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研究

2017-01-25公丕宏公丕明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公丕宏 公丕明



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研究

◎公丕宏公丕明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明确了战略目标,强调了战略重点,提出了战略举措,阐明了战略保障,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体系,是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根本遵循,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从河北阜平、湖南湘西、陕西延安到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青海海东;从中央全会、全国“两会”、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到发表新年贺词、联合国峰会,每一个重要场合,每一个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形成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精辟阐述了有关战略举措和有效路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的战略指引下,对我们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战略思想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驾驭脱贫攻坚复杂局面的能力,掌握履职尽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一、脱贫攻坚的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在战略思想体系中有决定性意义,是关系到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举措。没有战略重点,战略目标的实施就要大打折扣。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集中发力,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脱贫攻坚战略重点区域分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特困地区。资料表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在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中。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纳入脱贫攻坚的革命老区主要包括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革命老区,14个集中连片区共341个贫困县。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1]。

脱贫攻坚战略重点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经过长期持续不断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5630万人。他们就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战略的举措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2]。他在云南考察扶贫工作时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二、脱贫攻坚的战略实施

在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中不仅明确了战略目标、确定了战略重点,还进一步提出了统揽全局的战略实施路径:实施“五个一”工程。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都要对贫困人口倾斜。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在“十三五”时期的共同责任,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3]。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畅通各种渠道,搭建有效平台,创新参与方式,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扶贫体系,才能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三、脱贫攻坚的战略保障

战略保障既具有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又具有组织协调、落实责任的作用。实现脱贫攻坚战略,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至关重要,落实政策措施的关键是强化战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系统阐述了相关的战略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着力强化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强化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5]。多年来扶贫开发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绩,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层层落实责任,着力强化组织保障。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需要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攻坚拔寨。基层组织应在党委领导下,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6]。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抓扶贫的治理格局,才能统一力量、齐抓共管、势如破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7]把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只有层层传递压力,才能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组织保障,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党员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增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8]因此,要以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为政策导向制定完善政策,以贫困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检验精准扶贫成效,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以脱贫攻坚目标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不断创新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让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精准。

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始终做到认识上更加到位、行动上更加自觉、工作上更加有为,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1]《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 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人民日报》,2016年7月22日。

[2]《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6日。

[3][5][8]《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6月19日。

[4][7]《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0页。

责任编辑:李冬叶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