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地唐卡绘画与汉地传统工笔绘画的异同

2017-0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线描唐卡工笔画

刘 璐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浅析藏地唐卡绘画与汉地传统工笔绘画的异同

刘 璐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国的绘画艺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藏族的唐卡绘画与汉地传统的工笔绘画分别属于我国绘画艺术的两个分支。它们在色彩、线条的处理上有着独具自我的特色,对于画面的技法处理和色彩的运用上它们存在着一些异同。本文拟从题材的选择、构图、色彩及线条的运用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并对这二者之间差异性存在的文化根源进行探索和研究,使我们对这两类画种的审美意象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唐卡;传统工笔画;色彩;题材;构图;技法;差异性

我国的绘画艺术种类繁多,追溯其历史渊源流长,而唐卡画和传统工笔画分别属于我国绘画体系的两个不同支系。藏族的唐卡画是藏区广为流传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以工整细腻、庄严肃穆的画面形式著称,以其独特的姿态在青藏高原地区广为流传。汉地的传统工笔画是我国绘画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画种,它以细腻精致的笔法塑造出古朴优雅的感觉。

唐卡画和传统工笔画的起源都较早,相传最早的一幅唐卡画始于公元7世纪,为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画的一幅白拉姆女神像,此后,唐卡艺术开始流行于雪域高原上,并在明清时候达到鼎盛时期。汉地的传统工笔画最早在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上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其显示出的绘画雏形。再到魏晋时代以后,传统工笔画的技法不断地进步,在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到繁荣时期。后来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传统工笔画才逐渐有一些没落的趋势,但在民间还是有相当程度的流传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工笔画的技法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延续。

一、题材倾向及构图上的差异性

题材、构图、线条、颜色是组成一幅绘画作品的基本要素,题材和构图为一幅绘画作品的主体组成部分。线条和色彩则为绘画作品传达审美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作为绘画作品,藏地唐卡艺术和汉地传统工笔画都由这些基本要素所组成,但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它们却又存在着差异性,藏地与汉地的历史地域背景差异就是影响着两种绘画内涵差异的其中要素。

以雪域高原为主要生活环境的藏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藏族人民笃信宗教,宗教信仰在这里盛行,唐卡绘画作品通常都是以佛祖菩萨、坛城、佛经故事、本生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强调佛祖菩萨、故事中心人物为构图中心,周边人物将主体人物环绕,上下左右为铺陈展开故事情节描绘,画面主次分明,主体鲜明。如唐卡作品《格萨尔王》,画面构图饱满,主像居中且较大,具有叙事唐卡的特征。在构图上进行了人物的环绕、横向排列构图,使其更具场景性。其他人物以U字型将主像“托”起,突出了主题,将中心人物有力地突出,使观者一目了然。

在传统工笔画中,我们很少看到以佛祖菩萨或佛经本生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画或花鸟画,大多都是以身边的人、事、物为主题所创作。如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都是描绘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强的描写性,也具有一定的诗意。在画面的构图上,传统的工笔画并没有将画面的主体有特殊的加大处理使其特别地显耀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大多都是以长卷叙事的方式展开,画面的构图也是依次由右向左平行延伸开来。这使得唐卡画和传统工笔画在给予观众的直观感受上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

二、色彩和线条上的差异性

唐卡画和传统工笔画都是以线描的精彩著称,线条和色彩两者的有机组合及巧妙的贯穿始终,构成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卷。

张大千先生曾经在去往敦煌临摹壁画后感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法现如今只有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存剩了。”唐卡的绘制十分讲究线条的运用,在我们鉴赏唐卡画时也通常把线描功夫的高低作为评判画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唐卡作品的结构繁密,整个作品主要是以线条来表现,尤其讲究用线的流畅,长线条如主体人物的衣饰,短线条如人物头饰、配件、花草、云朵等。因此,唐卡画从画布的制作初始就十分讲究,画布需用鹅卵石繁复打磨光滑,使画布柔软而有弹性,再用碳条勾勒大形,最后用狼毫勾线。唐卡作品中的线描十分丰富,其中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最富有特点。铁线描一般用于人物的轮廓勾勒,而水波、云朵等装饰纹案则多采用高古游丝描,流畅细密的游丝描和简洁富有力度的铁线描穿插使用,疏密得当、富于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画又称为是“线条的雄辩”,在对于中国画的研究与鉴赏中,捉摸住了“线”这条主脉的搏动和波环,对于画迹的断代和画史的重建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对于传统中国画的鉴赏中最为重要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线条在中国画整体审美中的重要性。以线造型则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传统工笔画的主要构成成分。工笔画对用线的要求工整、细腻、严谨,传统工笔画在描绘中多使用勾勒法、勾填法、没骨法等。勾勒法先用淡墨勾勒轮廓,然后层层上色,以色彩压住墨线,最后以色线再次勾勒。勾填法是我国传统绘画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是先用墨线勾出大的轮廓,再用墨线染色,着色深浅与墨线深浅一致。在线条的运用上,唐卡和传统工笔画在技法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也相互贯通与融合。

