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健医学

2017-01-26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压疮残疾踝关节

保健医学

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谢财忠,徐格林,刘新峰

目的:脑卒中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极高的疾病。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和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康复的介入可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自理、重返社会。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近年来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等研究和进展进行概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2/2008)有关“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相关研究文章,以“脑卒中,脑梗塞,脑缺血,脑出血,康复,生物反馈,减重训练,康复机器人,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为检索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2/2008)相关文章,以“stroke,rehabilitation,constraintnduced movement therapy,motorimagery,robot assisted herapy”等为检索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选择文章内容与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机制和方法学等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结果:1)脑卒中早期康复理论基础: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是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要理论基础,脑卒中后大脑功能和组织结构可以发生重组,出现各种各样的可塑性变化。2)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体征不再进展即可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3)早期康复方法学。普遍认为,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所谓早期康复,一般认为脑卒中发病以后一个月内开始康复为早期康复。4)早期康复治疗技术:早期康复主要治疗技术包括Bobath、Brunnstrom、Rood、PNF、运动再学习疗法(MRP)、生物反馈疗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经穴刺激)疗法、减重训练法、运动想像疗法、康复机器人训练法以及综合康复方法等。5)早期康复效果:早期康复可缩短脑卒中患者迟缓性瘫痪的时间,预防并发症,减轻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减轻后遗症有重要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阐述了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介入时机、方法学及主要治疗技术。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是脑卒中功能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神经功能重塑。文中尤其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介入时间窗和治疗技术作了详细阐释,强调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作用。这些为临床正确进行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今后对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10): 908-912

入选年份:2014

炎症反应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刘秀平,许栋明,王文,等

摘要:脑缺血后再灌注既可以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又可加重缺血细胞的损伤,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后者称为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脑损伤的因素之一,而级联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脑细胞损伤的重要病理环节。很多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浸润的炎性细胞产生的大量炎性介质,在再灌注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炎症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炎症因子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1)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包括白细胞、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炎症细胞可以释放出细胞毒素包括活性氧族和炎症因子而加重脑损害;同时炎症细胞聚集在损伤组织的血管内,可引起脑组织的进一步缺血。但是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也可以吞噬坏死细胞的碎片等有害物质,减轻坏死物质对神经元的后续损伤,在后期可以促进神经再生。此外,星形胶质细胞也会分泌干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对脑起保护作用。因此神经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作用类似,可能有损伤和保护的双重作用。2)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等。在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细胞因子的增多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在后期数量减少时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减轻脑损伤。3)趋化因子是一类可趋化、吸引并激活炎症细胞的小分子多肽,迄今已发现50多种,其中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MCP-1主要促使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而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在后期可促进增生的神经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MCP-1)MIP-1α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白细胞迁移,应用受体拮抗剂后,可减少脑梗死体积。4)黏附分子主要有选择凝集素家族、免疫球蛋白家族、整合素家族这三类。选择凝集素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的初始接触并沿着血管壁滚动;免疫球蛋白家族可与整合素家族成员结合,促进白细胞较牢固地黏附于内皮细胞上;整合素家族除增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外还可黏附其他细胞。进而使白细胞在缺血区聚集浸润引起脑微循环障碍、脑水肿、细胞坏死、脑梗死等。目前,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脑组织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大量实验已经证实,脑缺血后强烈的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因素之一;在此炎症反应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再灌注损伤。因此,通过药物等外界手段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的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保护脑组织,可能为防治脑缺血疾病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11): 1041-1043

