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物、小故事折射大背景、大主题
——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7艘船,7段口述史”展览浅析

2017-01-23马之恒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巴塞罗那海盗航海

马之恒

小人物、小故事折射大背景、大主题
——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7艘船,7段口述史”展览浅析

马之恒①

“7艘船,7段口述史”是西班牙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2015年6月推出的半永久性展览。它从不同时代的7艘经典船只和7个普通小人物入手,通过7个小故事,讲述人与海洋、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航海技术、国家历史的变迁,在规模有限的展览中传递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通过对该展览内容的分析,可了解如何通过小人物、小故事揭示大背景、大主题的方法,以期为中国的博物馆展览设计思路提供借鉴。

博物馆;展览;故事;内涵;设计思路

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旧港附近,船坞大道的最东端,利用一座始建于公元1285年的皇家造船厂改造而成,为欧洲罕见的非宗教用途哥特式建筑物。13至18世纪,该船厂曾经承担西班牙海军舰船建造任务。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中,西班牙、罗马教廷和威尼斯等意大利城邦组成了天主教阵营“神圣同盟”,同盟联合舰队司令唐·胡安(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的异母弟)的旗舰,即是在此建造和下水。

该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船舶实物、模型、海战武器、航海与导航仪器、海图和与航海有关的艺术品等。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博物馆曾经历多次考古与维修工程。2008年,博物馆因为维护施工,暂时关闭了常设展区。“7艘船,7段口述史”(卡斯蒂利亚语:7 Barcos,7 Historias;加泰罗尼亚语:7 Vaixells,7 Històries)即是这家博物馆在2015年完成展厅翻新工程后的第一个半永久性展览。

一、展览概况

“7艘船,7段口述史”展览占据了博物馆展厅东半部约800平方米的区域,三面被小型船舶展区和临时展览区包围,与外墙和窗户不邻接。展区西侧邻接连接入口的步道,与西半部分隔开。

博物馆教育与活动部门的文件显示,“7艘船,7段口述史”展览主要有三项意图:展示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服务于巴塞罗那各学校的课外教育;展示巴塞罗那所在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的海洋与航海文化。根据场地面积、展览设计意图,以及对每年参观博物馆的学生(约19000人次)关注领域的统计数据,博物馆将展览内容划分为7个不同主题:航海技术革命、海上旅行及邮轮服务、海上犯罪(海盗活动)、海战、地理大发现、沿海休闲和海洋货运。每个展区各有一件“展区核心展品”,均为船只模型,即展览题目中所说的“7艘船”。

出于环保、营造氛围和保护展品等考虑,该展览的大部分展品被安放在回收再利用的23只集装箱里。集装箱排列组成了大体呈“U”字形的参观动线,以排布7个不同主题展区。各展区均陈列了一件“核心展品”,它们虽然不一定是故事发生的舞台,但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标志物”。除了7件“核心展品”外,该展览还使用约80套(件)展品,包括模型、武器、古海图、海港吊车等。

与7件“核心展品”相呼应,博物馆为每个主题展区分别录制了一段短视频,对应展览题目中所说的“7段口述史”。展览策划团队希望为观众展示基于个人经历的故事,而非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一使用短视频的展览设计方案,其经验和灵感来源于比利时伊普尔的“在佛兰德斯战场”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诗作《在佛兰德斯战场》为馆名,展示这场战争的相关历史。此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团队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被卷入战事的诸多普通人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历史”。[1]因此,为了使观众了解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博物馆拍摄了一组“情景再现”短视频,以士兵、农民、医生等“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讲述故事。这种对“个人经历”的展示,被海事博物馆策划团队认为更有助于观众理解展览。

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拍摄的短视频,也采用了类似的思路与视角。每一则短视频的内容均与展区主题有关,但都聚焦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小人物”,讲述发生在他(她)身上的故事或陈述他(她)对某一事物的切身感受,使观众体会这些故事的弦外之音。为了避免观众误认为航海仅是“男人的事业”,展览策划团队有意将其中3个短视频的主角设定为女性。

