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家庭文明建设

2017-01-25岳文典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文明

岳文典

中国历来是一个极为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家训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中留存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家风则是在家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庭风尚,也称门风。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传统家风家训尤其关注家庭和顺、重视修身以德、强调立志勉学、崇尚勤俭诚信,这样一种内在价值导向孕育、滋养、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与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与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它既涵养了中国古人的人格品质,也将在现代家庭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家庭文明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场所,也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它起着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是从个人过渡到社会的中介机构。家庭文明建设在微观上肩负着育人、化人的基本功能,在宏观上又承载着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关键职能。家庭文明建设是一种承上启下,推动个人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高的社会机制构建活动,它对个体和社会共同体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家庭文明指向的是一种健康、文明、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家庭文明建设就是努力构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为文明、和善、聪慧、自律之人,从而使社会具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础。从内涵上来看,家庭文明建设主要包含家庭价值观建设、家庭伦理观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家庭生活方式优化以及家庭物质文明建设、家庭政治文明建设、家庭生态文明建设等,[1]家庭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组织结构细胞,而且也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文化细胞、政治细胞和人口再生产细胞。因此,家庭文明建设就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既彰显着社会文明的现实状况,受社会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又反过来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动向施加重要影响。家庭文明建设既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风向标,又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压舱石,对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关键性的导引作用。

二、推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尤其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家庭文明建设为基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指明方向。在2015年初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

2016年12月,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家庭文明建设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3]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4]他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5]并倡导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6]

三、传统家风家训对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已成为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家风家训将发挥积极的导引作用,具体来说,传统家风家训在修身、治家、睦亲、勉学、勤俭等诸多方面可资借鉴。

(一)修身。修身为治家之本,也是传统家风家训和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基点,《大学》中就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训诫。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完美人格的培养,其实质就是重视家庭成员人格的完善,注重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明朝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对此作了恰中肯綮的概括:“吾人立身与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有要紧。……从古聪明睿智、圣贤豪杰,只于此见得透,下手早,所以其人千古,不可磨灭,闻此言不信,便是凡愚,所宜猛省。”也就是说,人立于天地之间,学做人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人格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明代杨继盛在《杨忠愍遗笔与子应尾应箕》中也讲道:“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吾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吾将来必定要戒……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人也。”[7]即是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目的在于培养高尚人格,提高精神境界,以成为“天下第一等人”为核心指向。对此,习近平也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8]

而修身和人格培养的重点在于心性的涵养,在于“以德润身”。明代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也同样强调心性涵养的重要性,“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9]可以看出,传统家风家训历来强调修身以德,强调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缺失现象,以及在青少年教育中普遍盛行的“重智轻德”,忽视或轻视青少年德行培育和人格培养的现象具有特别的针对意义。

(二)治家。治家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引导、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情,塑造家庭和顺、清正、相互关爱的氛围,从而形成家庭的凝聚力,为家庭、家族的兴盛、延续奠定基础。在传统家风家训中,治家如同治国一样,涉及以身作则、宽严相济等诸多方面。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开篇就指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这就对今天的家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想教育、引导孩子,自身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修身以德,才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上行下效。

同时,治家又要讲究宽严相济、有威有慈。传统家风家训认为,家庭的治理既要有“严”的一面,也要有“慈”的一面。“严”的一面在于为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制定规矩和底线,以培养其敬畏和知耻之心,使他们能恪守为人之道,而不至于放逸妄为。曾国藩就明言:“治家贵严,严父常多教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10]而“慈”的一面则在于营造一个宽松、亲近、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家庭成员能够在身心安逸的环境中勤勉精进,日进其德。明代苏士潜在《苏氏家语》中讲道:“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所谓善教,即是善于启发诱导,既不宠爱迁就,也不责罚打骂,这就是家庭治理中“慈”的表现。概而言之,传统家风家训在治家方面讲究的是“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格不至于伤恩”,要做到严而有度,有威有慈,慈严相济,这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对于成年的家庭成员也同样适用。