入选年份:2014

压疮护理新进展

王加梅,李燕,董华蕾

摘要:压疮的发生率并没有因为防治技术的提高而下降。至今仍是护理学领域的难题。压疮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大量消耗医药护理资源费用,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疾病的康复。压疮的发生发展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且彼此相互影响。本文结合近年来压疮发展观念的转变,介绍压疮的由来,压疮的影响因素、产生机理、治疗理念、治疗方法、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在9.3 kPa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 h以上,就可引起不可逆损伤。研究证明,只要施加足够的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压疮,并且指出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为压疮的四大危险因素。非压力性因素如皮肤皱褶、认知功能损害、疼痛、感知缺失、活动障碍、营养不良等都会引起皮肤弹性下降,防御性减低,脆性增加,进而诱发皮肤水肿,破损和溃疡。同时,阐述了压疮产生的物理学原理与病理学基础。受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压疮的轻与重,取决于压力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剪力是指不同层次或部位的组织间发生不同方向运动时产生的一种力;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对褥疮的易感性。严格的临床分期:1)Ⅰ期:淤血红润期;2)Ⅱ期:炎性浸润期;3)Ⅲ期:浅表溃疡期;4)Ⅳ期坏死溃疡期。并提出压疮的最新治疗理念——湿性治疗。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一倍;更换敷料时可整块揭除,不会损伤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组织,可减少常规换药带来的痛苦。同时对传统治疗与湿性治疗进行了比较。传统治疗是在勤翻身的基础上,使用垫圈,消毒处理伤口后,给予紫外线或红外线灯照射。而湿性治疗同样是在创面减压,加强营养的基础上,干净创面彻底消毒后用盐水冲洗,感染伤口使用双氧水纱布摩擦创面,直至露出新鲜肉芽,彻底消毒后用盐水冲洗,然后均涂1 mm左右湿润烧伤膏,最后甲硝唑湿纱布覆盖,每日2次,直至创面愈合。同时在护理中认为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采用Braden评估量表、Nortor评分量表,或压疮监控记录,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提供个体化预防方案。阐明了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侧卧30°或60°时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仰卧位或90°侧卧位。当然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内因,又可影响压疮的愈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在压疮的发生发展,演变,预后过程中同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压疮应重在预防,并体现因素完整性和人群针对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3): 239-240

入选年份:2014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美国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徐青,高飞,王磊,等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于几乎患者所有生活障碍方面。本文对1998年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美国成年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处理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本指南以世界卫生组织伤残评估模式为基础,是根据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科学证据和专家的一致意见而制定的,同时还考虑到损伤与伤残的评定、各种介入处理目的:、患者和家属的意愿、职工教育、社会心理障碍等。成年人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肠道管理指南是第三个依照循证医学制定的临床实践指南,这一指南所给予的信息对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他们的家庭成员和有密切关系者、治疗康复机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保险业及第三方付费者均有帮助和价值。对规范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处理,从而促进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身体、功能、心理的生活质量很有帮助。指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持续医护,包括急性期处理、急性期康复、社区康复和长期康复实践都进行了解释与实践中的说明。专家小组还为患者、护理员、患者家庭成员及其关系密切者提供了相关指导意见。主要目的有:1)促进临床医师对脊髓损伤领域的关注,加强评估患者生理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并不断完善诊疗与康复处理计划。2)描述并记录最大程度的独立排便处理方案。3)对阴性结果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4)研究性复习和综合关于神经原性肠道障碍评估与处理的科学文献,长期与短期的随访结果以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5)鉴别在神经原性肠道障碍的处理与研究结果方面的科学研究不足与空缺。本文还分析了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阐述了脊髓损伤对排便的影响,包括脊髓损伤和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与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胃肠道反应、结直肠顺应性和运动能力。介绍了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家庭或社区管理策略、有效的监测办法、家庭或社区中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管理、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处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训练策略、外科和非外科治疗策略、营养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和治疗前景与不足。结合该指南,本文讨论了神经原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康复措施及体会,提出新的治疗、康复和研究方向。相信解读这一指南可以帮助制定经济、有效、足够的肠道管理计划。一旦出现肠道功能障碍问题,这个指南有助于在概念框架内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此外,随着脊髓损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生理的变更导致新的挑战,这一指南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为我国脊髓损伤后肠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治疗提供参考。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1): 83-86