二、展览内容及分析

(一) “发现世界的故事”展区

核心展品为“维多利亚”号帆船,代表地理大发现和人类地理知识的增长。视频主角是一位“地理大发现”时代早期的探险帆船制图员。在光线昏暗的帆船船舱里,衣着简朴但满脸兴奋的制图员,拿着刚刚修改好的一卷海图,介绍他的工作职责和成果。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描绘前人未曾到达过的海岸线和岛屿,还需要调研当地的民俗和主要物产,并将这一切都描绘到海图上,或者在说明文件中体现。在探险家对未知新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制图员对探险收获的详尽记载不可或缺。

“地理大发现”时代早期的航海探险中,最为著名的是1492-1504年意大利热那亚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4次航海,以及1519-1522年葡萄牙人费迪南德·麦哲伦所率船队的环球航行(核心展品“维多利亚”号即是麦哲伦船队中唯一完成环球航行的帆船)。在这两支名垂史册的航海团队里,都拥有大批优秀的航海探险家,其中部分出身于制图员等涉及海图的岗位。

如果结合当年的史实来观看这段视频,我们可以发现其选择主角的深意。载入史册的制图员为数极少,最著名者或许是哥伦布团队的成员、第一次在世界地图中加入新大陆的胡安·德·拉·科萨。科萨是当时欧洲著名的天文和地理学家,为哥伦布担任制图员。因此可以说,对新大陆的发现正是因为科萨的工作而为世人所知。除此之外,青史留名者还有曾经做过领航员的“维多利亚”号船长、继承麦哲伦遗志完成环球航行的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以及参与整理环球航行成果的胡安之子多明戈·埃尔卡诺。

视频中制图员的原型,可能有一部分来自这些伟人。但我们同样需要记住,更多的制图员已经被时间所埋没。从传播新知的角度上讲,他们所做工作的价值,并不逊于舰队指挥官的指挥和决策。但大多数制图员很难在历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记,往往被隐没于背景之中。

这或许也正是展览策划者想要让观众们注意的现象:传统历史叙事讲述“发现世界”的故事,往往仅聚焦于探险船队的指挥官,其余的人员尽管真实存在,却多半隐居幕后。但实际上,每一支探险船队都是一个团队。在指挥官之下,一支船队至少还包括了水手、士兵(卫士)、医生、测量员等角色,使控制船只、测定方向、制作地图、安全保卫、医疗卫生等每个涉及海上生存的领域,都有专业人士为之负责。因此可以说,每一次成功的探险,都不仅仅是指挥官一人的功劳。而被发现的新航线、新土地、新物产,也必须通过制图员才能被记录下来。但在地图完成之后,他们的工作很容易被遗忘。通过制图员的故事,不仅使今天的人们关注当年探险团队中的普通成员,并且更加关注当年航海探险带给全人类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增量,比如地理、动植物、考古等领域的新知识。这也许是展览策划者选择制图员作为故事主角的着眼点。

(二) “海上犯罪的故事”展区

核心展品为“圣克里斯蒂娜”号帆船,典型的地中海三桅帆船,曾是海盗船,代表海上犯罪活动。视频主角是一位大航海时代的女性居民,海盗侵扰活动的受害者。视频反映一座城市遭到了海盗的突袭,居民区不断响起枪炮声。一位家庭主妇刚刚从海盗的攻击和屠戮中逃生,却发现小儿子已经被海盗掠走,几乎可以肯定会被卖为奴隶*当时的海盗会劫持人质并以此勒赎,平民通常很难在规定时间里筹措到赎金,超期后人质即被卖为奴隶。。面对骨肉分离的遭遇,这位可怜的母亲眼中充满了惊恐和无助,悲伤地谈起儿子的命运。

