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理论脉络与实践探索

2017-01-24冯志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特色改革发展

□冯志峰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3)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理论脉络与实践探索

□冯志峰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极不平凡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目标、两个阶段、三个战略、四个全面和五个现代化”,系统地阐述了改革目标、改革步骤、改革方法、改革力量和改革战略。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改革思想,就必须积极创新执政理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改革能量、维护改革秩序、统筹改革进程、把握改革规律、共享改革成果,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改革思想;新时代;改革规律;改革理论;改革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在极不平凡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改革思想内在地体现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在实践中,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2]P1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全力激发改革创新精神,切实解决改革进程中存在的“谁来改、往哪改、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问题,激荡起党和人民事业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

人类任何具体实践都需要方法论的引导,改革也不例外。历史上任何一种改革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均源于科学方法论的正确指导。作为一种对各种实践具体工作提供指导的思维理念,“方法论是从宏观层面总结人类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是可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工具与技术的集合”,[3]P27对人的思维与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

由此可知,全面深化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方法论的科学与否。因为,“方法论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4]P427所谓改革方法论,“是基于把握规律、深化认识、提升实践、理论创新过程中而形成的一套推进改革开放持续进展的原则、理论、方法的总和,其本质就是改革总体设计如何转化为现实的问题”。[5]P19习近平改革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层面形式的存在,必然有其理论渊源。因为,“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确运用科学方法,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营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于指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一)马克思强调的“社会内在矛盾论”论述了改革的哲学基础

在人类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5]P3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某种形式反作用于生产力。因为,社会发展“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7]P151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对现实事物考察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关系,而这就需要通过变革或改革来加以正确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效果。因此,唯物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要求社会关系必须做出适时改变以满足生产力发展要求,这就为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改革方法论基础。

(二)列宁认识到的“社会前进变革论”强调了改革的时代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引导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而现在我们在经济文化方面水平还很低。我们有待于改造的东西很多。”[8]P613在这里,列宁鲜明地表达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变革的要求,认为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也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变革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唯物主义关于思想进程取决于事物进程的结论是科学的原理”。[9]P8列宁关于生产力、制度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对习近平改革思想中“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的提出具有启发意义,内在地要求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三)毛泽东揭示的“社会矛盾动力论”初步探索了改革的实践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在中国得到确立之后,毛泽东就针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及时地提出了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改革思想,并就如何推进改革进行了试点工作。但是,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内在的弊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抑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毛泽东一度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做出了一些小幅调整,通过在保持计划经济基本体制不变的条件下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希望以此给经济注入活力,得以搞活经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相关著作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认真研究,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性质和特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明确提出“改革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改革的目的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任务主要是改革政治弊端,精简政权机构,提高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改革的方法是学习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但是,毛泽东理性地指出,学习外国的经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对于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0]P23毛泽东这些改革思想为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创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深化了改革理性认识,提供了矛盾分析方法,坚定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信心与决心。

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中国改革真正的思想起点。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将两点论与重点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破”与“立”的有机统一,也对习近平改革思想中“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激发动力”观点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改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问题,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形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将改革方法论与具体实践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想提供了理论储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世情、党情、国情发生变化的现实状况,认真思考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1]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有力地表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11]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正是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的进程中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改革思想的重大成果。

二、习近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被誉为“中国奇迹”,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交口称赞。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没有陶醉于现有的成就、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怀着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一些矛盾与问题。这些内在矛盾与复杂问题的相互交织、互为渗透,必定会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实践创造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1]这就有力地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时期,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需要花大力气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才能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习近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深知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和艰难,面对艰巨的历史重任毅然决然地提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聚焦问题、总体布局、突出重点、蹄疾步稳,系统地阐述了改革目标、改革步骤、改革方法、改革力量和改革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改革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一个目标”“两个阶段”“三大战略”“四个全面”和“五个现代化”。

