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

2017-01-25罗玲玲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绩效评价评估

郭 嘉,罗玲玲

(1.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 100084;2.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819)

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

郭 嘉1,罗玲玲2

(1.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 100084;2.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819)

本文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语境下反思了当前绩效评价范式存在的局限,对于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学科背景与诉求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进路,STS视域中科技、社会、政府、公众所组成的利益相关者,在互动、对话、协商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动态模式,这种新模式遵循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基本要求,克服了原有评价模式的局限,既保证了公共研发绩效内在品质——体现STS视域扩展的四维评价框架,又追求绩效外在表现的全面与统一。在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这种内在要求下,结合评价对象的分类分层原则,才可以更好设计绩效评价的内容框架。

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科学、技术与社会;内在品质;外在表现

绩效评价是评估研究的一种新概念和新模式,其实质是分析和评价实施一项活动的过程、产出、成效和影响的综合活动,并且为决策提供依据。科研绩效评估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绩效评估正在形成经常性、制度化、长期性的评估体系;内外部评估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评估机构的建立;学术指标与经济社会指标的综合取向;绩效评价结果为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绩效评价作为工具和手段,在科学发展中也潜藏着诸如绩效评价本身作为目的和实现目标手段的辩证关系、绩效评价作为科研判断的尺度和标准、绩效评价管理控制的适当性、评价结果的敏感性及有效使用等问题,需要思考。STS视域所给予的开放性、互动性与建构性,为公共研发绩效评价体系的多元构成和价值融合提供了可能,同时指明了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

1 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现状

公共研发作为国家层面资助与主导的科学技术活动类型之一,已逐渐深入到政策、管理、经济与教育的评价视野。世界各国纷纷围绕政府行为的公共研究与开发的计划、项目、政策、机构等开展了效果和影响评价,日益致力于提高政府研发行为的绩效以证明其合理性与有效性,政府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价开始蓬勃发展,科研绩效评价形成了个体研究者评价与国家层次上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与研发计划或项目共同构成的评价形态,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政府关注研究开发强度测度,即研究开发支出相对于GDP而言的百分比。这种投入产出逻辑认为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对研发的投资越多,形成一些产出的可能性越大,构成了科研评价的基本模式。但“强度测度的只是对一项活动(或一组活动的)投入,而不是这些活动进行的方式和绩效”[1]。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公共投资方向已重点转为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而以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等经济性指标为主要内容、强调投资者利益的传统项目评价局限性日益突出,研究和发展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利益相关者的广泛诉求[2]。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的科技评价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科研计量评价。先后出台了《科技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等办法文件。近些年来,在重大科技计划和重点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科技投入、环境建设、成果产出、战略绩效以及社会影响指标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公共研发绩效评价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参与式评估、多视角评估实践探索。2010年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年的资助和管理绩效进行了国际评估,此次评估基于全球视野,形成了一系列前瞻性指导思想,并重新审视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3]。徐溪红在对科学基金绩效评估过程中提出了利益-影响力的二维分类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科研绩效评价成为重要侧面[4];杨拓从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视角,论证了学会参与第三方评估的逻辑起点和路径,论述学会参与第三方评估的功能、机制和有效施行[5];另外,在科技评价、公共决策与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在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科技伦理、风险项目等相关问题的评估中都有了开拓性尝试,形成了经济学、政策学、伦理与风险、总结与预测等多视角的科研绩效评价范式。

从总体上看,中国政府投资绩效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停留在部门管理的水平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一是每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寻求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中。二是各个相关部门的绩效评估工作都带有明显部门特征,且部门间没有直接联系。三是各个部门对绩效评估的理解存在差异。鉴于此,2015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在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6],基于对国家战略需求、科技资源配置、科技创新规律的整合,对当前和未来科学技术知识动力需求、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推广应用的认知与迎合,方案将现有较为分散的科技计划划分为五类科技计划。新的布局对原有较为松散的、类型多样的科技计划布局形成的公共研发计划绩效评价的分类框架、逻辑模型和结构模型都提出了挑战;对公共研发计划的绩效内涵和绩效表现产生新影响;对公共研发计划的定位、需求、性质和领域特征做出了新认定;对公共研发计划绩效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利益相关者都提出了新问题。