从视频中“海盗突袭城市并绑架居民”的事件缘起判断,视频内容的原型,可能是16世纪北非海盗对西班牙东北部沿海城市帕拉莫斯的袭扰,或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摩根等加勒比海盗对普林西普等西班牙殖民城市的奇袭行动。历史上,海盗对西班牙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的攻击都不罕见。在1571年“神圣同盟”赢得勒班陀海战后不久,西班牙和奥斯曼土耳其均遭遇经济危机,这迫使双方在1580年签订合约,结束了长期交战的局面;由奥斯曼土耳其支持的北非海盗对西班牙海岸有计划的袭扰,也因此大幅减少。[2]但西班牙在新大陆攫取的财富,又成为加勒比海盗的目标。

1658年,时年23岁的摩根加入牙买加的海盗团伙,参加了对西班牙殖民地库拉索岛的洗劫行动。但海盗主力被西班牙军队击溃,海盗头目被俘并被处死,摩根成为海盗残部的临时领袖。为了在海盗中立威,摩根决定奇袭古巴内陆地区的普林西普,这一行动也有助于他劫掠财宝,以行贿英国驻牙买加总督托马斯·莫迪福特,换取英国殖民地政府对其劫掠行为的支持。经过在热带雨林中的急行军,海盗深夜抵达普林西普,杀死守军并洗劫了城市,劫掠了所有的牲畜,并将部分居民俘虏后卖为奴隶。此后,摩根又对位于巴拿马地峡的贝略港进行了奇袭并再度得手,由此成了牙买加及周边区域海盗们的领袖。

早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航海探险、地理大发现高潮之中,西班牙、葡萄牙即开始了对非洲、美洲的殖民活动,之后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加入了抢占海外殖民地的行列。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殖民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通过“私掠许可”,纵容、鼓励包括海盗在内的民间武装力量袭击敌对国家的船只,逐渐成为一种破坏敌对国家海上贸易航线的战术。[3]

海盗摩根与英国殖民地总督之间的交易,其性质介于官方和非官方之间。当时,英国刚刚占据原属于西班牙的牙买加,新殖民地军力有限,各项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寻求庇护的摩根和需要充实防卫力量的殖民地政府得以相互利用。但同样可以确定的是,在同一时期乃至16世纪末的英国,与政府存在明确合作关系的海盗(私掠船长)并非个案。16世纪末的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及其表兄约翰·霍金斯,都是集探险家和私掠船长为一身的人物。他们劫掠西班牙商船、殖民地,并将海盗独有的战斗经验,应用到英国海军改革工作和迎战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事之中。他们在16世纪末的活动,成为英国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开端。

不过,无论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私掠,还是无关政治、纯粹为钱财进行的海盗活动,受害最深的都并非拥有船只的各国政府(王室)或巨商,而是直面海盗并家破人亡的普通船员和百姓。近年来许多描写这一时期海盗活动的影视作品,往往以海盗为主角,却忽视了当年受害者们的悲惨命运。而展览策划者选择以海盗活动受害者的视角,叙述普通人在海盗劫掠行为中的惨痛遭遇,会更为真切地展现出当年历史中残酷的一面。展览中的海盗袭击故事,也反映出西班牙在海洋争霸中遭受到的强烈敌意,从而为相邻的“海上战争的故事”展区埋下了伏笔。

(三) “海上战争的故事”展区

核心展品为装备80门火炮的风帆战列舰,代表风帆时代海军大国间的主力决战。视频主角是一位西班牙海军将领,他描述了刚刚经历的一场失败的战斗。这场战斗对西班牙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他和部下们精心准备,并在祈祷之后投入激战。但他们的战术意图很快被敌人发现,因此遭到优势火力的打击,最终被迫投降。这名将领满脸痛苦,只得感叹“运气(命运)已经不在我们这一边”。

在大型风帆战舰兴盛的16至18世纪,面对新兴强国英国的竞争,西班牙的海军实力和技术水平基本处于下滑状态。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阿尔马达大海战中被英国击溃,这虽然并未动摇西班牙的国本,但已经说明了它在海军战术思想方面的落后,也就是忽视远程火炮将成为海战主战武器的历史趋势,仍然试图以接舷肉搏战决定胜负。当时间进入18世纪,维戈湾海战运宝船队被毁、英国夺取直布罗陀、西班牙与法国联军在“直布罗陀大围攻”战役中的惨败,加速了西班牙走向彻底衰落的过程,造成了战略层面上的深远影响。