入选年份:2014

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分析

孙媛媛,吕陈灏,王卫卫,等

摘要:目的:意外伤害死亡已成为儿童死亡的首位死因。意外伤害是儿童致残的主因,在中国每年有上千万儿童因意外事故而受伤或致残。儿童意外伤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需构建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的儿童意外伤害干预的社会安全网。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现状,为研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干预策略奠定基础。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11年8月31日,检索范围为儿童意外伤害及意外死亡,检索结果为524篇,剔除重复文献和非学术文献95篇,429篇文献符合评阅标准。结合研究需要,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方法,构建文献评阅数据库。数据库包括两类指标:第一类指标反映文献的基本信息,如文献题目、作者单位级别、杂志来源、发表年份、项目来源、研究主题、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设计等;第二类指标针对研究内容及领域,包括儿童意外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设计、监测情况、干预措施、可行性研究、效果评价等。对每个指标都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界定,并赋予各项指标一定的编码,通过EXCEL建立文献评阅数据库,根据对每一篇文献的评阅情况,录入相应的文字或代码。将EXCEL文献评阅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入SPSS18.0,再对各项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0年—2010年间,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的文献并未因儿童意外伤害

基于ICF的残疾和康复信息标准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邱卓英,陈迪

摘要:目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事件发生数的增加而形成稳定增长趋势。已发表的文献中仅有5.5%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占文献量的93.5%。资料来源以二手资料为主,包括儿童死亡报告卡、医院病史数据、公安部门资料等。研究对象以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最多,占文献量的53.8%。伤害类型包括中毒、跌落、失火烧伤、溺水窒息、运动伤害、产品伤害等,但在评阅的文献中,401篇文献没有提及具体的伤害类型,是对儿童意外伤害的整体论述,缺乏针对性。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地点包括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等,有283篇文献是对伤害地点的综合阐述,仅有12篇文献是探讨家庭意外伤害,3篇探讨社区,4篇探讨学校。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1)流行病学特征。多数研究者都从人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人群分布上,多数研究者认为儿童意外伤害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男童更易发生意外伤害。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上,城乡儿童意外伤害存在差异和儿童意外伤害存在时间和季节差异。2)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研究。儿童意外的影响因素综合复杂,主要包括宿主因素、作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人口学特征、儿童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幼童对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足、社会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医疗环境、学校环境等。3)儿童意外预防干预方法研究。国内关于预防干预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Haddon模型:教育干预、工程干预、强制干预和经济干预。目前国内开展的干预研究仅涉及教育干预,工程干预、强制干预和经济干预均未见相关研究。对家长、儿童或者教师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认知水平提高,各类伤害发生率有所下降。结论:现有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设计的科学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构建儿童意外伤害干预的社会安全网,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儿童意外伤害研究,并且研究要具有系统性,不仅需要了解流行病学的分布和影响因素,还需要构建综合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为完善干预措施提供支撑。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2): 176-179