2 科技绩效评价范式中的局限性

对于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学科背景与诉求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进路,分离的评价范式突显着一定的局限性。对评价的认识机制把握不清,很容易将事实与价值、规律与目的截然分开,不合理、不全面的评价标准在衡量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程度时,很容易使评价活动仅仅成为一种工具或者评价自身就是目的。不同于私人研发活动的经济利益驱动,公共研发具有激活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政策意义以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职能,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涉及国家意志、政府职能、公众需求、资源竞争等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的特殊性。科研管理专家、经济学家、政策专家以及同行评议在寻找这种特殊性与实用性时,表现出以下特征:

2.1 工具主义评价范式的一以贯之

研究与开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主义的表现活动。科技评价的哲学逻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二分法和工具论的逻辑。所谓二分法,是指将科学技术看作外在于评价者的绝对的客观对象,“即在认识论上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人工制品看作形式的、中立的和有待人来发现和发明的东西”[7]。所谓工具论,是指以工具论为主导的认为通过工具这种手段来评价科学技术,包括思维上的工具性、实体的工具性。这种二分的逻辑将认识和价值的有机联系截然分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成果一直被一些衡量经济生产力和学术生产力的评估技术和计算方法所占据,例如微观经济学、文献计量学等,科学的客观性被看作是衡量的标准和计算统计量化分析的工具。这种工具理性主导着评价范式,即“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8],追求可计算、可预测性和实际功效。然而科学研究也是有机的社会活动,如果评价中缺少沟通、对话与协商,就形成了评价是得到结果的决定性工具。公共研发经费数额大、受众大、意义大,工具主义主导的科技评价有其必要的功能和意义,但如果评价不当,仅仅对科学技术进行简单、孤立、静态的绩效评价,那么公共研发经费就会成为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而非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应该表达于多元、动态和联系的科技评价理性和范式中。

2.2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实用主义取向

评价具有根深蒂固的经济性根源,即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从而实现最大产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矛盾是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个矛盾具体体现为科技进步的知识性品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性品格之间的辩证关系”[9],他们互为原因。图尔明早就指出,科技政策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反映之间存在“困难的和无法逃避”的选择问题[10]。他将科技政策的指向关注经济和科技两极,虽然在概念化、测量和评估科技研究的影响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这包括专业评估者开发出科学研究经济影响的强大测量工具、测量科学领域和科技进程中研究产出影响的复杂的文献计量工具,以及评价项目、计划和提案的同行评议技术),但是在评估科技研究的社会和公共价值影响方面一直存在一个漏洞,即甚少有直接地、系统地和有效地在社会变化方面做出科学研究影响的测量。经济增长是政策和政治的驱动力,形成了评估的经济学范式,科学和技术的政策被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所受的影响变得合理化。所以,基于经济学的评估方法加强了基于经济学合理性的科学和技术政策。国家层面的科研绩效评价总体上是针对国家科技投入经济学研究范式下所产生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定性或定量研究,以及科技资源管理与配置并发挥最大效用的研究。这种为推动国家科技、经济进步的线性评价模式,及其所提供的决策支持在将近半个世纪内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这种评价范式也存在很多局限:强调数量而非能力的测量,关注短视结果而非可持续影响的测量;趋向于静态评估,很少考虑产出的易变性和分散性,缺少对知识与创新的可持续关注;许多社会利益和研发成本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解释说明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与分化,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需要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有新的认识与思考。在打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或者科技创新过程的黑箱时,这种线性经济学评价范式已经不能完全表征科学技术在投入与产出两端实际的情形或者说科学技术自身的演化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一种非线性的评价认识论和评价范式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

