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探讨

2017-0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音美声唱法唱法

黄 璐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探讨

黄 璐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的民族声乐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想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就要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劣势,要重视对美声唱法精华的吸收,注重二者的有效融合,站在国际高度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美声唱法;融合与借鉴;实践运用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我国声乐界教学的两大主要唱法,人们对两大唱法的研究和探索可谓是历久弥新、源远流长。两大唱法无论是在特点还是演唱方式、演唱风格、呼吸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互比拼而又难分高下。一个是西方的产物,一个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来智慧与艺术的结合,二者在我国音乐界中相得益彰地促进着我国音乐艺术前进的道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瑰宝。文章就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进行分析探究。

一、美声唱法与当代民族唱法的特征探析

(一)美声唱法的特征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其发展演化与欧洲历史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美声唱法的最大特征在于混合声区唱法,它比较注重对演唱技巧的充分应用,演唱时将真声和假声搭配使用,而且美声唱法能够调动身体所有需要的腔体来产生共鸣,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音色。美声唱法中对于高音的表达,并不是采用声嘶力竭的呐喊来实现,而是利用腔腹之中所发出的气息,使用一种非常自然的发声方法来将其从头部发出,也使得高音显得非常自然柔美。

(二)民族唱法的特征

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演唱习惯以及表演爱好,所形成的一种带有浓烈中国地域特色的唱法。不同区域的民族唱法,其展现的特征也有所不同,例如北方的民歌更加豪迈粗犷,而南方的民歌则温婉细腻,山区的民歌大多高亢激昂,富有活力,平原地区的民歌则更加自然舒展。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所反映的是百姓最为真诚最为质朴的感情,所以民族唱法更加注重感情的表达。此外,民族唱法由于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所以歌曲的演唱往往结合区域方言来表达,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民族唱法中要对语言的发声技巧以及行腔韵味等进行把握,掌握不同民族唱法的咬文吐字。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有机融合

(一)美声唱法为民族唱法提供有力借鉴

1.咬字与吐字的借鉴

由于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其演唱的语言特点在于母音较多,字母与母音之间具有非常好的连续性,而且美声唱法要求演唱中咬字和吐字不能破坏音乐的连贯性,要让所有的母音音色保持一致,这就使得美声唱法的演唱中能够与咬字部分实现完美的衔接,而不会使得咬文吐字显得突兀。我国语言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在咬字的衔接过程中略显生硬,缺乏一定的厚实度与圆润度。而且如果咬字不清,就很难让听众明白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歌词大意,也就无法很好地理解歌曲的感情。民族唱法在咬字上对美声唱法的借鉴过程要以基本原因为基础,重视咬字训练、气息训练,高音部分要像美声唱法一样富有弹性,低音部分要学习美声唱法较好的共鸣效果。

2.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气息运用的借鉴

美声唱法在演唱时要求气息的连贯,要求演唱者能够对呼吸进行良好的控制,而且美声唱法的气息并不仅仅是口鼻的呼吸,还调动了胸腔腹腔等参与到气息的流通与控制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共鸣音色。而传统民族唱法中,更加注重咬文吐字以及情感的表达,对于气息的控制则训练较少,也间接地导致民族唱法中气息稳定性较差,声音的连续性不够好,经常被呼吸所打断,而且呼吸中对于胸腔腹腔的利用较少,使得音色不够圆润,不具有强有力的穿透力。而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进步,对民族唱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持民族唱法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还要借鉴美声唱法对气息的控制,使音色更加饱满,使发声更加稳定连续,使得歌曲的演唱更加自如。民族唱法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增加对呼吸的控制,通过胸部放松、快吸慢呼以及深吸丝吐的方式,实现对气息的良好控制。

3.在高音演唱技巧上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声乐中雄壮激昂、富有震撼力的部分往往需要借助高音演唱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如果高音表达不好,就很难给观众强烈的刺激,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美声唱法中对高音有着特殊的训练技巧,对自然声区的训练就讲究高低音的共鸣,从而使演唱者能够声音自然宏大;对高声区的转换采用关闭唱法,实现母音的转换与真假声的混合,不但能够使声音高昂,而且采用这种唱法可以很好地保护嗓音与声带。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对高音没有很好地处理手段,即使使用了真假音的转换,也不能使两者很好的衔接,形成统一的整体,所以需要对美声唱法的高音处理与训练进行借鉴,开阔自己的音域,增强演唱的稳定性。

(二)民族唱法为美声唱法提供有力借鉴

1.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润腔美的借鉴

民族唱法演唱中,比较注重咬文吐字,更需要演唱者根据特殊的腔调来行腔,这样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作品中所富含的感情。美声唱法比较注重音色的连续,虽然使用了真假音的转换,但是演唱中却没有这种特殊腔调的变化,难免使得整首作品在表现上有平铺直叙的感觉,美声唱法借鉴的过程中,需要对音高与音色实现较好的衔接与转换,要求情、字、腔、声四方面的统一,强化演唱过程中舞台的质感效果,为情景交融的画面打下基础。

2.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在演唱意境方面的借鉴

民族唱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通过歌曲表达强烈的感情,而且民族唱法比较注重视觉表达,可以说每一首民族演唱都像舞台剧一样极富感染力,充满了意境。美声唱法虽然技巧高超,音色圆润富有特点,但是缺乏对意境的理解与感悟,演唱中不能形成这种视觉的强烈冲击,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意境的借鉴需要学习民族唱法情景交融的舞台效果,在充分保证声音稳定连续音色统一的基础上,给观众营造一种歌舞剧的感受,体现出饱含情感的意境。