(三)睦亲。睦亲是传统家风家训尤为关注的目标指向,因为中国人历来讲究“家和万事兴”,“和”的理念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是传统家风家训最核心的元素。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也讲道:“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这都说明了家庭内外和睦的重要意义。清代左宗棠则在《左宗棠全集·家书》中指出:“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在他看来,家庭成员之间的不睦是一种“肃杀之气”,这种气氛不利于家庭的兴旺发达。曾国藩也认为:“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11]这种注重“睦亲”的传统家风家训,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也是国的缩影。家庭和顺不仅关涉一家一户的安宁,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安定的前提。明代仁孝文皇后在《内训·睦亲章》中讲:“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矣,可不重哉!”这就使“家”、“国”、“天下”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家和”具有了重大的政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着重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四)勉学。在传统家风家训中,勉学是促成后生晚辈成人成才的关键方式,也是确保家庭和顺兴盛的重要途径。《颜氏家训·勉学》中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唐朝韩愈在《戒子通录》中也指出了勤勉治学的重要性:“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在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同。”[12]宋代欧阳修在《示子》中讲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13]曾国藩更是强调“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总之,勤勉治学是传统家风家训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历代家训对此作了特别的强调和解读。

勤勉治学不仅对个人至关重要,而且对家庭的兴盛弥足关键。清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讲道,“每见仕臣显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后无读书之人也;其家郁然者,其后有读书之人也。”[14]虽然如此,在传统家风家训中,勉学的首要目的却是“学以成人”,在此基础上才是“学以成才”。对此,历代家训中也有明言。如《朱子治家格言》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清代陆陇其在《示大儿定征》中讲道:“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15]可见,传统家风家训对于勤勉治学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推动新时期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勤俭。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风家训特别强调的内容。勤俭包含两个侧面,一是勤,一是俭。对于家庭来说,勤是家庭治生之策,是开源之路;俭是家庭持家之道,节流之途。两者的统一对于家庭的经营管理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兴衰成败。

在传统家风家训中,“勤”指勤劳、勤快,不怠惰拖延。《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就强调了“勤”的重要意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就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劳仔细,有条不紊。同时,在古代,“勤”还特指勤于农事。传统家训反复告诫子孙,勤以兴家当以“农桑”为“本务”,应“务农力本”,通过“力农”以殖财致富。明代庞尚鹏在《庞氏家训·务本业》中就指出:“人无遗力,则地无遗利”,就是强调要尽人力,要勤劳不辍,才能有最大的收益。这种勤劳致富的价值导向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因此才有了“一勤天下无难事”的说法。

同时,“俭”也是传统家风家训非常普遍的训示,并认为俭以持家是家庭经济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这主要是指,一方面俭以持家要统筹预算,以量入为出作为理财原则。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处己》中就提出,家庭应“量入节用”,“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奢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另一方面,家庭消费须用之有节,力戒奢靡。传统家风家训都一致强调家庭日常消费应精打细算,崇俭黜奢。明代许相卿也反复告诫子孙:“早晚菜粥,午食一肴,非宾祭老病不举酒,不重肉。少未成业,酒勿入唇,丝勿挂身”;“器用但取坚整,舟车鞍辔但致远重,勿竞雕巧绚丽,以乘素风”。[16]而节俭又可以“养廉”、“助廉”,因此有所谓“俭以成廉,侈以成贪”的说法。

传统勤俭持家的优良风尚在经济发达、物品充裕的现代社会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社会上一些人期待不劳而获,崇尚虚荣,以及奢靡之风盛行的现象是一个有力的警醒。物质生活愈是充裕,愈要深入体会《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人文关怀。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7]而家风家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承载着“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和济世情怀。因此,家风家训的传承在推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方面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将发挥积极的导引作用。

[1]丁建国.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细胞[J].中州大学学报,2015(33)1:108.

[2]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3][8][17]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15/c1024-28953393.html.

[4]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 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n/2015/0228/c172467-26609080.html.

[5]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1-01/7697573.shtml.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 http://news.cctv.com/2016/12/10/ARTIH0QWSk20xgEsq4LXr Vn1161210.shtml.

[7]张艳国. 家训辑览[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9.

[10][11][15]王长金. 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93. 117. 255.

[9][14][16]徐少锦,陈延斌. 中国家训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622. 668. 514.

[12][13]卢正言.中国历代家训观止[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219. 221.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漫说文明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对不文明说“不”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