(一)“一个目标”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我们党提出的这个总目标凝结改革实践经验、着眼未来发展,指明改革方向,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相适应、相衔接、相促进,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总引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实际上也贯穿着一条逻辑主线,这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不断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由此可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奋斗形成的科学研判,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努力方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道路自信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锐意改革、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表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因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变革经济体制机制,优化经济运行机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提高经济发展效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着力提升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

(二)“两个阶段”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节点部署

立足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之上,为更好地推进改革进程,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科学标定了改革时间节点,为今后如何推进改革明确地画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步走”的发展时间节点战略部署,绘制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意味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水平将再次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登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了物质基础、凝聚了精神力量、激发了发展动力。

由此可知,“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安排与完成改革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两者在实践目标上明晰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上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时间安排,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更加稳妥、更加可行、更加具体。“两个阶段”分两步走的改革方案的提出,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灵活运用和科学研判,[5]P36表明我们党对改革本质与改革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谱写了改革新篇章。

(三)“三大战略”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关键抓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积极互动的良好局面。可以说,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中国奇迹”,正是得益于各地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认真探索,积极创新发展方式,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国改革开放趋势呈现出由东向西、渐次推进的发展特点,逐渐从沿海开放到沿江沿边乃至内陆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也作出了科学判断,“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1]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抓手就是这“三大发展”战略。在全方位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5]P36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提质增效”为主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产业外向型经济增长点转向新兴产业内需型经济增长点。全面深化改革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发展开启新征程,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改革动力前所未有,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各种矛盾也前所未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一带一路”合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这“三大战略”,积极促进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结合,在协同合作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改革深化、解决地区保护、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而达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需要明确的是,这三大战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需要我们努力突破原有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区域政策或者区域研究仍然囿于国内的局限,强调内外联动、各地互动,积极促进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为其它地区发展提供示范效应。

(四)“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战略布局

在习近平改革思想构成要素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改革重点内容,本身也是一个逐渐成型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出了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提高改革的质量。党的十八大则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更为科学地指出了决胜全面小康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5]P37在这个时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定成型。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阶段目标,主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潮流,主要解决的是体制机制障碍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直接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主要解决的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问题,旨在规范社会秩序,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法治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全面从严治党主要解决的是党员干部党性弱化的问题,是要建设一支讲政治敢担当守法纪为人民的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成为进行伟大斗争的领导力量,成为建设伟大工程的主体力量,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深刻表明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凸显了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理论精髓,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建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要矛盾、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有利于我们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五)“五个现代化”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实践目标

建国伊始,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在艰辛探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效途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确定“四个现代化”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初步提出了发展思路与发展的战略部署。随后,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P36这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展现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立体视角。我国新时代“制度现代化”建设,着力把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丰富了现代化的实质内涵,明确了现代化的实施途径,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系统深化。

究其本质而言,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形成一系列科学治理国家的制度,其本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呈现出勃勃生机,以实际治理效果有力地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战略实施步骤等重大问题。实际上,“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就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突出表明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效途径的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法治化、有序化的模式中,“完成从传统社会以‘权力的权威和德治’为主导向现代社会以‘法律的权威和法治’为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转型”,[12]使治理国家变得规范、理性、文明,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这也正是强化“五位一体”建设的目的所在。

三、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实践探索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动力。改革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清除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存有的改革疑问,全力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固化的各种阻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改革思想,找准重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严明责任、狠抓落实,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在改革目标上,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改革能量

制度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改革制度规范、引导着人们推进改革的行为。“人类集体行动存在各种问题,在于存在制度供给难题,这就必须形成具有社会共同行为准则和互惠的行为模式”。[13]P125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就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体制,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造福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1]打好改革攻坚这场“硬仗”。这场“硬仗”胜败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统一领导,因为我们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者,更是这场“硬仗”的指挥者。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极有可能会激发各种矛盾。这就内在地要求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好党中央权威。为此,履行好各级党委的领导责任,关系到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整个改革的进展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蹄疾步稳、稳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形成法治思维,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着力完善激励机制,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改革积极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在改革战略上,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维护改革秩序