博物馆设计团队从一次西班牙海军的败绩入手,通过视频与对应展区中的海战武器,反映出科技对海战的改变,乃至对海军整体实力的塑造作用,并引导观众思考西班牙由盛而衰的原因。失败的种子早在殖民新大陆之时就已经种下:来自新大陆的资源,并没有用于发展西班牙的产业和科技,而是被王室和贵族阶层的享受所消耗。这种持续性的失策,最终铸就了西班牙面对新兴竞争者时的悲惨命运。王室和大贵族相信好运会再度来临,但海军数次惨败,殖民地和财富也在不断缩水。[4]

当国家的最高层选择忽视危机前景的时候,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乃至于相对远离权力中心的官员,都已经预见了衰退的必然。视频中海军败将所说的“运气”,并不只是感慨某一次战斗的失败,或许也代表着他对国家前景的预判。

(四) “航海技术革命的故事”展区

核心展品为第一代“巴黎城”号邮轮,混合了帆船与蒸汽轮船特征的英国远洋邮轮,代表航海技术革命。视频主角是一位在19世纪末退休的帆船老船长,他回忆起逝去的帆船时代。尽管蒸汽轮船取代帆船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他仍然对精确到小时的远洋轮船时刻表充满了不屑。他说,帆船时代的航海者会为了利用风和海流而懂得与大自然互动,甚至帆船在时间上的“不靠谱”,也是“航海浪漫”的一部分。但所有这些都被工业革命抹杀了。新时代的轮船船长,更倾向于凭借机械的力量去驾驭自然。面对这种航海文化的变迁,老船长也只得感慨:“也许我确实是老了。”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不断趋于完善,并成为交通工具的动力,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1819年5月,美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萨凡纳”号成功横渡大西洋,揭开了人类使用机械动力进行远洋航行的序幕。随着机械动力船舶的普及和不断改进,轮船逐渐能够以相对准确的时刻表在大洋航线上航行,这成为相对于帆船的巨大竞争优势。到了19世纪中后期,机械动力已经在很多航线上取代了风帆,成为船舶动力的主流。人类对蒸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使倾向于帆船时代、知识与技能也更适应帆船时代的老航海者,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然而,这样的技术进步,其实也隐含着忧患。正如老船长在视频中所言,轮船船长已经忽视了风帆时代人与自然互动的传统,并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的先进科技可以驾驭或征服自然。但事实上,即使是最大型的轮船,在茫茫大海上也仍然是极为渺小的,任何鲁莽行为与判断失误,都有可能将船置于危险境地。例如,20世纪初的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就是为了创造横渡大西洋最短时间的纪录,在暗夜维持全速导致无法避让冰山而沉没,1500余人殒命冰海。老船长的感叹,也许是一种自嘲,但更是要提醒人们,在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敬畏海洋,敬畏大自然。

(五) “海上旅行的故事”展区

核心展品为1905年左右的英国远洋邮轮“皇家爱德华”号,代表邮轮服务走向正规化和海上旅行条件的改善。视频主角是一位远洋邮轮主厨,其团队负责全船的餐食制作。

在展区中有一张巨大的邮轮解剖图,清晰地描绘了在邮轮各层甲板和船舱里的船员与乘客。根据船票价格的不同,远洋邮轮的舱位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也对应着食物品质不同的餐厅。头等舱的富豪们,到了海上仍可在豪华餐厅里享受精美餐饮,举行宴会和派对;统舱*邮轮上布设大量铺位以容纳多人的大型客舱,其舱位通常是船上最廉价的。里的穷苦移民,则只能买最便宜的简餐吃个半饱。同样,船长、高级船员、普通船员的餐厅与食物也有巨大的差别。这反映出邮轮上森严的等级制度。而通过邮轮主厨对于餐厅、食材、烹饪工艺和过程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陆地社会贫富差距在海上的缩影。