入选年份:2014是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标准分类之一,是国际参考分类。本研究从功能和残疾领域的本体入手,分析研究运用ICF分类标准建立的有关功能和残疾的本体、概念和术语体系、分类类目、编码系统以及相应的知识管理架构,探讨ICF作为信息标准在残疾与康复评定、康复医疗与康复信息标准、临床康复评定、DRGs疾病与功能诊断相关管理、残疾与康复调查数据统计与管理以及残疾与康复政策等领域的应用。方法:本研究运用本体学、情报学和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对ICF的分类架构、术语系统、分类体系以及分类应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首先,运用本体学和情报学的方法,研究了基于ICF的有关功能和残疾的本体及其架构。运用本体方法对功能和残疾的术语和语义进行分析;其次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运用ICF对功能和残疾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法。最后探讨了将ICF运用于残疾调查与统计、医疗与康复信息、临床康复评定工具、功能评断相关统计的问题。结果:1)ICF构建了有关功能的本体,范畴涉及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四个维度。ICF描述了人类功能领域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ICF构建了有关功能和残疾的本体,它不仅包含术语表,而且在各概念间具有严格等级结构,这种结构展示了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概念之间的约束关系。2)ICF功能本体包含多维的、层次化的标准功能术语集,强调功能术语语义(semantic)上的一致性与逻辑关联性,为有关各方实现信息共享与知识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平台。3)ICF构建了全功能域的核心术语架构与编码体系,它提供了一种统一和标准的语言和框架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问题。4)运用ICF进行知识管理,首先是运用ICF实现功能和残疾知识的组织。通过构建基于ICF的功能本体,人们把该领域的知识抽象成一套概念体系,并使其“明确”“形式化”和“共享”,将该领域的知识组织起来。ICF功能本体知识组织对功能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间的关联进行揭示和控制,对知识及结构进行优化。5)ICF应用领域:1)ICF运用于残疾调查和统计,成为国际的标准工具,实现各国残疾统计数据的标准化与可比较性;2)ICF应用于医疗和康复领域,建立基于ICF的功能与健康的信息标准,以便收集、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个人健康信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3)基于ICF开发功能与残疾以及健康测量工具,可以评估患者的残疾与康复状态、评估患者需求、制定健康和社会保障计划,以及测量干预后个体从身体功能、个人活动、社会参与和环境因素方面多维度的功能改善情况;4)基于ICF建立功能诊断相关分类(Functional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fDRGs)方法,实现临床康复的功能诊断相关的统计;5)基于ICF建立功能和残疾数据架构,实现区域性和国际性残疾数据比较;6)基于ICF建立残疾模型,开发残疾服务政策并实现对政策实施的监测。结论:ICF是WHO颁布的国际残疾和康复领域重要信息标准。通过本体论、情报学和残疾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建立了基于ICF的有关功能和残疾的本体、术语系统、编码系统、知识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临床和残疾评估工具,在残疾与康复评定、医疗与康复信息标准、临床康复评定、疾病与功能诊断相关统计分析、残疾调查数据统计以及残疾政策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6): 501-507

入选年份:2014

我国康复机构服务及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密忠祥,黄秋晨,刘菲,等

摘要:目的:中国康复医学经过30年的发展,现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康复机构间的竞争随之加剧。面对竞争压力,现有康复机构首先应当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更深刻的了解。本文旨在调查中国现有康复机构的服务及运营管理现状,对阻碍康复机构发展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问卷设计:问卷由多位康复机构管理专家商讨设计。共分为“机构基本情况”“人员配置”“康复治疗服务情况”“出院后及社会支持服务”“面临的问题”“未来康复需求及发展方向”和“对我国康复机构服务模式与运营管理的建议”,除第7部分外,均采用语义对比刻度提问。问卷发放:在2012年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年会上,随机向来自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276名代表发放了80份问卷。数据统计:问卷数据采用EpiData3.1编辑录入,运用Excel 2010和SPSS 19.0整理分析。数据分析:对比相关政府部门下发标准及国外康复机构数据,对被调查机构的达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回收问卷67分,有效问卷66份,问卷有效率98.5%。所调研机构中涵盖全国东、中、西部共计17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康复机构,其中东部地区29家,西部地区15家,中部地区22家;残联机构占48%,企业单位占3%,卫生行政部门占37%,其他占10%;三级医院18家(占64%),二级医院10家(占36%);省级康复机构10所(占23%),地区及康复机构10所(占23%),县级康复机构23所(占52%),社区级康复机构1所(占2%)。目前,我国只有卫生部出台了康复机构设置标准,其他部门对康复机构设置均没有明文规定。通过与卫生部2012年下发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进行对比,发现:1)二、三级医院平均治疗面积已达标;2)二、三级医院病床配置未达标;3)二、三级医院治疗师人数未达标。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现有康复机构对门诊康复及多病种早期康复等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研究还发现,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职称普遍较低、设备利用情况不理想、科研能力较弱、治疗过程不规范等问题。结论康复机构自身在运营管理中,应当下大力气引进人才,督促现有专业人员积极学习和晋升,合理配置床位、场地和治疗师,适当开展门诊康复及多病种早期康复等治疗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政策环境方面,首先,除卫生部外,其他归口部门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出台相应标准,规范康复机构设置。同时,应有有关部门牵头,形成能够覆盖各个行业、涵盖不同层面、相对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建设标准。其次,我国康复人才严重不足,存在人员学历不高、科研能力弱、设备使用不充分等问题。最后,我国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晰,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甚至心理治疗师的晋升考试内容相同,增加了晋升难度,削弱了人员晋升的动力。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1): 103-105