我国改革的逻辑主线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分配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于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决定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表明处理好改革逻辑主线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就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改革是发展、稳定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稳定的目的,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要处理好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不仅明确指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这就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当改革的促进派,又要当改革的实干家。针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14]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与时俱进地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稳中求进”“提质增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在改革路径上,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导向,统筹改革进程

问题是矛盾的外化、是时代的口号,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意识,以现实重大问题为导向,全面统筹推进,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和矛盾论的科学把握。我国的改革进程分别从农村和沿海试点起步、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展开突破,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贫穷落后带来的紧迫问题,正是得益于形成了正确的改革理论。

改革历史实践证明,在推进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不同部门很多人员的各种利益,也有可能存在重大风险、面临重大挑战,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亟需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分利联盟使政治体制为分利联盟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整体利益服务,甚至以损害整体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分利联盟的利益。”[15]P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精准抓住改革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从全局角度出发思考改革发展战略问题,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才能科学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战略性创造性,不断生产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四)在改革方法上,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握改革规律

历史实践有力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辉煌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实行了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习近平改革思想为指导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成效。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扎实推进,需要有科学的改革理论予以正确指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才能形成科学的理性认识,进而指导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内在地表明,改革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稳步推进,充分考量改革成本支出和社会承受力,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改革成果,逐步向改革目标逼近,做到“蹄疾而步稳”。实际上,改革要求和举措千条万条,最终都要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真正予以解决。这就要求在改革进程中必须加强政治建设,通过积极探索改革的有效途径,深化改革认识,把握发展规律,善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指导实践的改革总体设计,并用以指导推进改革实践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1]大力破除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在改革动力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的有机结合,共享改革成果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心相信群众、诚心依靠群众,领导人民群众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这既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更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P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7]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成败得失的判断标准,必须以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来进行科学判断,进而评定党员干部的工作成效。“根在人民、源在交流”,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是党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必然举措。

习近平改革思想内在地要求,我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都要以促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为基准,科学有序地在实践中落实。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人民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力量,也是主体力量,更是支撑力量。这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改革进程的创造者,必将在改革大潮中激荡起无穷的力量和壮观的丰功伟绩。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历史合力论,科学全面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高屋建瓴地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2]P41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必须认真践行群众路线,真正把“拜人民为师”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工作。各地对于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基层改革先进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这些经验上升为制度,用于保证人民的合情意愿得到尊重、合理意见得到采纳、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齐努力,激发人民主体中蕴藏的强大改革动力,坚决破除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北京:华夏科学出版社,1999.

[4]〔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冯志峰.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研究[J].中国领导科学,2016(5).

[6]曲青山.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历史观[N].北京日报,2015-04-2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2]杨春贵.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N].人民日报,2013-08-19.

[1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4]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3.

[15]〔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19.

TheTheoreticalContextandPracticalExplorationofXiJinpingThoughtonReform

FENG Zhi-feng

(SchoolofMarxism,PartySchoolofCPCJiangxiProvincialCommittee,Nanchang,Jiangxi330003,China)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during the process of extraordina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Chinese communists mainly represented by Comrade Xi Jinping,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have systematically answered the important question of the times,i.e.,what kin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uphold and develop and how to upho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created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A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Xi Jinping thought on reform,consisting of "one goal,two phases,three strategies,four comprehensives and five modernizations",systematically prescribed the goal,steps,methods,forces and strategies of reform.To better carrying through Xi Jinping thought on reform,we must actively innovate in the ideal of governance,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in mind,break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timulate energy for reform,maintain the order of reform,make overall planning of reform process,master the law of reform,and share the products of reform,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nd the all-around advancement of society.

Xi Jinping thought on reform;new era;law of reform;theory of reform;path for reform

D61

A

1674-0599(2017)06-0041-09

2017-11-01

冯志峰(1976—),男,江西东乡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县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立项批准号:14BDJ048)、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强化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体制机制研究”(立项批准号:17DJ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文鸿)

猜你喜欢

特色改革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