在罐头、冰柜等现代食物保存技术出现之前的漫长年月里,食物曾是远洋航海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避免食物腐烂,航海者往往只能选择耐储存的压缩干粮和腌制食品等,并通过海上捕鱼来补充一部分食物;至于容易腐烂的水果和蔬菜,则只能满足航程初期的食用。粗劣的饮食不仅让航海者处于艰苦的环境之中,也使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坏血病成为长途航海者的致命威胁。

19世纪初,最早的食品罐头在法国和英国出现,人类掌握了蔬果和肉类长时间保鲜的手段,使航海者的餐饮条件有所改观。19世纪中期,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机械动力的船舶很快装上了制冷设备,人们终于可以在航海途中也吃到相对新鲜的食物。坏血病这个千古难题,也从此迎刃而解。

但技术的进步,实际上也带来了一种新的不平等。航行在海上的船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物资和能源都不易从外界获得。因此,在远洋邮轮上,供应新鲜食物所需的能源、制冷设备等额外成本,最终都要由旅客买单。而愿意付出更高价格的人,就可以得到更多、更精美的新鲜食物。此前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形成的“食物平等”,不再是一种航海领域普遍遵循的信条。或者说,航海者“同舟共济”的朴素观念,因为技术进步而被冲破了。“海上旅行的故事”展区,让人们思考着技术进步的另一面。

(六) “沿海休闲的故事”展区

核心展品为曾在巴塞罗那沿海使用的现代单桅帆船,代表海滨休闲活动的兴起。视频主角是一位巴塞罗那海边的女性游泳者、水上运动器材的行家。

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大区,是西班牙工业化进程最为迅速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在为发展临海型工业拓展港口区的同时,巴塞罗那也重视海滨旅游的开发,为人们规划出可以休闲和亲近海洋的区域。这样的城市规划,成为巴塞罗那的魅力所在。人们既可以跳入海中游泳,又可以驾驶单桅帆船出海,各类海边度假活动开始流行起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材料技术,也赋予了人们更多的亲水乐趣。比如说,泳装材料的改进,让泳装能够被裁剪得更为贴身,也让人们在游泳时受到的阻力更小。作为运输工具的帆船虽然基本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工业时代,它们又以运动帆船、帆板等水上运动器材的形式得以复活。

通过视频中爱好游泳而且懂得不少水上运动器材的女子,我们可以知道:技术进步,赋予了人类更多样化的水上休闲娱乐形式。海洋不仅仅是人们往来各地的交通媒介,也正在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为休闲有意保留的清静的海域,也成为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窗口。

(七) “海洋货运的故事”展区

核心展品为现代大型集装箱货轮,代表海洋货运模式的进步。视频主角是一位操作巴塞罗那港龙门吊的女工,她获得了操作龙门吊的资格并上岗,操作巨大的龙门吊,为体量惊人的远洋货轮进行集装箱的装卸作业。她的父亲和兄长也都从事这一职业,这个岗位曾经只接受男性的求职者,因为传统的港口装卸工作需要有良好的体能方可胜任。但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港口装卸不再依赖体能,女性也闯入了传统上由男性统治的领域。

在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有一些传统上拒绝女性参与的工作,比如军队和航海。随着男女平等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广泛传播,这些职业逐渐向女性开放。但在西班牙,男女平等的进程因为法西斯主义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掌权而发生倒退。1936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中取胜,并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班牙更是成了世界上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在统治西班牙的将近40年间,佛朗哥出于其法西斯主义的政治观点,奉行歧视女性的政策,剥夺了西班牙女性学习工作的自主权和独立的经济权。

1975年佛朗哥去世后,西班牙开始了走向民主和复兴的历程。为了消除法西斯主义的影响,西班牙启动了由政府主导的提高女性自主意识的运动,鼓励女性参加工作,融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在就业、升学、参政等领域,赋予女性和男性平等的机会,尤其严令禁止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海洋货运的故事”展区和以操作龙门吊的女工为主角的这段视频,既反映了技术进步带给海运行业的改变,更折射出现代西班牙社会的变革。

