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2017-01-21王振华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学校教育

王振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也看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探究当前农村精神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精神文明;法制意识;理想信念;学校教育;文化生活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均有了很大的改善,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成了农村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迫切问题。我们在肯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 法制意识淡薄,宗族观念浓厚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受教育少,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淡薄。农民法律情感往往是几千年法律传统影响的“无讼是求”和“伦理治国”的思想。家族、宗族观念浓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家族、宗族在农村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少数地区的家族、宗族势力迅速膨胀,甚至有取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之势。农村地区在处理矛盾、解决纠纷时,往往不依靠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而是依靠家族、宗族势力,使有些地区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农村的矛盾,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

2 理想信念缺失,邪教乘虚而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面对农村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思想的抉择上出现了迷茫。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拉大对农民价值观产生冲击。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越发凸显出来。市场经济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增强了农民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意识和利益意识。这种竞争意识与利益意识改变了农村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是非的标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被替代为“重利轻义”的价值准则,从而导致个人主义思想蔓延,诱发金钱至上的不良思想,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又导致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严重危及农村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各种矛盾日益突出造成农民信仰危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暴露,这些问题困扰着农民,使他们迷茫,如果他们长期处于困惑或焦躁之中,就会对社会主义的改革产生怀疑甚至是绝望,这样势必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这可以从近几年宗教信仰趋热,迷信和邪教泛滥现象中得到印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党内腐败、民主制度的缺陷等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农民片面看到农村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不民主不公正现象,使很多人开始怀疑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制度的合理性,进而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社会文化思潮上,文化过度商品化、娱乐化、媚俗化,造成价值领域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不断加剧,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精神认同,对人的信仰产生影响。

3 学校教育萎缩,辍学失学较多

近年来,国家采取经费补贴、政策调控等多种方式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是硬件投入仍显不足,教育环境较之城市仍有较大差别。大多数农村学校办学设施仍很简陋,无论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学校教学场地、教育器材、图书资料,还是学校的办公场地、后勤设施,仍显落后。至于实验室、乐器、科技模型、多媒体等“声光化电”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为缺乏。加之农村学校管理仍欠规范,同时农村就读学生的家长大多长期在外务工,缺乏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学生一旦出现问题,缺乏正确引导与人文关爱,加上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教育成本却上升,很多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深造,转而早早步入社会工作,辍学流失较为严重。

其次,农村地区师资流失现象严重,教师素质难保证。乡村教师普遍专业知识不高,调查表明,仅有20%左右的乡村教师会针对教学问题建立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思考研究。同时乡村教师队伍本就不宽裕,加上其中一部分优秀教师由于原岗位劳动强度大、生活空间小、待遇低下、培训匮乏等等原因,为了自身发展,从农村学校向城市、城镇学校单向流动,这对于原本就师资条件薄弱的农村学校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再次,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水平低,发展缓慢。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资料、实验器材等更新补充困难,同时负责职业技术推广培训的人员,不接地气,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得到接受教育培训农民的认同。另一方面,农民也少有人主动愿意进行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广大农民对职业培训并不感兴趣,认为作用不大,不能得到预期收益。办学力量萎缩,同时生源也减少,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仿佛就进入了死胡同。

4 文化建设滞后,精神生活缺失

文化建设的滞后与不到位也是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首先,基层组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在各级政府的发展指标中,经济指标是硬指标,经济发展状况是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这导致农村管理部门与部分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一部分干部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长期的不易彰显的,所以对文化建设不重视甚至于抛弃。还有一部分干部认为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事,缺乏主动性。长期忽视的结果就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健康的文化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农民的思想阵地被不良文化所占领,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农村社会弊病丛生。

其次,对文化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国家大力倡导的“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这些馆、站本应是农村传播优秀文化的阵地,可如今很多已成了摆设,农民也少有人去当地的文化馆、图书室去进行文化洗礼。同时因为重视不够与经费不足,农村文化队伍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着人力流失与弱化的现象,一方面,农村文化专业干部文化工作技能不强,工资待遇低,愿意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经常把文化干部当作勤杂人员使用,派去搞其他工作,使得乡镇文化主管官员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少有作为,文化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有能力的文化专业人才在本职岗位上得不到上级认同,不能收获成绩,不得不半路改行。

5 农民教育虚空,新型农民较少

由于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萎缩及文化建设的不到位,造成了农民不仅文化素质提升较低,科技素质也不高,新型农民较长的现象。术的认可程度及接受程度。当前,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并不高。

首先,农民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掌握主要依靠祖辈或同辈群体的传授以及自己长期的经验积累,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技在农民的知识贮备中所占的份额很少,订阅农业科技方面的杂志或报纸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其次,数量庞大的农民,其中大多数还属于“体力型”劳动者,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作业,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工具主要是人力、畜力工具,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第三,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即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一些新的技术运用的较少。第四,随着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的转化,农村外出打工就业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留守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滞后的老人和妇女。

因此,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培育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学校教育
《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