2.3 科技政策势力范围的局限

“近代以来的社会是科技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型社会……人只是一个‘符号’,被严重地‘单面化’(单向度化)了……由于科学主义的渗透,政治活动被约化为政府行为,政治过程被简化为行政管理,从而成为一个完全可以由机构和程序来机械控制的过程”[11]。这种强势政治忽视了科学技术公共价值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致使科技政策对公共价值的关注逐渐减少,被重新解释和屈从于科学经济一极的范畴,导致社会和公众可能承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无法逆转的负效应。正如科技政策“是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类似粒子物理学的智力研究还是投入到类似肿瘤研究的国民健康中,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选择而是一个政策上的选择”。当前的科技评价仍然以强调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经济性为问题的出发点,基于占有统治地位的市场失灵模型制定的科技政策,将科技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的提升和促进作为归宿,而一个特定时代的资源是有限的也是稀缺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注公共价值的研究者没有强有力的概念工具进行竞争,产生了公共价值的失灵。STS的经验与案例研究与文化和社会的转向,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维度开辟了进路。

2.4 专家评议权利的过分集中

以科学共同体为基础的同行评议和专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生杀大权,同行评议被看作是科学的一面镜子。在科学界,承认是科学这种社会建制运转的能源,如李醒民所说:“在科学共同体内,承认是科学王国的唯一硬通货,荣誉是科学劳作的最大报偿”[12],所以维系科学的进行时自然就成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事情。科学家王选曾经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学术生命:“很有趣的一点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承认,是小人物,一到60岁,忽然成了权威了。我发现人们把时态搞错了,明明是过去时,搞成了现在时,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将来时,这是很大的误会”[13]。这种现象揭示了科技评价界存在的三个大问题[14]:其一,承认机制的扭曲;其二,荣誉分配的时态性错误措置;其三,迷信的教条主义。所以科学评价系统如果不能正确地分配承认,就会产生导致越轨行为的条件。过分集中的学术视野和专业联盟,很可能抑制科学研究的创新生命力以及非共识项目的创新生长,形成“专业知识的权利化和政治化”,甚至通过评价的利益分配滋生“设租”和“寻租”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在一切科学决策过程——某项科学研究之探寻、研究成果之公布、接受公众质疑并为之辩护——中,难度将更大,它们都涉及科学家的良心,对科学家来说,其中的每个过程都在检验他们对科学理想的诚意与奉献精神”[15]。但仅仅从科学技术会产生未知的社会影响这一点来看,评价工作绝非科学家能够独立完成。我们不禁发问,依靠专家集团的内部价值、伦理规范和事理规则进行判断的公共研发评价的实施逻辑是否能合理确定研发资助的战略方向、是否能最恰当判断研发结果的社会影响、是否能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风险负责、是否能坚守良知与社会责任。当“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方向性的根本错误,那么就将会成为迟缓整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最大症结之一”[16]。诚如由专家的专业性来进行质量控制以及什么人有资格来评价科学,不仅仅是认知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研究如何评价或怎样评价固然重要,但科学技术与外部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更为关键,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和科学研究运行方式的当代性所促成的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基于此形成的绩效评价观可以从认识论高度突破绩效评价范式的局限。

综上,通过对评价范式局限性的剖解,可以看到当前的评价范式有意或无意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不同程度地割裂开来,评价科学技术的表现、功能和价值,呈现出以实现管理目的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数学计量和专家定性为方法的功能主义取向,科技评价自身从工具属性变成了一种目的属性,为评价而评价,更无法系统地看到科学技术的公共性表现。也即是说,科学技术发展的线性思维仍然体现在政策和管理的运行中,所以有必要顺应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形态,重新对公共研发的绩效评价观进行新的解读与构建,开放的视野和语境可以看到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实践面向社会进程,STS视野提供了这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据。

3 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

公共研发绩效评价不仅要满足评价的科学性要求,即从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审视的科学完备性,且鉴于公共研发的特殊性,评价还要根据STS视域下公共研发绩效的特殊内涵,满足公共研发绩效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一致性的内在要求。

