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头钢的面子与里子

2017-01-21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制笔笔头圆珠笔

造不出圆珠笔头,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块心病。如今,喜讯传来,小小笔头终于量产,有望替代进口了。在舆论的鼓与呼中,小小的笔头已经跳出行业,成了 “匠人精神”的硕果,成了中国制造业的自我实现。笔头带来的满足感如此强烈,恐怕连航母都比不上。

圆珠笔头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制造”的精神象征呢?这离不开总理的持续关注。2015年初,总理在参加达沃斯时,发现人家的笔好用,特意向有关部门询问,中国制造的笔能不能也做到书写这么流畅?之后,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再次发问,能否造和外国一样好用的笔?2016年初,在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研讨会上,总理再次提到“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材料”。

总理关注的事,当然是重中之重。2015年11月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格力的董明珠对“制笔大王”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当即许下承诺:“一年之后,这种设备我负责交给你。”但最终,董明珠无功而返。媒体一打听,不是因为缺技术,而是技术无法量产。

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早在2011年就拨款6000 万,重点打造“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贝发集团、晨光集团、上海纳诺微科技公司三家企业牵头,投入1.8 亿元对圆珠笔的核心技术进行科技攻关。2015 年3 月,该项目就已经通过验收。

技术通过验收,线材研发也完成了,可这种线材却只是“实验室出品”,无法推进到量产阶段。这是因为中国虽然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圆珠笔头在国外却是一项高度成熟、利润有限的商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生产380亿支笔,需要用每吨12万元的价格从日本进口1000多吨特殊钢材,笔头用钢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3%。龙头企业一年需要860 吨这种钢材,对于钢企而言,谈不上是巨大的需求。一条普通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1万吨,如果真要生产起来,一天生产的钢可能很久都用不完。

笔头钢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在全球的精细分工中,“性价比”低,需求少,这才是依赖进口的真正原因。不过,万众关注的窘境,总理的关切,还是让国内钢铁企业有些坐不住了。在生产笔头钢的竞赛中,除了本次新闻中爆出的太钢,还有之前通过验证已经量产的首钢,这不由让人担心,如果特种钢企业一起上马,会不会又一次造成产能过剩?

媒体人然玉评价此事时说,心理暗示、精神激励是一回事,现实的利益权衡、得失计算则是另一回事。从造出产品到产品变现直至形成稳定的收益,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圆珠笔头”的故事显然才刚刚开始。

如此看来,倘若只是为争中国制造这口气,大可不必如此执着。不过,仔细探究笔头钢的5年研发之路,这么算账又显得太过狭隘了。

特种钢材一直是我国的软肋,而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钢企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整个研发过程所带来的诸多基础技术的积累,必将转化为其他产品、其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看,造出圆珠笔头,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所演示的,是一种以重点产品带动关键技术的产业进化之路。

猜你喜欢

制笔笔头圆珠笔
制笔巨头百乐集团专利布局分析
创意圆珠笔
你不知道的创可贴
论笔
论笔
笔头和笔帽
圆珠笔花
嘎嘎猪的哭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