普通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切入点,衣食住行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点,也是最基本的点。中国地大物博,南方人喜米,而北方人喜面,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习惯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域性。问题引入后,就住宅形制和结构等情况的演变做重点课题讲授。接下来就是案例分析,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参与,课前布置好案例分析,如北京四合院、云南一颗印等等,由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讨论,并在课上选派同学对自己组的课题进行阐述,由其他组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提问。这样案例分析与疑难解答捆绑在一起,促使学生课下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学互动,知识点容易被学生接受。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古建筑总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有可能,最好带学生亲临古建筑现场,去感受去认知。最后建议授课老师以本专题的学术前沿理论知识作为该篇的结尾,既有效地总结了该专题,又引导学生去了解学科前沿,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把握“时代性”理论实践

时代发展和社会建设对建筑学本科生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历史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保证,如何保护我们的历史建筑与文化?体现在中国建筑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和调整上。即要研究体现中国建筑地域文化的最新进展,吸收和反映学术界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展示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探索西方国家在古建筑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握改造、更新、保护古建筑研究前沿性动态。

3.增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辩证处理教学民主开放与教学严谨规范、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考试与综合考核的关系等。三尺讲台的理论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讨论式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国建筑史课程,每学期总有2周左右的古建筑测绘课程相辅,可将古建筑构造的相关篇章上课地点直接放在古建筑的测绘现场。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古建筑测绘前,先在校园内把任务布置完,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来做资料收集和知识预习,进而在实地讲解时,更有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平时也可利用建筑模型的拆解来打破沉闷的课堂,使知识点鲜活起来。

不再采用简单的试卷考核形式,而是采用论文制的综合考核。试卷考核,往往主观题所占的分值较少,使得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结束课程,不能达到很好地检验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论文制的综合考核模式,只是规定大致的范围要求,学生可以就兴趣点,自命题,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来阐述对于建筑史内容的观点和态度。这促进了课下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大量资料,来形成自己的认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形成良性循环。

4.提升理论教学的层次性

建筑史的内容在建筑学培养教学中相对较独立,而该门课本身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属性,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价值,需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机联系,把中国建筑史学习的意义与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在教学高度与层次上,运用理论于实践,不断提升、不断深化,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一年级的建筑概论课程里面融入部分建筑史的概况,有益于学生在入学之初在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二年级开设独立的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的课程,三、四年级可以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入建筑史背景,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历史建筑等元素。除此之外,可开设一些建筑史的选修课程,让一些对历史建筑颇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选修。五年级的毕业设计选题上,加入与建筑历史相关的课题,让部分同学继续建筑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参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设计。这样一来,建筑史系列课程贯彻于整个五年的课程教学体系里。

三、结语

中国建筑史的专题化课程改革,针对本科生的思想特征和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的灵动性、参与性、实践性与时代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专题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且将系列课程整合在一起,以专题的形式贯穿于五年的建筑学教学中,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及时运用,无形中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老师为了能够掌握知识的时代性,也要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教学相长。

[1]刘冬梅.建筑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4):112-114.

[2]陈颖,吕健梅,曲艺.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4):69-71.

[3]李华,许蕙滢.对话:AA学校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思想[J].世界建筑,2002,(6):100-1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theThematicTeachingModeofChineseArchitecturalHistory

DING Na,TAO Feng,ZHANG Cheng,YU Guo-do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is the core of the architectural undergraduate courses.But the common teaching mode in China mak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lack positive atmosphere.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of thematic teaching.With further researching on specific topics,we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show interest in the enthusiasm of the course.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topical;teaching mode;reform

G424.1

A

1009-3583(2017)-0133-03

2016-10-12

2015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KJ2015B1105903);2016年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项目(2016mkjy01)

丁 娜,女,安徽六安人,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建筑史建筑学古建筑
建筑史话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史话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建筑史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国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