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播下中日民间友好的种子

2017-01-27文孟月明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侨园 2017年3期
关键词:遗孤葫芦岛战犯

文孟月明 (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播下中日民间友好的种子

文孟月明 (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带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以沉重灾难,也造成300余万日侨俘滞留中国战区,他们有家不能回,无处躲烽烟。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德抱怨,实现了百万日侨俘大遣返。新中国政府对1000多名日本战犯成功改造,创造“由鬼到人”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播下了中日民间友好的种子,而今这粒种子已生根发芽,成为中日友好的重要根基和力量。

以德报怨——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实施了大规模对华移民侵略政策,1936年8月,广田弘毅内阁把向中国东北《二十年百万户五百万人移民计划》作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大量的日本人被一批批有计划地送往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乃至所有被日本军事占领的地区。然而1945年8月10日,当日本大本营向关东军首脑部传达“可以放弃满洲全土”的命令时,日本政府和关东军却对日本移民采取了“弃民”政策,大量的日本移民被抛弃在异域他乡,他们由“人上人”突然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据统计,战后,滞留海外的日本人约有660万,仅中国战区就有日侨200余万,日俘194万(包括被押往苏联的47万余人)。中国东北有日侨俘145万,约占中国战区全部日侨的3/4。

日本以本土也遭受袭击,无力接收大量日本侨民回国为由,绝决地把自己子民抛弃在异国他乡,日本人民成为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牺牲品和替罪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战后经济困难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却没有对日侨俘进行民族性报复,反而以广阔的胸怀宽容善待他们,给予极大的物资和精神帮助和支持。自1946年5月7日至1948年9月的3年时间里,经辽宁葫芦岛遣返的日侨俘总数为1051047人,史称“葫芦岛百万日侨俘大遣返”。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善举感动大多数日侨俘,当年他们声泪俱下、鞠躬忏悔。中国共产党接管东北地区时,立即对日本侨民进行救助,并引导东北人民善待日本侨民,善良的中国人民收养收留大量日本遗孤和残留妇女,目前还活着的总人数在4000人以上。在中国政府帮助下,他们大部分人可以回日定居,或与日本亲人取得联系。1963年,中国政府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在黑龙江省方正县正式厚葬了5000多名日本移民的遗骨,并修建“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

1956年6月-8月,新中国政府先后分三批对在押的1017职务较低、罪行较轻、悔罪表现较好的日本战犯宣布免于起诉,立即释放,由中国红十字会移交日本红十字会乘船回国。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也对罪行较重的前日军将领铃木启久、藤田茂、佐佐真之助、伪满国务院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等45名日本战犯分别在沈阳、太原两地进行了公开审判,分别判处8至20年有期徒刑。45名战犯都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甘愿伏法,甚至主动要求以死谢罪。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上,从没有出现过这样全体认罪、悔罪的日本战犯。这些战犯除佐佐真之助在服刑期间病亡之外,其余44人在1964年3月6日全部刑满释放或提前释放,回到日本。当年,这一消息传出后,不但震惊了全日本,也震撼了全世界,使世人再次见识了一个宽厚和博大胸襟的大国魅力。新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宽大政策,是因为1950年-1964年的14年间,在中国抚顺、太原两地被关押的日本战犯已经接受人道主义教育改造,中国创造了使这些日本战犯“由鬼到人”的世界奇迹,他们发自内心的认罪悔罪,当时当刻,宽容的道义比威严的惩罚更具威慑力。日本战犯中的绝大多数回到日本后,感念于中国政府和百姓的善良与宽大,对过去的侵略战争进行反省,发誓将后半生献给反战和平与日中友好。

感恩的日本人民成为中日民间友好的使者

正是由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中国人民的坦荡胸怀,以及成百万、成千万日本人民和有识之士的不断觉醒与斗争,才促成中日两国政府于1972年9月29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进而使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日益加深。时至今日,经葫芦岛大遣返归国的日本侨民已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好明证和中日民间友好的使者;当年的“日本遗孤”长大成人,一部分得以回国定居,把中国和中国养父母视为再生之地和再生爹娘;“方正县日本人公墓”已经成为中日友好林,里面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归国后的日本战犯成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以坦诚和勇气,为“中日永不再战”奔走呼号。

葫芦岛港被感恩的日本侨民称作“再生之地”,60多年来成为中日民间友好的桥梁和纽带。当年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善待的日本侨民,始终铭记那段历史,他们积极投身中日友好事业,撰写回忆文章,到中国寻访救命恩人,捐资帮助中国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表现出中日两国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友谊。国弘威雄先生在葫芦岛遣返时只有13岁,现在是日本知名作家。考虑到日本七成以上人民是战后出生,国弘威雄先生花费3年时间完成自叙形式的大型纪录片《葫芦岛大遣返》,“一方面是警示不要重蹈覆辙,永不再战;另一方面是告慰被战争夺取生命的地下亡灵”。1997年,该片在日本首映时,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桥本龙太郎发出贺信,并称赞国弘威雄是有正义感的作家。佐佐木宗春老人在大遣返时曾有过轻生念头,打算投海自杀时被善良的中国大嫂劝阻,佐佐木老人曾两次回葫芦岛找寻救命恩人,但遗憾的是太多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找寻无果。遗憾之余,2002年老人在葫芦岛市龙湾公园“国际友好园”内特植下6棵银杏树,并立下感恩石碑。丸山严作为一位年逾80的日本友人,早年于抗战胜利初期在华生活困顿时曾得到中国人民的热心救助。70年后的2015年7月,老人为完成对中国恩人表达感谢的夙愿,以自行车骑行方式展开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寻恩之旅,重走当年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到葫芦岛的遣返之路。中日联合摄制组将此行拍摄制作成纪录片《一个日本老人的感恩之旅》,旨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献礼的同时,也将对促进两国民间友好起到积极意义。

