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榆历史上的渡桶

2017-01-27祝新华

江苏地方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赣榆龙王渡船

◎ 祝新华

赣榆历史上的渡桶

◎ 祝新华

渡桶,顾名思义,渡河用的一种木桶,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在苏北赣榆这个古老县份,据史料记载,自清代康熙年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口河、龙王河等许多主要河道,都曾出现过它的身影。这样算来,其使用历史至少有300年。

渡桶曾经是赣榆境内青口河、龙王河等几条内河航运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众所周知,赣榆地处沿海,是全国有名的海洋捕捞大县,为何舍渡船而独用渡桶?就像过去的江南水乡,河道密布、公路稀少,为方便群众出行等,很多地方都用渡船来运送人员或货物,而不是使用渡桶。当然,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搞清楚渡桶与渡船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赣榆的渡桶,讲究坚固耐用,无需精雕细饰,如同运货的马车、骡车、大车一样,样式简单,制作省力。就是用不到1米高的木板,一块块排成椭圆形、类似浴盆的平底大木桶,然后像箍水桶那样,用二至三道铁箍把它们整齐地箍紧、箍牢,整个木桶的长度一般不足3米、最宽处2米左右。因为是平底,所以水位即使不足1米也能行驶,动力与南方河道的小渡船一样,靠人用篙子撑或人力拉纤。由于青口河、龙王河等河道宽阔、水位高低相差很大,每逢夏秋季节的丰水期水位高涨,而到冬春之季的平水期水位又比较低,舢板之类的小木船根本无法正常行驶。至于枯水期,行人徒步即可过河,又根本用不着“假舟楫”。当然,有时遇到夏季行洪高峰,水位暴涨,为安全起见,渡桶也只能停运。而江南水乡过去多用渡船,是因为人家的水位相对稳定,有足够深的水可以保持渡船正常行驶,赣榆境内的青口河、龙王河采用渡桶,一是由于河道下游直接连接大海,因受潮汐影响水位很不稳定,且长时间较低;再就是下游的入海口处常年遭受泥沙堆积,船只进出困难。事实上,清代中期以后的青口河外运货物,都是用渡桶先运到下口码头,再由小帆船转运至停放在秦山岛外的大海船上出口。当然,青口至少自元代建港,从明代到清代早期,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想必那时的河运也采用渡船,只不过后来青口河入海口被泥沙淤积,才不得不改为渡桶。

渡桶在赣榆的使用,起先是单桶,后发展为“连桶”。所谓“连桶”,就是两个以上的渡桶连在一起使用。据史料记载,由于公路交通落后,青口河的“连桶”发展,一度非常兴盛,数量多、运输量大,成为赣榆境内青口河、龙王河等内河最主要的运输工具。仅以青口河为例,高峰时河里大约有200多“连桶”,最大的“连桶”为10个一连。据《光绪赣榆县志》记载:“下口到青口的水运用木桶,二桶一连,每桶载货约千斤。”这样,10桶相连能抵得上一条船的装货量。每天,它们分别从青口河的“大桥头”“二桥头”“小桥头”3个码头装载豆饼、豆油、花生米、花生油、黄豆和腌制的猪肉等土特产杂货向下口港转送,再由小帆船转运至停放在秦山岛外的大海船上出口。进口的洋杂货也是由“连桶”带回青口集散。“连桶”去时利用河水顺流漂送或拉纤,回来时则趁海水涨潮。“连桶”,这个青口河上唯一古老的水运工具,因在发展内河运输和繁荣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载入了《赣榆交通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口河上“连桶”已到衰退时期,只能摆渡,间或在雨季偶尔靠路边的一些小河流去新浦做些的客货运输。单个渡桶,一般可载客八、九人,每人一次收费5分钱。之后,青口河、龙王河上相继建起了大桥,公路交通运输日益发达,渡桶这种富有特色的渡河工具便日渐式微甚至一度绝迹。后来人们又开挖了长达16公里的青口河道,重建了青口港码头,从而沟通了内河航运,并与江淮水系相连,使得古老的青口河、港,重新焕发了青春,实现了轮船代替渡桶,满载各种各样的货物沿着通榆运河南下,可至全省数十个县、镇,对促进苏北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青口河下口河段,已成为国家级中心渔港码头。为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口大桥下面,过去渡桶摆渡的青口河广阔水面上,还建起了“水上公园”,用玻璃钢游艇代替了往昔日的渡桶。假日闲暇,人们携亲朋好友驾驶轻舟,荡漾在碧波磷光之中,好不心旷神怡。

赣榆的渡桶,一如古老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一样,已退出水上交通运输的历史舞台,“兰州羊皮筏子”被纳入首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点保护。渡桶作为古代赣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留给我们的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让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得以保护,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猜你喜欢

赣榆龙王渡船
龙王的孩子
老杨公公撑渡船
破釜沉舟
今年冬天赣榆下雪了
格子龙
德基机械整体式热再生“绿动赣榆领跑全球”——赣榆交通·德基机械沥青热再生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龙王闹海
动物QQ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