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猜猜它是谁?”

2017-01-27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早期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菌菇平菇经验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孙 娜

“猜猜它是谁?”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孙 娜

案例

对幼儿来说,植物的秘密永远探究不完。我也常常思考:如何让自然角满足幼儿好奇心,怎样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在此过程中积极猜想、尽情投入。经过全班师幼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自然角里的多种趣味小实验区域应运而生,豆苗向光小实验、滴灌对比区、毛细现象展示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种植活动让幼儿流连忘返。三月末的一天,我又准备了四个圆圆的菌包,悄悄放在自然角的角落里,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由此开启了幼儿一波又一波关于这“四个神秘物体”的猜想。

第一次猜想:这几个圆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几个圆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牢牢吸引着幼儿。幼儿首先观察着它们的外形、颜色,尝试从外观上辨别其身份。而后同伴间也开始了议论,亮亮说它们可能是土豆,小昕说好像一个圆圆的大生姜,还有幼儿揣测那是一颗巨大的种子。最后为了寻求正确答案,我与幼儿一起看了这几个菌包的说明书,并向大家介绍了说明书中部分文字内容。这下幼儿都知道了四个圆柱体原来是菌类植物培养包,只要适当浇水用心照料,便能长出好吃的蘑菇。从来没有“种”过蘑菇的幼儿听说这几个物体能“种”出蘑菇,都跃跃欲试地想成为菌包的照料者。经过班内投票,8位幼儿(2人一组)成了菌包的主要照料者,其余幼儿则参与观察。

第二次猜想:谁是“白平菇”谁是“黑平菇”?

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幼儿为菌包找来了带盖的箱子,准备了喷水壶、放大镜、标签卡、测量记录板等工具。然而在制作菌包品种小标签时,幼儿又遇见了新的问题——说明书上标注四个菌包分别是白平菇、黑平菇、大玉菇,还有鸡腿菇,而原有的标签已不见(早已被我藏起),四个圆柱子都长得差不多,到底“谁是白平菇谁是黑平菇呢”呢?经过集体讨论,大家决定边培育边观察,等菌菇长大后自然揭晓问题的答案。同时做一个“猜猜它是谁”的游戏,给每一个参与猜想的幼儿验证想法的机会。

几天后,一个柱子上长出了白色小菇,幼儿猜这肯定是白平菇,而另一个柱子上黑黑的小圆点被认为黑平菇,于是很多幼儿自信满满做好了猜想连线。又过了几天,终于第三种菇也长出来了,白白的胖胖的,很多幼儿猜测它应该是鸡腿菇。但是半个多月后,大家拿着长大的蘑菇与说明书上照片进行对比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之前被认为是“黑平菇”的菌菇长大后变成了白平菇,“白平菇”长成了大玉菇,而“大玉菇”长成了黑平菇,只有鸡腿菇从一开始就是“鸡腿”的形状未被猜错。菌菇们的身份谜题终于揭开,而幼儿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蘑菇的样子长大了会变化,猜错的幼儿不得不重新做一次连线。

第三次猜想:如果它晒晒太阳会不会长得更快?

四种菌菇已经长成,幼儿仍勤劳地对着其喷水、记录,期盼能收获更大更多的菇类。而在此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些菌类比一般绿色植物长得快,明明前天还是雪花片一样的一小朵,今天就长成了像巴掌那么大,这让大多数幼儿觉得很神奇。此时亮亮说:“如果它晒晒太阳会不会长得更快?”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在幼儿中间有了很大反响。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先取两个菌包晒太阳试试效果。于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自然角里又出现“阳光菌包区”和“阴凉菌包区”,幼儿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里继续开展对菌菇的照料和菌菇生长情况记录。一周之后,大家发现晒太阳的菌菇不但没有“长得更快”,反而全部枯萎,菇体脱落僵硬,失去了生命力。而阴凉处的菌菇却越长越好。伤心之余,幼儿将干枯的菌包又放回阴凉处,不久之后上面又开始长出了小小的菌菇。幼儿培养菌包的过程一直持续至菌菇完全掉落,他们持续观察了菌菇成长过程中的颜色、外形变化,并阅读相关书籍,班级里还开展了“菌菇知识大探秘”“神奇菌菇大调查”等拓展活动。

