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旅游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17-01-26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消费旅游

尹 芳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休闲农业·

低碳旅游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尹 芳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目的]分析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契合点,试图找出低碳旅游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旅游的出路。[方法]文章通过对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契合分析,从低碳视角下反应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结果]缺少低碳性旅游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较少,旅游设施尚未低碳性及缺乏以政府为主导的低碳生态游的规划等问题。提出重构低碳旅游消费链,挖掘低碳消费的非物质内涵,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与实践,相关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低碳技术和设施的研发等4个方面的建议指导意见。[结论]在低碳视角下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应从政府、技术、公众意识及旅游消费等多方面着手,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 农村生态旅游 契合 发展瓶颈 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发展而来。尽管关于低碳旅游概念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导致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农村生态旅游是农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农村旅游形式。由于低碳化的旅游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倡导环境保护及绿色空间,注重旅游者能够获取不同的体验,所以在当前社会经济日益低碳化的大环境背景下,该种旅游模式日益凸显,并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能够协调旅游发展及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出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兴起的生态旅游在发展定位及产品开发层次等多方面仍然处于开发阶段,浙江作为我国农村生态旅游最早发展的省份,目前已经形成以农家乐和古镇文化休闲旅游为主体,渔业和乡村观光为辅的旅游系统[2]。但是从2014年乌镇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乌镇仍存在住宿条件差、性价比低; 商品缺乏特色; 客流量的适宜度较差等问题。倘若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低碳的发展理念,将有力地促进生态环境及旅游产业的共赢,更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带动社会经济进步,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基于以上背景,文章重点研究低碳旅游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旅游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1 低碳旅游与农村生态旅游契合探析

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农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正是由于农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农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农村发展的形式,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及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首先,低碳旅游与农村生态旅游均是以坚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虽然低碳旅游所覆盖的范围更为广阔,可以被应用于任何形式上的旅游方式,但是其进行节能减排的根本目的依旧是保护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倡导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一致。其次,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融入节能减排的理念及各类专项的低碳发展规划,在实现农村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环境得到良好维护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高规格的旅游服务。最后,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科学发展的旅游方式[3]。

2 低碳视角下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瓶颈

尽管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在农村建设方面都是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生态旅游强调的是生态,旅游过程中展现的是农村自然环境的真实性。而低碳性是低碳旅游最基本的特征,同时也是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缺少低碳性旅游消费

农村生态旅游是以农村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而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如江苏省赣榆县谢湖村打造的茶果生态旅游,包括樱桃观光、亲水文化体验、农产品加工、葡萄长廊及地方特色表演等,这些项目强调得是对当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再利用。而低碳旅游要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主动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减少自身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

2.2 低碳旅游产品较少

农村生态旅游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开发的产品差,形式单一,如谭家桥镇的石门峡。而王计平等[4]关于游客对崇明岛低碳旅游的问卷调查发现, 57.1%的游客认为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要节能环保,降低碳的排放量。并且游客在农村旅游时对当地农产品消费较少,而且倾向于豪华包装食品,无形中增加了能耗和碳排量[5]。

2.3 旅游设施尚未低碳性

以景区或采摘为主的农村生态旅游,由于受季节的限制,旺季游客多,住宿、道路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淡季游客少,基础设施闲置,这种现象导致投资低碳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很难。赖启福等[6]通过调查福州17个农村旅游点,发现8个农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内部设计不科学等,导致旅游点景观破坏、生态失衡。

2.4 缺乏以政府为主导的低碳生态游的规划

当前,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把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旅游业的规划发展中,且一些贯彻低碳式发展战略的农村旅游景区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该方面的法律条例也有待完善。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低碳技术的使用及推广方面也并未尽到自身的责任[7]。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未对农村生态游内的旅游产品进行统一的认证; (2)相关部门没有核定减少碳排量的目标,在农村地区更无法制定具体的标准; (3)政府未能履行相应的引导职能,导致国内大多数农村生态旅游景区在低碳化、生态化的道路中举步维艰。