三、结语

教育,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的首要功能,而且这种教育是建立在藏品、文物及其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为了将展品蕴含的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公众,博物馆不应该是简单的展品陈设,而需要建立用展品讲故事的脉络,并建立起展品与现代观众之间的联系,从而将观众吸引进来并使之获得共鸣。

这正是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为观众讲述“7段口述史”的价值所在。对于航海者来说,“船舶是机器,但也有其个性、名号乃至性格,并且与航海者彼此信赖;船舶是交通工具,承载着人员与货品,但也承载着阅历、故事与传奇。”[5]但对于并非从事海事工作的大多数公众来说,船舶很可能仅仅是“机器”和“交通工具”;即使是叙述航海史上伟人们的故事,也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简单重复,并不能引发观众们的兴趣。

因此,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选择了多个独特的切入角度,即由历史上或现代社会中与大多数观众所处社会阶层相近的人物作为主角,来讲述这“7段口述史”。它不仅使观众的注意力由“物”(船舶及其它航海展品)转移到了“人”及其历史、社会背景上,而且这些带有一定私人感受性质的经历,使观众得以一窥与航海有关的普通人生活,并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刻的启示。这些视频又成为各个展区内容的“引子”,与“展区核心展品”和其他的相关展品,共同勾勒出与展区主题相关的某一个“大时代”的样貌,使观众有可能通过这些普通人的命运,感知他们所处的时代变局。以小人物的经历讲述大时代的故事,这是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的匠心所在,同时也是给中国的博物馆展览策划人、设计人以最大借鉴之处。如果说本展览有什么遗憾之处的话,就是它太多依赖于视频讲故事,对于让展品“活起来”、用展品及其场景本身“讲故事”的设计还稍少了一点。

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在展览中引入短视频,讲述“小人物”故事的设计方案,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因此,该馆计划在修缮镇馆之宝、勒班陀海战中“神圣同盟”舰队旗舰复制品的同时,也将为这件展品拍摄一组短视频,讲述船上不同岗位人员的故事。展品修缮和这些短视频的拍摄工作,预计将在2017年底完成。期待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的新展览,能为我们带来通过小人物、小故事揭示大背景、大主题的新惊喜和新启示。

[1]In Flanders Fields museum.Elements of the Museum Visit[EB/OL].http://www.inflandersfields.be/en/practical/visit.

[2]罗杰·克劳利.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15-416.

[3]白海军.海盗帝国[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67.

[4]安东尼·哈姆,安娜·凯明斯基,雷吉斯·圣-路易斯等.孤独星球·西班牙[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684-688.

[5]Barcelona maritime museum.7 vaixells,7 històries[EB/OL].http://mmb.cat/exposicions.php?idm= 2&pagina=21&codi_subseccio=3&codi_tipus_exp=37&codi_exp=872&estic=1.

Reflection on Grand Background and Themes by Ordinary People’s Personal Stories——A Research of “7 Ships,7 Stories” in the Barcelona Maritime Museum

Ma Zhiheng

“7 Ships,7 Stories”(Català:7 Vaixells,7 Històries; Castellano:7 Barcos,7 Historias) is a semi-permanent exhibition that presented by the Barcelona Maritime Museum on June,2015.This exhibition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and the sea,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and even reveals the changes of navigation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history,by 7 classic ships and 7 ordinary people’s personal stories.Through such methods,this exhibition conveys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limited exhibition spac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exhibition,we can find out how to reveal the grand background and themes through ordinary people’s personal stories.May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xhibition design ideas in China’s Museum.

museum,exhibition,stories,connotation,exhibition design ideas

① 马之恒:自由撰稿人,原《北京科技报》记者;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科技史,科普创作;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北里三号楼606房间;邮编:100086;Email:free163abc@163.com。

猜你喜欢

巴塞罗那海盗航海
海盗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海盗”变身暴走狂
大航海争霸
我才不想当海盗
巴塞罗那达姆旧工厂办公室
巴塞罗那NATEXO办公室
航海博物馆
海盗,又见海盗
从北京到巴塞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