“日本遗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逐渐回到日本,被称为“中国归国者”。情系故乡中国,感铭养育之恩。正是在这种心情的感召下,“归国者”自发成立民间团体——中国归国者日中友好之会,积极投身两国友好事业。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图书、讲述亲身经历等活动,表达恢复日中友好的真挚愿望,发出反对战争、守护和平的正义呼声。1995年,“日本遗孤”远藤勇在方正县建起了“中国养父母公墓”。1999年,1450名“日本遗孤”为了感谢将他们抚养成人的中国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自发捐资筹建一座铜质雕塑,铜像有一个感人的名字:感谢中国养父母碑。雕像浓缩了半个多世纪日本遗孤与中国养父母间的真挚情感,彰显了中国养父母“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2008年汶川地震后,“日本遗孤”也踊跃捐款,虽然很多人还靠政府救济过着贫困生活,最终仍募集到近1800万日元(约90万元人民币)善款。2014年1月23日,回国后的“日本遗孤”自发在日本鹿儿岛市内建起一座石碑,感谢当年收养自己的中国养父母。2015年7月13日,中日友好之会感恩团到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中国养父母公墓”进行祭扫活动。这个团体由50多名曾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日本遗孤”组成。日本遗孤团体上次访华是在2009年,时隔6年再次访华。感恩团团长池田澄江说出了遗孤的心愿:“我们是战争的幸存者和见证者,有责任和义务把那段历史告诉年轻人。全体归国者愿意毕生献给日中友好事业,搭桥架梁,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出席当晚活动的日本驻华使馆首席公使伊藤康一也对日本遗孤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表示支持。最近,73岁的“日本遗孤”中岛幼八自费出版回忆录《何有此生》,讲述了这段中日民间友好的佳话。最为可贵的是,中岛的女儿也在社交媒体上帮忙推广此书:“没有中国养父母就没有我父亲,也就没有我们。”

由于中国的宽大政策获释回国后的日本战犯,1957年9月成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简称“中归联”)。“中归联”遵循着“反对侵略战争,贡献于和平与中日友好”的宗旨,40多年来,他们冲破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阻碍,以其亲身经历,举办座谈会、展览会、街头宣传,对日本侵华战争展开无情的揭露和批判。1988年10月22日,“中归联”捐款建造了一座6.37米高的由大理石和花岗岩构成的“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落成于抚顺战犯管理所。“中归联”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宣传中日友好事业;协助日本相关友好团体,送还在日遇难的中国劳工遗骨;组团访华20余次,受到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王震、邓颖超等同志的接见;多次组织集会,抗议日本当局的反华言论;“中归联”的会员中有许多人执笔著书立说,从理论上批判日本国内的反华言论,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反省了过去日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呼吁人们对华友好,主张中日民间交流。1984年,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第一任所长孙明斋等人率团访问日本,“中归联”包括藤田茂在内的众多老兵已相继离世,亲人们捧着骨灰前来迎接,以了却这些老兵的心愿。藤田茂去世时,身上穿着1972年周恩来总理赠给他的中山装。战犯副岛进获释之际,管教员吴浩然送给他一把牵牛花籽,希望他再来中国时捧着鲜花,而不是拿着武器。回到日本后,副岛进牢记嘱托,在自家院里种下牵牛花籽,并将再度结出的花籽分赠给邻居。2007年副岛进去世后,他夫人把新培育出的牵牛花籽回赠给抚顺战犯管理所,寓意“和平之花”永远盛开在中日人民的心间。“中归联”2006年出版的绘本就命名为《宽恕之花》,书中介绍了上述经过,并逐渐为人所知。但随着40多年的岁月流逝,“中归联”大部分会员老衰或陆续故去已经无法开展活动,于2002年该会宣布解散。该会的活动由新成立的“抚顺奇迹继承会”接替。但是其“中归联”的精神仍在。2015年7月7日,中国驻日本使馆和“抚顺奇迹继承会”“日中友好8.15之会”及“再生的大地——抚顺战犯管理所”合唱团等民间团体共同集会,隆重纪念“七七事变”78周年。他们表示作为基层民间团体,多年来坚守草根交流,推动日中友好和和平反战活动,今后仍将坚守和平宪法,汇聚正义力量,坚决与逆历史潮流的动向和错误言行作斗争。

70多年前那场侵华战争,使得中日两国人民在恩恩怨怨中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那些亲历过战争,饱受战争苦果,同样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日侨、日本遗孤,以及日本战犯,他们比一般的日本人更渴望中日友好。他们感念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正义善良,对中国更为了解,甚至把中国当作故乡、再生之地,和中国人民有着亲人一般的情感,他们愿意为中日友好、为中日两国世代和平而奔走呼告。这种情谊和使命感不是强加的,不是伪装的,而是发自肺腑、心甘情愿的。甚至在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的质疑和监视下,他们毅然坚持,矢志不渝。他们是数十年来中日民间友好往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中日两国都该珍视的宝贵财富。若要友好,必先了解。在他们的影响和宣传下,更多的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从不同的视角、从民间的渠道,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中日战争那段历史。很多日本人民被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所感动,想到中国来看看,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现状。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证明,中日两国人民都是热爱和平的,也都是对中日关系正常发展抱着良好期望的,厚重的民间土壤是中日友好的根基,正是这样的基础民意奠定了两国关系逐步向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遗孤葫芦岛战犯
◆其它
其它
中日媒体将联合拍摄“日本遗孤”题材纪录片
第三届“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
陈潭秋:第一个提到葫芦岛港的中共领导人
葫芦岛海边补网人
第一曲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