3.1 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基本任务

目前有关科技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从哲学层次认识论的角度研究人类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这些研究基本上限定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哲学研究组织中;二是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评价程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数据处理等具体操作方面”[17]。基于科技管理的科技计划绩效评价,其首要功能是为政府、企业或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评价的结论能为参与科技决策的各方提供重要依据,也能为决策各方最终达成意见一致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立足点是促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这种评价模式由于只按照可行性研究的角度和思路来开展工作,很容易忽视有关技术的社会和伦理影响,无法在更高层次上关心技术的善用、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技术的人文关怀等。面向公众和公共决策的公共研发的绩效评价不只是停留在技术的“技术性”层次,而是基于社会的总体福利需求,全面考虑技术的社会、环境、战略等影响因素,评价的最后结果是形成公共决策方案,属于较高层级的评价方式。科技评价研究既要吸收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研究的成果,也要研究科学技术活动及其科研管理活动的规律,包括科技战略与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模式及不同组织模式的运行特点、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吸引和利用、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的特征及效益的表现形式、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效果等。

科学研究必须体现国家目标和需求,毫无疑问,通过评价来引导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的方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和有力的杠杆,其导向激励作用极大[18]。总的来看,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主要功能与任务包括:面向公共研发本身,用内容广泛的综合指标体系表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价值与成果,并适合基础研究的绩效特点和规律;面向科技管理部门,满足其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管理战略导向;面向政府自身问责和公众问责,回答利益相关者切身关注的资金、管理、实施、组织、运行取得的成效,夯实公共研发投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面向公共科技政策,协调科技发展与公众民生之间的张力,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调整与制定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面向公共性与社会性,以公共价值作为绩效评价的最高标准,统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2 坚持四维评级框架的公共研发绩效的内在品质

内在品质是指事物内在的属性和特征的集合,需要研究和挖掘才能充分认识。也正因为如此,笔者通过前文对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拆解与思考,认为公共研发绩效的内在品质从不同维度反映了公共研发绩效概念的属性和内容。公共研发实质上包含着“科学”与“研究”不同规范之间的差异。拉图尔认为,我们正处在从科学文化到研究文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内:“科学是确定的,而研究是不确定的。科学是冷静的,实诚的和独立的;而研究是非冷静的,非独立的和有风险的。科学要保持客观性,所以应当尽可能远离意识形态、激情以及情感的影响;对研究而言则要通过这些因素来使得调查对象更容易为人理解”[19]。这种描述也为公共研发绩效内在品质的提取确立了评价视野、范畴和维度。公共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那种着重从数量和结果绩效看待科研价值的评价是极为片面的,评价研发的绩效需要的是一种体现系统性和多元性的开放的评价视野,也即在STS视野下是一种需要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管理维度、社会维度来展开的内在品质。

认知维度是指通过共同体内部和同行评议的方式,判断公共研发是否符合科学研究规范和研究量化的指标考核,对学术成果和研发成果卓越的基础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看作是高绩效的代表。认知维度的内在品质秉持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实质上是一种学术性评价,是公共研发绩效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的保障,是绩效评价数据库搭建的基础。

价值维度是指公共研发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以及所产生影响的绩效评价。STS视域下的这种价值包括科学研究自身的价值、国家利益的价值、社会和公众的公共价值,对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综合优化的方式纳入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价值维度的内在品质考量多元价值的协商与实现过程,评价结果可以全面展示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是获得社会公众对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与使用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础。

管理维度是指政府对公共研发不断扩张的系统和不断变化的科学研究模式的响应。政府先天赋有科学研究的管理职能,这种管理完善了科学的社会建制,维护了科学研究的自主性,保障了科学研究的有序进行,确保了优先领域和优势学科的长远发展,发挥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创造了科研人才成长的适宜环境。管理维度的内在品质通过绩效目标设计、过程控制和伦理规约,遵循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营造了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使科学家意识到自身对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提高了科技计划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次,管理是为政策制定服务的,公共研发政策制定需要绩效评价结果,表达了政府和科学之前的新协约。2015年初《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需求导向,分类指导,超前部署”。例如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化及应用示范等科技活动是不同类别,在实践中就需要按照其规律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定。政策维度的内在品质重点在于规划公共研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社会维度是指社会公众的利益和价值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设计中占据的广度和权重,表明公众参与绩效评价的程度以及获得评价结果和使用评价结果的。公众参与对科学的评价可以被解释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公众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人类面临的某些最终的决策的关键因素。公众和科学共同体之间更为有效决策协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承认提高公众科学水平和公众理解与参与技术决定的能力是一种迫切的需要。公众维度的内在品质表明公共管理与决策中多元价值观得到重视,公平原则得到更多关注,面向公共管理与决策监督的科学评价向多准则、多层次的公众参与型方向发展,建立公众参与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STS框架成为必然。