现如今,唐卡越来越受到艺术品收藏者的喜爱,在诸多受欢迎的因素中唐卡画所使用的颜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唐卡画在上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颜料是将各种天然矿石经过加工以后制作成颜料来使用的,这种矿物质颜料的持久度高,保存长久。唐卡画通常喜使用大面积的金色来上色,无论画面上的描金还是大面积的刷金,全部都是将真金提纯以后在水中磨成粉,然后兑牛胶在唐卡画中上色,上完色以后再用天珠或玉石抛光,因此才会历久弥新,不会因为氧化而褪色。唐卡画中常用的红色,都是用朱砂或红珊瑚磨成粉以后,在水中过滤,再用来做成绘制唐卡的颜料,绿色则使用绿松石打磨提炼以后所用,蓝色为青金石,白色则是珍珠或象牙,因此,这也让唐卡在它本身极高的艺术价值上显得更为珍贵,也成为现如今鉴定唐卡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卡画的内容多为宗教信仰中的神佛,因此有经常需要卷放携带的特殊性,所以唐卡画在绘制过程中,颜色的勾线之间不能有穿插,颜色的厚度不能太厚,需十分平整的平涂。相较于传统工笔画,唐卡的种类颇多,有黑底唐卡、红底唐卡、金底唐卡、刺绣唐卡、堆绣唐卡、宝石唐卡、木刻唐卡、纺织唐卡、水墨唐卡、西洋画唐卡等,因此在制作技法上也较为多样化。

对比唐卡画,汉地传统工笔 画虽有一些金色的使用,但大面积的还是运用墨色,墨色更具有代表性。墨色在绘画里,不仅仅是一种黑色,而且是有着丰富变化的重要色彩符号。在传统工笔画中,一般是根据对象先用墨色勾线,勾画出对象的完整轮廓,我们通常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白描,白描也是鉴定一个画师基本功强弱的标准。接着即用墨或植物颜料如花青等色染出人物形象、服饰及花鸟等,再在此基础上深入赋色。墨色与色彩的结合在传统工笔画中相互融合渗透,互为补充,协调画面、统一色彩关系并稳定画面,使墨、色相得益彰。水墨与色彩的结合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之处,古人对色彩的运用,认为:“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用色用墨同要自淡渐浓,一色之中更变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对比唐卡画和传统工笔画,二者在颜色的使用上也有差异。藏地唐卡画由于宗教上的原因,唐卡画追求鲜亮的色彩,它设色艳丽、富丽堂皇、光彩绚烂,喜用大面积金色和红色。汉地传统工笔画由于博大精深的汉地传统儒家思想、老庄思想、禅宗的影响,在画面上都是呈现出设色优雅、清新朴素、细致典雅的感觉。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和审美取向导致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藏地唐卡画和汉地传统工笔画都是属于我国绘画系统的两个支系,也都同为线描艺术,但是它们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上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风格、特色,都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精华。

[1]廖芳容,傅嘉芹.藏传唐卡绘画与汉地工笔画色彩之比较[J].艺术探索,2006(3).

[2]张小燕.彩绘唐卡与汉地传统工笔重彩的差异简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2(1).

[3]张乾元.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D].学位论文,2008.

[4]刘红伟.浅析现代工笔画的时代特征[J].大众文艺,2015(21).

[5]杨桂琴.浅谈中国画的色彩运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

[6]祝海珊.论藏族唐卡艺术的装饰意味[D].西北民族大学,2005.

[7]李霖灿.中国名画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

J212

A

猜你喜欢

线描唐卡工笔画
基于线描艺术在儿童创意画中的设计运用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工笔画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小学工笔画
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