入选年份:2015

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

柴松,余波,陈文华

摘要:本文对以肌内效贴为代表的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踝关节是体育运动中最容易损伤的关节之一,无论是在普通人群或是在运动员中发病率均很高。踝关节扭伤通常比人们想象得要严重,很多患者会遗留慢性症状,如踝关节不稳、反复扭伤、慢性疼痛、复发性肿胀等。首次扭伤后,再次扭伤同一踝关节的风险会极大增加,甚至会逐渐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CAI),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运动。目前学术界探讨了很多踝关节扭伤的处理方法,大多数踝关节扭伤倾向于保守治疗。公认的治疗措施是踝关节扭伤急性期的“PRICE”原则。除此之外,对于踝关节扭伤产生的慢性症状及CAI的康复治疗方案并没有统一的规范。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以往的治疗方法,缺乏对下肢正常模式的关注,缺乏综合性。现有的治疗方法是否能够真正降低踝关节扭伤率仍缺乏依据。所以需要尝试寻找其他更好更多的治疗方法。软组织贴扎技术临床应用于踝关节扭伤由来已久,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可以起到限制关节过度活动,增强软组织强度,保护肌肉骨骼,维持或促进运动能力的作用。此项技术主要包括白贴与肌内效贴。白贴应用时间长且广泛,无弹性,主要起固定作用,可视为传统贴布;肌内效贴是一种弹性贴布,相比白贴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软组织贴扎技术在踝关节扭伤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预防踝关节扭伤:贴扎技术是预防踝关节扭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机械支持,增强本体感觉和限制关节活动度,从而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学者通过实验论证贴扎技术能够提高踝关节稳定性或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有研究认为,贴扎联合神经肌肉训练项目可以取得更佳的预防效果。也有研究认为,不同的贴扎方法在预防踝关节扭伤上有差异。2)急性踝关节扭伤:贴扎技术在消除踝关节水肿及改善踝关节功能评分上有较明显的效果。踝关节贴扎通过改善协调性、本体感觉等,在踝关节扭伤康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踝关节扭伤的芭蕾舞者在急性期贴扎传统运动贴布进行表演和练习,可以避免踝关节发生更严重的损伤。近期有研究发现,贴扎结合其他治疗方式处理急性踝关节扭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反复踝关节扭伤(CAI):贴扎技术应用于CAI患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贴扎技术对踝关节的稳定作用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支持贴扎技术能够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贴扎技术是否能够提高踝关节本体感觉存在争议。贴扎技术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也有分歧。有研究支持贴扎技术能够改善CAI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及部分运动功能。也有研究认为贴扎技术对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近期的文献未论证贴扎技术会降低CAI患者的运动能力。总之,软组织贴扎技术可缓解踝关节扭伤症状,稳定关节,改善功能,预防踝关节扭伤反复发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来源出版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3): 284-287

入选年份:2015

猜你喜欢

压疮残疾踝关节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质量持续改进在脑卒中患者压疮预防中的作用
浅谈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