3 以低碳旅游理念优化农村生态旅游发展途径

在低碳化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涵盖旅游生产活动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各个层次,所以低碳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带动作用。需要将低碳生态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以低碳化为基本准则,其他相关产业也会因此受到相应的影响及庇荫,有利于形成生态化、绿色化的发展新格局[8]。

3.1 重构低碳旅游消费链

将低碳旅游中的节能、环保、减排等功能渗透到农村生态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个环节中,倡导舒适而节俭的旅游饮食,尽量选择当地的绿色食材; 自带旅游用具,减少酒店一次性用品,旅游地从空调、供热供水及照明等各个方面建设节能住宿; 鼓励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健身旅游,长途旅游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在保障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减少购物,如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便能节省约2.5kg煤,相当于减少6.4kg的CO2排放量[9]; 开发低碳旅游项目,鼓励游客积极体验参与。通过低碳旅游的创意、更新及组合,示范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低碳消费转型,重构低碳旅游的消费链条,为低碳旅游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基础。

3.2 挖掘低碳消费的非物质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物质消费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正在让位于以休闲和服务消费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基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非物质消费市场将成为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低碳旅游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挖掘非物质消费的内涵,满足人们追求情感认知、娱乐休闲、智慧文化方面的心理追求,创新体验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服务旅游、网络旅游等非物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空间,开拓精神消费领域,培育低碳消费的热点,提高低碳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发挥非物质消费对市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3.3 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与实践

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与实践,并由其监督落实低碳旅游规划[10]。(1)以低碳化作为准则,从整体上对农村旅游进行规划,如建设低碳旅游示范区(九寨沟),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以低碳为宗旨的生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制定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点; (2)完善相关法规政策,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如推行低碳能源补贴等,提高企业、个人等进行低碳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低碳理念,为低碳化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11]。

3.4 相关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低碳技术和设施的研发

当前低碳技术在低碳式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设施是旅游业最直接的公共消费平台,通过旅游业率先制定低碳旅游的行业标准及旅游设施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及综合排放管理技术,鼓励和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车辆等旅游公共设施采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使用太阳能、LED节能灯等新能源、新材料,倡导能源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

4 结论

在低碳视角下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不仅使游客体验最原始的农村自然生态风光,而且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同时,在该种旅游模式下,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最终实现旅游地在自然、社会及经济等层面的共赢。

[1] 周继霞. 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农业经济,2014,(8): 39~40

[2] 阮慧娟, 吴雪飞.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61~64

[3] 张甜颖. 低碳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构建与实现.商场现代化,2016,(18): 199~200

[4] 王计平, 李敏敏.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以崇明岛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115~119

[5] 赖启福, 刘森茂,黄源财.福州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9,(06): 534~538

[6] 彭姣飞. 发展乡村旅游更要低碳.环境保护,2011,(01): 42~44

[7] 张前, 田红.山东省低碳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对外经贸,2012,(2): 85~87

[8] 朱世蓉.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8): 218~222

[9] 杨扬, 钟竹岭,章牧.旅游目的地低碳系统构建与示范性低碳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1,(31): 224~225

[10]杨光辉. 我国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6): 213~217

[11]宋志方. 低碳旅游消费观初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3): 58~60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ECO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OF LOW CARBON TOURISM*

Yin Fang

(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the convergence point between low-carbon tourism and eco-tourism and tr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ow-carbon tourism. It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eco -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w-carbon tourism and ecotourism. 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low-carbon tourism, such as the lack of low-carbon tourism consumption, low-carbon tourism products, tourism facilities, the guide of government, low-carbon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other issues.And then it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low-carbon tourism consumption chain, tap the low-carbon consumption of non-material connotation, strengthen the low-carbon concept of publicity and practice in rel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improve the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It concluded that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tourism should rely on the government, technology, public awareness and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so on, and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combined with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

low-carbon tourism; rural ecotourism; fit; development bottlenec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434

2016-05-31

尹芳(1983—),女,江苏沭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Email:yinfang948@sina.com

*资助项目: 2015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河南信阳红色旅游”(SKL-2015-202)

F590.7

A

1005-9121[2017]04228-04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消费旅游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40年消费流变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
新消费ABC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