3.3 保证公共研发绩效外在表现的全面性

表现是指表示出来和显现出来的公共研发绩效,一般评价者比较关注的外在表现往往是明显呈现的结果、微观和中观绩效、短期绩效、科学绩效和管理绩效,而较少看到宏观绩效、过程绩效、长期绩效、社会绩效和政策绩效。STS视野下,基于多维度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微观、中观与宏观绩效、长期与短期绩效、过程与结果绩效、科学与社会绩效以及管理与政策绩效的评价,才能保证绩效评价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

微观、中观与宏观绩效。微观绩效主要是对研发项目和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绩效进行评价,主要考察项目的预期和质量,考察科研人员的成果与能力,是政府加强绩效管理的内在要求。中观绩效主要是对科研组织和团队的绩效评价,主要考察科研活动的规模化发展水平和科研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可以为全面提升组织和团队在一个更广阔的学科背景、更高水平上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宏观绩效不单是推进具体项目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更是肩负引领公共研发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国家战略利益的顶层设计和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具体落实为考察公共研发对于安全、卫生、环境、民生事业的带动与发展。

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短期绩效是指迫切需要获得科研成果与绩效目标的实现,关注短期的效益与效果,凸显了经济性与功利性。公共研发涉及到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发应急和短期效应的计划与项目,如抗流感病毒的研制以及某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明显的直接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公共研发更关注诸如基础科学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性这些表现为长期效益和间接效益的研究,如某些研发战略布局与调整虽然暂时看不到特别明显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将会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成为新科学技术的有利生长点。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长期绩效的考核指标,那就是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过往评估,不断在调整人才资助战略,尤其是最近一次国际评估,也对人才问题做了特别的战略调整,这于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

过程绩效与结果绩效。绩效本身就是结果和过程满足目标的实现程度,公共研发本身也体现为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统一。公共研发的微观、中观和短期绩效实质都关注的是结果绩效,有具体的量化程度和评价标准和目标指向。而过程绩效关注的是不确定的、非冷静的、非独立、非共识的和有风险的研究活动的过程特征,重要信息的出现、关键环节的突破、失败经验的收获都可以看作是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绩效成果。公共研发的结果绩效与过程绩效兼顾构成了绩效评价的一个周期,同时也是未来绩效管理循环的开始。

社会绩效与公共绩效。公共研发的产出带来成效,而产出和成效带来影响。STS的绩效评价视野关注这种影响的宏观绩效、间接绩效和长期绩效,关注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公共研发给社会带来的效益不断增加,除了在加强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建设方面效益外,在环境质量改善、社会福利提高、公众利益惠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带来了多元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在政府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的过程中,公共绩效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以及公众参与公共研发的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实现了普适的公共价值,保证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管理绩效与政策绩效。公共研发的绩效评价其本身就是科研管理和政策制定的工具,主要是完善内部管理和支持政府决策,管理绩效被看作是科研管理的起点,也被看作是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策制定的依据。管理绩效的重点是明确组织和个人在未来时间段内的任务和目标,并通过绩效评价帮助绩效实施和绩效目标更好实现,具体会影响到公共研发的管理模式、资助工具、同行评议以及资助战略。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向利益相关者报告绩效水平,以此支持研究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对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

