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世界文化遗产的解说演变历程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2017-01-24陈有有赵认认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解说员洞窟

郑 飞 陈有有 赵认认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试论世界文化遗产的解说演变历程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郑 飞 陈有有 赵认认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世界文化遗产近几年备受青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加趋向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最为重要的便是来源于文化。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中显得更加重要,而世界文化遗产本身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直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世界文化遗产的解说与一般旅游景点的解说有所区别,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解说方式方法展开论述,以便于文化遗产能够永续传承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方面的双向循环。

世界文化遗产;解说演变;历程

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精髓、文化的摇篮,承载着各族人民对过去的向往,见证着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政权的兴衰与更替。今天,一处又一处的文化古迹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人顶礼膜拜、叹为观止。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赞叹古人杰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不朽的文物时,更加想了解古人创造出的结晶。在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世界文化遗产迫切地需要专业人才的解说,将其内在的精髓传达出来并使其光芒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概述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中西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至今已有1650年的历史,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开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各个朝代的顶峰艺术在4.5万平方米壁画中栩栩如生,每一个朝代的动荡迭起都在洞窟的墙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辉煌与没落;莫高窟是佛教文化圣地,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信仰,735个洞窟和2400多身彩塑汇集起来就是伟大的佛教信仰,也是当时社会的精神支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从莫高窟来看,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演化历史过程的遗存。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不可再生性;第二,具有真实性;第三,具有脆弱性。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也可以体现出过去的文明与辉煌。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解说的必要性

所谓解说,根据赫伯特在1989年所下的定义,是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他们所参观的场地,提供知识以增进他们的理解,能导致更大享受或者责任,告诉人们正在参观的地方过去发生的故事,为游客提供愉快的经历,以增加游客对遗产的尊重,并负责地去照顾它。

(一)没有解说的文物就没有影响力

莫高窟从开始营建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都伫立于西北边陲的敦煌,然而从明代的闭关锁国之后就无人问津,再也没有人知道它的盛世辉煌。这样的现状一直持续到1900年5月26日的那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王圆箓道士发现藏经洞之后才慢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初为什么从藏经洞出土的5万多件宝贵的文物被外国人骗取,原因就是没有人给王圆箓解说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体现,于是才导致了今天的一种错误观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二)没有解说的文物就没有生命力

余秋雨曾经说:“看莫高窟并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以壮阔的生命。”确实如此,进入到洞窟中如果没有解说员,就仿佛进入到了异类星球,基本什么都看不懂,也不知道墙壁上究竟是什么,在表现什么。当讲解员用专业术语解说之后在跟着他的节奏去发现时,我们可以看到没一幅壁画都在诉说着惊人的故事,每一身飞天都在天宫中自由地飞翔,飘香散花、唱歌奏乐,一派歌舞升平。

(三)没有解说的文物就不能传达信息

在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物包罗万象,我们就简单看一下里面的写经卷,它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件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化的最全面、最丰富的一手资料。有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才导致了敦煌文化的辉煌,其实有很多文献记载,在佛教未传入敦煌时,这里就已经蔓延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西凉时期的李广后裔李暠大将军豹头虎眼,力大无比,被人看来就是有勇无谋。其实李暠通读经史、擅长文辞,在他执政时,重视儒学,一生“玩礼敦经”,是五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因此当佛教传入敦煌时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严重影响,才有了当时的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等在这里翻译经书并且佛教回传的事件发生。这些文物没有解说员根据专家的研究将准确的信息告诉世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过去的敦煌和过去的中国文化在西北究竟有怎样的发展。

三、莫高窟的解说演变历程

莫高窟自1979年对外开放接待游客,至今已接待80多个国家,年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呈增长趋势。莫高窟的游客量的增长速度呈直线上升,在1998年以前呈缓慢增长,1998—2004年之间呈快速增长,直到2016年达到迅猛增长趋势。其中2016年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在7、8、9三个月接待将近108万人次,占了全年接待量的83%。

(一)莫高窟的发展萌芽阶段(1944—1984年)

1944年2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设立,以常书鸿为所长,员工仅有10人,主要进行洞窟的清理,调查、保护、临摹等工作。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考察出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984年在之前的基础上改建为敦煌研究院,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所,如美术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接待部等。

(二)莫高窟的解说初始阶段——随意化解说(1979—2003年)

1979年莫高窟初次对外接待游客,当时研究所只有5名讲解员,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开展探索式学习,多次尝试讲解,搜集文献,整理洞窟内容,努力为游客提供较为准确的讲解,可谓是在艰苦的岁月里留下了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泪水。随着社会的发展莫高窟的游客日益增多,仅有的讲解员远远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并且没有标准的解说词,所有的解说都在不断地更新,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被迫扩招讲解员,这样对讲解员的考验十分严峻,一直持续到2003年。

(三)莫高窟的解说发展阶段——趋向于标准化讲解(2003—2009年)

作为研究院接待部的前身主任李萍,她认为讲解员是弘扬敦煌艺术的重要窗口,宣传世界文化遗产的直接途径。因此她决定让多年来奋战在一线的讲解员,凭借自己多年的探索研究学习和各个专家的学术成果,每个人写一篇洞窟的讲解词,任务分配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迅速查找资料寻找专家、上窟调查等各种办法,力争写出最适合最标准的讲解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以及各个专家对讲解词的审核和校对之后,在2005年初正式出版。从此以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解说走上了标准化道路。

(四)莫高窟的解说电子化阶段——个性化解说(2009—2016年)

从1979年的人声自带放大器,到中间的几十人共同听取一个大喇叭的艰难阶段之后,为了更好地让游客有一次难忘经历并且清晰地听到讲解。在2009年研究院购买了一批无线讲解器正式投入使用。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敦煌女儿樊锦诗就着手打造数字敦煌,让莫高窟永久存在,在后期的发展中效果显著。从2006年至2016年已有30多个经典洞窟和4.5万平方米壁画实现数字化,并且以每年20个洞窟的增长速度在继续完成洞窟数字化。每个实现数字化洞窟的门口都有一个二维码,观众一扫洞窟内容非常全面。

(五)莫高窟的解说呈现蓬勃发展阶段——专业化讲解(2013-2017年)

解说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和弘扬,敦煌研究院接待部从之前的5名讲解员发展到今天的80多名专业解说员,历程坎坷而又伟大。在2013年敦煌研究院接待部,不惜任何代价,组织全体员工,在旅游淡季展开全面学习和培训。经过专业的培训,解说员更加有自信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用讲解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的专业、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迹,汇集起来就是伟大的责任和担当。

四、结束语

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它的解说历程困难重重,可以看到从刚开始的几个人自行琢磨到后期的专业团队,这背面有着多少坎坷和绊脚石,深厚的文化,古老的遗迹,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解读,它的意义和价值将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就无法谈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从莫高窟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处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内容都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但是要想让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有专业人士去研究,专业解说员去传播、去弘扬。

[1]樊锦诗.简述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敦煌研究,2016(5).

[2]李萍.浅谈莫高窟的游客管理[J].敦煌研究,2005(4).

G122

A

郑飞(1994-),男,甘肃静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陈有有(1994-),男,甘肃省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本科;赵认认(1997-),女,甘肃嘉峪关,西北师范大学,舞蹈表演,本科。

猜你喜欢

西北师范大学解说员洞窟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小小解说员
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
洞窟惊魂
水果总动员
洞窟惊魂
敦煌,第245号洞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