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调查 垃圾分类真的有那么难?

2017-01-23再协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年7期
关键词:厨余垃圾箱垃圾桶

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调查 垃圾分类真的有那么难?

今年3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事实上,垃圾分类在不少城市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外,也与后端处理处置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长期规划存在问题等直接相关。业内专家认为,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等众多环节,任何一环脱节,都可能前功尽弃,应逐步完善技术、政策、社会三大系统建设。

从鼓励到强制,这次各地将如何挑战“分不动”的垃圾分类?近日,人民网记者挑选了北京、上海、合肥、福州、海口、成都等试点城市进行了调研。

各地垃圾分类小区好做法其实不少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西侧,大乘巷小区深藏老城之中。在这个不起眼的老旧小区里,430户居民自觉坚持垃圾分类,至今已有20年。

头一次走进小区,几乎每个人都会惊讶于垃圾桶的数量:每隔五六米,就有3个一组的带盖垃圾桶,居民在家中分门别类的垃圾,会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74岁的崔湘文是这里的老住户。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12月,家委会门口的小黑板写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区的垃圾将分类投放。自那时起,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

最初,垃圾分类并不精细,小区买来6个大垃圾桶,贴上不同标签,主要收集报纸、书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废铜烂铁。“后来,电视上总宣传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方法。我们就想着,既然外国人能做,那咱也能!”崔湘文回忆,2000年左右,大乘巷的垃圾分类开始“与国际接轨”,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2012年以后,每季度还专门回收一次“利乐包”,这种常见的饮料包装一直是垃圾回收的世界性难题:如果直接焚烧,将产生大量二噁英,如果填埋,分解期又长达100年。

20年间,大乘巷住户更迭,垃圾分类的老规矩却被保留下来。“有的街坊搬了家,新住处不施行垃圾分类,他们还说不适应,像是缺了什么似的”,居民张静媛说。

在上海,60%的生活垃圾都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干湿分类,将“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分拣出来,专门投放,以便资源化利用,减少末端的垃圾处置量,这显得尤为重要。“做起来真不容易。”徐汇区虹梅街道惠工新村小区自管小组组长张月红感叹。

惠工新村小区是自建房小区,无物业管理、无业委会,居民组成了自管小组,184户居民全部签订承诺书,实行垃圾源头分类。

“小区扔的垃圾,不准带塑料袋。家家户户都发了统一的垃圾桶,桶内用垃圾钳一隔,分成两个格子,干湿分开。”张月红现场演示。

垃圾箱房定时开放,早晚两次。一开始,居民很不适应。“只能让志愿者在垃圾箱房边轮流值班,不断指导、劝解。”张月红说,“现在大家就很自觉了。”在上海,垃圾分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有的组织起志愿者,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有的补贴保洁员,二次分拣;还有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做专业推动。

像宝山区,还建立了“黄马甲”专职队伍,对老旧小区垃圾箱房实行环卫专业保洁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实效。

在上海市中心万航公寓,保洁员老黄说:“原来,每天的垃圾能装5大桶。分类投放后,大部分垃圾被拿去利用了,剩下的垃圾连两桶都不到。”分类减量后,进入末端填埋、焚烧处置的垃圾有所减少。上海日均末端焚烧、填埋的垃圾总量,从2011年1.8万多吨,减少到了2016年的1.6万多吨,减量2000万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垃圾分类好经验还有不少。在福州,蓝山四季小区引进了厨余垃圾处理机,将住户分类的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合肥,垃圾分类投放数据自动记录,并反映在信息平台上,实现对垃圾箱的远程监控……问题与瓶颈:居民分好了类,一个垃圾车混装拉走?然而,让民间环保人士颇为自豪的垃圾分类小区,在各地只是个例。绝大多数地方的垃圾桶里,各种垃圾依然混装,分不清哪些可回收和再利用。

“即使在家把垃圾分好类并放到了指定的垃圾桶里,最终也会被扔在一个垃圾车里拉走。”海口市民史女士的无奈,也是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到了垃圾运送车这里,却又混装在一起了?这其中的原因是,有的居民分类了,有的却没分类,根本达不到分类装车的要求,所以环卫工人只能混装,而垃圾焚烧厂也只能一并处理。从这就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全盘皆输。“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均是政府责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此前曾表示。

就拿海口来说,早在2002年底,垃圾分类的方案便已出台,次年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当时设置了便于区分的上千个环保型分类垃圾箱,桶上标有明显的分类标志,替代原来的垃圾圆桶。然而,到2010年,街头一黄一绿两个一组的垃圾分类箱仿佛是摆设:不仅市民意识行动没跟上来,连相关的垃圾后续处理设施也未跟上。

(再 协)

猜你喜欢

厨余垃圾箱垃圾桶
洗扫车垃圾箱体及过滤装置优化研究
厨余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关键问题探讨
厨余垃圾干式厌氧工程接种过程研究
厨余垃圾水热炭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飞进垃圾桶
垃圾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