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合作金融视角下的金融排斥现象分析及解决

2017-01-25李丽

中国合作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李丽

农村合作金融视角下的金融排斥现象分析及解决

李丽

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经常是金融排斥的受害者,而中国农村人口尤其是金融排斥现象集中的领域。合作金融制度因其独特的治理结构优势,可以在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现象,实现普惠金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排斥现象(Financial Exclusion)指特定群体难以通过正常的方式得到主流金融服务的现象,包括难以进行银行交易、难以获得信贷、难以享受保险等。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经常是金融排斥的受害者,而中国农村人口尤其是金融排斥现象集中的领域。减少金融排斥现象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政府机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合作金融制度因其独特的治理结构优势,可以在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现象,实现普惠金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排斥现象的成因

商业原则与金融普遍服务存在内在冲突是金融排斥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盈利预期、风险预期的评估提供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在利润目标和可持续经营压力下对客户有所选择,主要针对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商业金融机构的服务构成了全社会金融服务的主体,因此客观上导致了那些成本收益不匹配的客户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以外,导致了特定群体缺乏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商业原则与普遍金融服务的矛盾是世界范围的难题。根据2017年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包容性报告》,全球大约有20亿人面临金融排斥。在中东、撒哈拉以南地区,15岁以上人口没有基本金融账户的比例超过了60%,欧洲和中亚地区发展中国家超过50%,亚太地区超过30%,中国为21%,发达国家平均7%左右。

农村金融交易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过高,适应于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金融机构缺失是金融排斥的直接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系统性风险较大,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制约,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生产的损失就有可能造成贷款无法按时足额偿还,风险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农村金融机构。在缺乏风险分散和担保机制的情况下,贷款损失只能由农村金融机构独自承担,于是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理性的选择。二是农户资信状况不透明,造成金融排斥现象。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可用的征信系统,农村经济是熟人经济,商业银行的职员大多不是村子里的人,缺乏了解借款人资信状况的渠道。大量农户虽然事实上符合贷款条件,但却因资信状况的不透明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

农村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是金融排斥的重要原因。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商业银行、开发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政策导向影响,我国农村微观金融服务基础非常薄弱。加上历史上多次出现的股金风波、乱集资等不规范金融活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空间很有限。群众认知和实践是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来源。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缺乏普遍的群众认知和实践,难以在基层形成行之有效的微观金融制度创新。在一些公认的农村金融开展得较为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例如肯尼亚、泰国、孟加拉等,很多行之有效的金融制度创新,都来自民间管理实践和文化传统,例如质押品的管理、贷款发放方式的创新等。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需要更加灵活务实的政策环境,而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政策的放活又往往以农村金融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先决条件,这就出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打破这种僵局需要在政策上、实践上有所突破,才能推动政策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金融排斥现象的影响

金融排斥现象可引发社会排斥现象。在金融排斥现象中,特定群体被排除的不仅是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还有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即“社会排斥”。金融排斥和社会排斥互为因果,使得特定群体陷入无力改变现状的困境。欧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基本银行服务是人们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而缺少金融服务和社会排斥现象关系非常密切。

金融排斥现象可引发深度贫困现象。研究表明,在贫困人口群体中,处于金融排斥状体的群体贫困程度更高,其摆脱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小。反过来,深度贫困的人更加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简而言之,人越是贫穷,摆脱贫穷所需的代价越高昂。

金融排斥可引发多种社会问题。被排斥于主流金融服务之外的群体,通常是需要基本金融服务的群体,最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却没有金融服务,难免会引起一起社会问题。基本金融服务缺失,迫使这些人转而寻求高成本的“其他方案”,这可能会引发多种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合作社在金融业务中的制度优势

独特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降低隐性交易成本。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往往要面临远远高于向城市商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不仅因为农村金融服务通常规模较小,也因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事后监督成本很高。高昂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是商业金融机构难以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有所作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合作社与公司制企业主要区别是合作社的所有者和服务惠顾者为同一群体。简而言之,合作社在农村金融方面的优势就是集金融服务的主体与客体于一身,集金融服务的收益和风险于一身,熟悉客户资信状况,可进行较低成本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范由于金融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高额交易成本。

通过联合合作实现专业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管理成本和效率决定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的代价不菲,一般规模的小型金融机构难以负担相关费用。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合作社具备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的制度优势。通过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在联合层面实现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和管理工作的规模化,实现管理效率提升和管理成本节约的目标。通过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相对分散的表决制度有助于减少委托—代理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既有贷款违约的市场风险,也有因管理不规范导致的经营决策风险。在信息披露方面,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优于实现公司制的小型金融机构。合作社的社员既是所有者,也是服务的使用者,合作社的所有者、管理层、用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部管理信息透明度高,一人一票的相对分散表决制度可以避免大资本所有者控制的风险,避免企业管理领域常出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这一制度优势在缺乏金融监管的农村意义尤为重要。

合作金融制度在解决金融排斥现象的建议

大力发展小微型合作金融组织,特别是集生产、销售、金融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

小微型合作金融是解决农村低收入人群获得金融服务问题的有效途径。小微型合作金融机构通常规模较小、机构设置贴近农户,成员互相熟识度高,具有灵活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广泛的金融服务触角。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优势在于其适应农村“熟人经济”的特点,以小微型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发展重点,有助于避免合作社出现商业化倾向和风险失控现象。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以无抵押条件的社会底层人群为服务对象,采取每5人组成一个贷款小组,每6个小组建立一个中心的成员参与模式,并连续9年保持盈利记录,还款率高达98%,实现了扶贫和财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此种成效是商业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难以实现的。

成员的发展是合作金融组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合作金融组织要确保贷款用于必要的生产和消费领域,让借款人获得金融资源和社会发展条件,提升借款人的收入和创造财富能力。农村合作银行对贷款的管理比一般意义的商业贷款多了一些选择。印度农村合作银行规定借款人的现金支付比例不得超过20%;肯尼亚的金融合作社要求以农作物的仓单作为还款条件,这些制度安排都有效保证了贷款流向预期的方向。

鼓励成立合作金融组织联合体,通过联合实现专业化和低成本化。

发展小微型合作金融组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发展适应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运作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小微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需要不断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保障,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自下而上进行联合。当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合作社银行,都采用了自下而上的产权联系机制。通过联合并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专业化,提高获得各种资源的能力,通过联合降低平均管理成本,通过联合实现制度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提升。在提升联合体竞争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每个小微型合作金融组织的能力。

从监管小微观向监管联合体转变,解决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农村金融监管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利因素。绝大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都设在县及县以下地区,这些地方只设有监管办事处,每个办事处一般只有3-5人,除了对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的监管外,现在又增加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任务,监管资源拙荆见肘。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是小微型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监管资源不足,及自身能力不强,小微型金融机构并不会自动获得这样的政策环境。因此,必须在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小微型金融发展创造条件。小微型金融机构成立联合体后,金融业务的日常监管实际上移交到联合体,监管机构监管少数运行规范的大型机构要比监管为数众多、位置分散的小微型机构难度要低得多。这也是解决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行程良性循环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