反思

1.吸引幼儿,先把握好材料与幼儿经验之间的关系

案例中的班级由于自然角多种趣味种植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常见植物的生长及培育方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时,幼儿从未接触过的“菌菇培养包”既与植物有着类似之处,又有别于自然角内的一般植物,“菌菇”本身就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四个圆圆的物体到底是什么?”“谁是白平菇谁是黑平菇?”“晒了太阳会不会长得更快?”在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经验基础上,幼儿通过三次猜想与验证对菌包开展了探究活动,幼儿对菌包的认知经验也一步步从外形变化延伸至其生长特点、生长环境等方面。在自然世界中,幼儿会对许多事物产生好奇,但并不是所有的有趣事物都可以变身“投放材料”,变成“教育资源”。只有符合幼儿经验水平,有助于新经验获得,能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联系的材料,才有教育价值,教育资源的筛选和利用中折射着教师自身的教育价值观。

2.激发主动,需理解幼儿主体意识背后的潜在动机

纵观活动的过程,幼儿从发现新事物——产生好奇心——开展猜想——验证猜想——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猜想及验证,与其说开展了一段关于菌菇的探秘历程,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满足好奇心的体验。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从儿童角度,去感受、描绘和勾勒可能出现问题与场景。“不知道不要紧”“猜错了没关系”“失败了再重来”,在这样一种宽松而有趣的心理氛围下,幼儿能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这种理解和帮助,从而被深深吸引,开展了一系列主动的探究行为。如在第二次猜想中,幼儿虽然经历了一次猜错的过程,但通过对问题的验证、对菌菇前后变化的比较,幼儿得到了不同以往的感受,这种新奇而深刻的印象远比猜想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重要得多。而第三次猜想正是基于前面的经验基础,才有了这种大胆的假设,使得菌菇探究活动的目标更加内隐、过程趋向开放、结果更为多元,幼儿的主体性自然而然体现出来。

3.教师引导,则关注基于幼儿学习方式的支持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这其中也隐含着幼儿学习方式与特点。在菌菇猜想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策略均围着幼儿的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直接感知的活动环境,妙趣横生的自然角、新奇的菌包、充足的种植场地和工具,充分的菌包培养时间和空间等,为幼儿创设了浓厚的探究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藏起了菌包的原有标签,适当设置了探究活动“困难障碍”,既激起了幼儿的进一步猜想,又促使幼儿怀着好奇心对菌菇生长开展了持续观察记录活动,大大提升了幼儿实际操作的有效性。再者,教师鼓励幼儿记录猜想内容,交流猜想结果、展示探究体验,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幼儿亲身经历了一场美妙的体验,幼儿的探究经验得到及时保留展示和分享,并将其中的个人经验、小组经验、集体经验融汇提升。

4.融通经验,要抓住基于幼儿整体发展的教育契机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应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充分关注幼儿所获经验的完整性,关注幼儿获得适宜而有效的发展。菌菇探秘的主线虽然是三次猜想与验证活动,但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有助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如:在引导幼儿开展持续记录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收集信息与个性表达的能力;组织幼儿讨论蘑菇变化分享发现的“秘密”时,培养幼儿对信息的分类、比较、判断能力;协助幼儿收集多种菌菇培养的资料,边培育菌菇边观察其外形变化,开展“菌菇写生”活动;为菌菇制造保温盒、制作图文并茂的“菌菇培养流程图”“菌菇培养规则图”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意志品质;引导幼儿搜集菌菇的有关知识,与观察记录相结合,回顾探索记录的过程,布置相关区角,在班级内开展“有趣的菌类”系列拓展活动,了解其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拓展经验。

成长

通过对该案例的解读,我感悟到作为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支持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用心去做,活动策略需要我们以儿童视角来设计和实施。教师要持有一颗“朴素心”,细心观察、正确引导、有效支持,并注意适当留白,给幼儿充分想象、操作、体验的空间。与此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允许出错、包容失败是每一位教师面对幼儿应有的态度,因为对于每一个经历探究的幼儿来说,探究结果远不如亲身体验猜想、验证所取得的过程经历重要。

菌菇的成长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次收获体验的历程,在幼儿眼里,那些猜想与等待、耐心与坚持、收获与满足,也帮助他们在自然的天地中生长出优秀的品质。

猜你喜欢

菌菇平菇经验
临清市平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董帅:大棚里的菌菇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韦禾菌菇飘香 健康美味护航
平菇种植记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平菇菌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蘑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