3.4 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估的内容框架

公共研发的内涵与绩效评价的视野与STS视域保有高度契合,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坚持认知、价值、管理、社会维度评价框架下公共研发绩效的内在品质以及保障外在表现的全面性。这种绩效评价的内在契合与外在统一的逻辑,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估目的形成具体的、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评估框架,这也是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从评估对象来看,公共研发由科技计划和项目承载,指向国计民生的不同领域,涉及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产业需要的科学研究,他们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成果形式、价值负载、管理目标和与社会互动的不同广度与强度。从评估目的来看,面向国、计、民、生等类型的公共研发的绩效范围与评价指标也均不相同:回答管理与社会问责的绩效评价,要证明公共资金投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向公众“交账”;回答创新能力预期和达成的绩效评价,要评估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从横向国家与地域到纵向的时间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回答创新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则要评价实施成效与政策预期的契合程度并预测未来潜在成果的战略布局等。从评估的方法看,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也需要适用于不同的评估实践,由于公共研发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显著影响,拓展定量指标、定性判断、增加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综合评估模式则更能表达公共研发的绩效内涵。所以,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不仅要从微观视野的层次与类型细分涵盖科学技术研究自身的发展与成效,也要从宏观视野满足政策、管理、社会、公众等共同利益的实现。

4 结论

公共研发是公共科学知识的生产活动,它同样符合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共性特征,即公共研发是系统性的,是系统内外部构成要素建构的结果。公共研发绩效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是对公共研发的构成、过程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与STS视域下绩效评价认识的呼应。公共研发绩效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思考与表达,是对其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决定了绩效评价的目标、标准和围绕绩效的外在表现的评价体系的设计。公共研发绩效评价包含了不同的任务:“公共研发绩效”的评价和公共研发绩效的“评价”,前者是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公共研发绩效”的认知性理解,即绩效的内在品质;后者是对评价行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的评价研究,即绩效的外在表现,二者共同构成了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整体内涵。同时,满足这种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基本要求,即STS视域下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客观上需要提出STS视域下绩效评价的方法论指导。公共研发承载着推动自身成就和社会成就的责任,绩效评价不仅要识别公共研发的绩效表现,也同时形塑着公共研发的战略走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不仅仅是外在表现,更是公共研发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的根据。

[1]RIZZUTO R,COOK T.How R&D money is spend[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88,31(1):34-38.

[2]鲍良,杨玉.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发展[J].资源与产业,2008,10(2):54-56.

[3]ZARE Richard N,WINNACKER Ernst-Ludwig.China’s science funding[J].Science,2011,334(28):433.

[4]徐溪红.科学基金绩效评估问题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3):53-57.

[5]杨拓.学会参与第三方评估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思考[J].科技导报,2016,34(10):73-76.

[6]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Z].2015.

[7]李三虎.科学技术、公共领域与和谐社会[J].公共管理学报,2005,2(2):55-62.

[8]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

[9]安维复.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建立和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4.

[10]TOULMIN Stephen.The complexity of scientific choice:a stocktaking[J].Minerva,1964,2(3):343-359.

[11]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1):78-84.

[12]李醒民.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0(5):43-60.

[13]王选.王选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0.

[14]尚智丛.社会学视域中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32.

[15]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41-42.

[16]佐佐木毅,金泰昌.科学技术与公共性[M].光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4.

[17]赵民先.技术评价方法及其有效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5.

[18]吴彤,等.基础研究评价与国家目标[J].科学学研究,2002(4):343-347.

[19]LATOUR Bruno.From the world of science to the world of research?[J].Science,1998,280(5361):208-209.

(责任编辑 沈蓉)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Public 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Guo Jia1,Luo Lingling2

(1.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aradigm in the context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and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ubject backgrounds and demands.The stakeholders from the fiel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ety,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in STS,constructs a complete dynamic model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means of interaction,dialogue and negotiation.This new model follows th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ic requirements,and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original evaluation mode.It ensures the public R&D performance inherent quality reflecting STS horizon expansion of four-dimensional evaluation framework,and pursuing a comprehensive and unified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Only according to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the public 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hierarchical principle of evaluation objects,the content framework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uld be better designed.

Public R&D;Performance evaluation;STS;Internal quality;External performanc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共研发计划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71273124)。

2015-05-19

郭嘉(1983-),男,河北张家口人,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科研管理。

G311

A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绩效评价评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