3.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中韵味的借鉴

我国的民族唱法源于民间,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歌曲演唱之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让人沉迷其中,也是民族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显著特点。美声唱法在借鉴的过程中,要以自身咬字清晰柔和为基础,对自身的音乐风格进行系统的创新,演唱过程中注重行腔方面的学习,增强演唱过程中韵味美,达到观众对演唱的内在追求,体现出极强的表现力与演唱水平。

三、西洋唱法对本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作用

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也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与成长的基础,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为广大各族人民所接受,但是并非意味着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就是完美无缺的,其仍然存在着改进的空间。美声声乐源于意大利,其特殊的气息控制方法,对高低音的独特处理技巧,使得音色圆润、连续、统一,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所在。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对于外来声乐中优秀的部分应当学习和借鉴,来弥补自身唱法的不足,从而促进本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

(一)西洋唱法优化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

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和借鉴,优化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传统的民族声乐重视咬文吐字与行腔走调,注重通过演唱表达感情,但是对于发声的技巧训练不足,对于声音的控制不到位,使得演唱不够稳定不够连贯,而且音色过于单薄,不够圆润,再加上对真假声的转换过于牵强,使人能够轻松地分辨,影响了观众的听觉感受。而西洋唱法的演唱形式,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对气息的控制具有独特的方法,能够使低音形成共鸣,使高音更加高昂具有穿透性,而且注重演唱的稳定连续,对于音色的转换非常自然,使得声乐形成了统一的整体。传统民族声乐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融合美声唱法的表现形式,可以打破民族唱法的限制,使其具有更多的受众,从而使民族唱法形成全新的演唱形式。

(二)推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进程

西洋声乐的引入,让民族声乐认识到了自身的特点,同时更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对西洋声乐的学习借鉴,则很好地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1.使得民族声乐更具艺术感染力

民族声乐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注重通过歌曲表达强烈的感情,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情感,例如高昂雄壮的激情,由于高音处理不是很到位,使得高音不具有穿透力,所以艺术感力大打折扣。而结合西洋声乐的声音处理技巧以后,使得低音形成共鸣,高音更加透彻,使得民族唱法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感情。例如部队的歌曲,采用民族唱法进行演唱,虽然字正腔圆,富含感情,但是对于军队慷慨激昂的艺术感染力总是稍显不足,加入美声唱法之后,就使得歌曲更加高昂明快,节奏鲜明,更具感染力。

2.结合了西洋声乐表演技巧的民族唱法

使得声乐表演中的缺点得到了很好的改进与修正,使得音域更加广阔,音色更加统一,这就使得民族唱法在选材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必局限于民族唱法的咬字行腔特点进行歌曲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唱法的演唱内容,也给群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作品,实现了民族声乐数量上的突飞猛进。

(三)传承并发扬了民族声乐时代特征

1.民族声乐在音乐表达中

会将时代特点融入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演唱方式当中,从侧面表现出社会的发展情况,展示出社会走向科学化的发展进程。

2.西洋声乐对民族唱法发展的促进作用

还体现在推动了民族声乐顺应时代潮流的前进。随着社会的前进,人民大众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于传统的民族声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族唱法与西洋声乐的融合,正是新形势下鲜明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现阶段的时代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源高度开放、各方面文化高度融合的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地球村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所以在当今时代下,民族唱法要想继续发展,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必须进行改变,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西洋声乐的技巧,形成当今时代极富特点的新的民族声乐。

四、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实践运用

(一)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运用

美声唱法具有独特的气息控制方法与发声技巧,而且具有系统的训练方法,强调演唱者增强对自身口鼻腔腹等器官的综合运用,要通过日常的大量锻炼,形成对呼吸和发声的良好控制。而我国民族唱法对于气息和发声的训练则明显重视不足,过于强调演唱中情感的表达,对于这些基础的训练进行得较少,也导致了在处理极端的声音控制上往往表达不到位,例如高音的表达,民族唱法中往往很难形成穿透力的艺术感染,缺乏震撼力,将高亢激昂的感情表达成为了苍白的呐喊;而且民族唱法对于真声和假声的运用也不够熟练,转换衔接过渡不够自然,使得作品连贯性不足。要加强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运用,就要从基础做起,加大对美声唱法基础的训练,增强演唱者对气息、腔腹发声等的控制,改变传统民族唱法中直接使用嗓音以及纯假音的弊端,加大对演唱者嗓音与声带的保护,同时也使得音色更加圆润,高音更加激昂更具感染力。使得民族声乐在表达感情的同时,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气息的控制与音色的转换衔接,使民族声乐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美声唱法在民族歌剧创作中的实践运用

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是在中国漫长的革命过程中,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特殊艺术形式。在众多的民族歌剧中,《白毛女》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也具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就在于《白毛女》不仅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民族声乐的特色,将剧中的丰富感情进行了表达,更重要的在于实现了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融合,借鉴了西洋声乐舞台剧的表现形式,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而且对美声唱法中的演唱技巧等进行了借鉴,例如喜儿在高声呐喊的时候,就通过美声唱法的高音发生技巧,使得呐喊更加具有穿透力,更副艺术感染,更使人感到痛彻心扉、声嘶力竭,也正是由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完美融合,使得这部歌剧成为了永恒不朽的经典,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五、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声乐艺术亦要坚持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就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来说,各有各的优势特点,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基础上,加大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学习其声乐技巧,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完善。

[1]王贞.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对比[J].北方音乐,2015(14):30.

[2]韩丽娜.美声唱法给中国声乐发展带来的启示[J].艺术研究,2015(2):106-107.

[3]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5(25).

[4]李婉.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5(5):27-28.

[5]于君.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2015(42):288.

[6]姜静雅.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分析[J].北方音乐,2014(36).

J648

A

猜你喜欢

高音美声唱法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