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回留得半残手 来写人间可爱山

2017-01-21邵川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草书作画太极拳

邵川

当代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生前虽至耄年,尚作书不止。每书时,先叫人慢慢地磨墨,然后凝神静思,预想其章法、布局、字形大小,才开始作书。只见他手搦一管绵软的羊毫长锋,饱蘸浓墨,又沾清水破之,犹如一只矫健的雄鹰,瞄准了目标,猛然下笔。那股挥毫疾书、运气转锋、笔如蛇走、一气呵成的气势,始终烙印在我的脑中。

由于林老多年来养成了绝虑凝神、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的作书习惯,故他的草书如行云流水,担夫争道,穿插拉让,互不牵连。祖父邵子退晚年有诗赞之:

先生作书如作画,春蛇入草秋藤坠。

端溪着水磨徽墨,笔力扛鼎透纸背。

先生作画如作书,铁划针悬笔不枯。

势如公孙舞剑器,敢向藏真作叛徒。

这是一首论书诗,阐明以作画之理写字,以写字之法作画,画法融入书法。用“春蛇”“秋藤”来形容草书柔软而坚韧;用“公孙大娘舞剑器”来描绘草书雄健洒脱生动而有气势。从书法创作的角度来论证,要敢于背叛古人笔法,“其始有法,而终无法”。

林老的草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哉?”林老自幼练字,先学楷书、隶书,三十岁后学行书,六十岁后才专攻草书。在其晚年还得益于“三指执笔”和“打太极拳”。

提起打拳,这还得从1970年春节说起,七十三岁的林老除夕上街洗澡,不慎跌入池内锅中,当别人抓起他的右手往上拉时,手上的皮挂了下来,全身严重烫伤,住院治疗四个月始愈。林老有感而发作《病归》诗一首:“劫后归来身半残,秋风黄叶共阑珊。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还。”出院后他的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却完全弯曲着和手掌长在一起了,他担心从此不能再写字了。此后,他天天打太极拳,注意锻炼右臂和手腕、手指。慢慢地那三个指头也能捏住笔了,而且写出的字比手未伤前更见苍劲老辣,一改以往五指执笔法。如在《临熹平残石竟书此自感》诗中云:“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是年立秋后,林老回到江上村,看到家乡美好景色,着手画了一幅山水画,画中题诗一首:“何似汤池去又还,死生早作梦中看。病回留得半残手,来写人间可爱山。”祖父看到老友又能写字绘画了,高兴之余作诗一首:“最怜踏遍青山足,老卧江南病不行。两耳无闻以眼听,手残书画更精神。”

习画作书,一个道理:必须要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要像林老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藏万壑于胸中,临百帖于腹中,然后才能下笔作画写字。晋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就是说,大凡作书要在于宁静多思,使心里先有字型,未作之初,胸中已有成竹了。

二○一六年元月十六日于种瓜轩

猜你喜欢

草书作画太极拳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