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2017-01-20毛潇逸

青年时代 2016年31期
关键词:教育意义人性论分析

毛潇逸

摘 要:几千年来,人性论在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性论的内涵包括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几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人性论的真谛与教育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性论;教育意义;分析

对人性的研究历来是哲学界的重点课题,其实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从人性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人性的教育意义。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具体的,而且是有个性的,人性的发展不仅仅与先天遗传关系密切,而且与后天的教育,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根据人性的先天遗传与后天成长过程来看,人性可以看做是由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构成的完整系统。在对人性的价值预设上,性善论是主流观点。这种人性预设本身蕴含着“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性,其德育目的是培育具有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

一、习性

简单的说,习性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产生的内在特性,人的衣、食、住、行、性、娱乐等等都可称为习性。习性的形成跟胎儿时期父母的生活方式,遗传等有很大的关系,后天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接触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会影响人习性的变化。可以说习性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二、秉性

秉性是人表现自我,维护自我的一种内在特性。秉性的形成是在后天环境中教育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的,可以说人们大部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来评价秉性。好的秉性的形成需要后天的教育影响以及家庭社会的约束,如果任意任性,则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秉性好的人能够善待他人,约束自我,懂礼懂法,做事目标明确,思维敏捷,肯定是事业有成的人,对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秉性形成后就不容易发生改变,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三、共性

共性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性特点。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怎样相处都是由共性所决定的。共性的形成主要与后天的社会实践关系密切,在交往过程中,人们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事风格等等都会有一定的共同性。共性得到发展那么人们生活就会和谐,充满愉悦,反之则会给人的心灵带来伤害。

四、天性

顾名思义,天性就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探索求知的本性。天性使人与动物有了很大区别,天性需要在后天的环境和实践中不断得到激发,天性的发展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与生存状态。天性的发展需要得到好的引导,现在有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天性,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结果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本来孩子可能有兴趣,但在家长的高压政策下也没了兴趣,结果做什么事都是半途而废。

五、自性

自性是人不断的追求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的人生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的特性。人的先天发展是不能改变的,自性就是后天需要人不断追求达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五性的人性论,从社会的整体出发,注重人的复杂性,多边性,可以说是对人性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人性化的教育首先要尊重人性,启发人性,在社会生活中引导人性获得健康完满的发展。下面简单讲述一下人性论的教育意义;首先人性论尊重人性,承认人性的不完美,尊重多样化的人性发展,注重个体的差异,以发展的观点来理智的开展工作。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人性自觉,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认识自己。第三,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性化教育,真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第四,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说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人性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最终是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人性追求中获得自身价值的提高,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能够有一种人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以上简单分析了关于人性概念,人性本是很抽象的哲学命题,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尊重人性的发展。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所以要全面的认识人性的发展,整体的去评价人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人性整体而言,五性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习性是人的生活之根,秉性是人的个性之根,共性是人的相处之根,天性是人的发展之根,自性是人的归宿之根。五性的结合,才能使人的全部力量得到有机的整合。总之,人性论的教育要重视人性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英,陈万求.试论儒家德育理论的人性论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2).

[2]郑航.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困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柴建军,杨芸.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2005(04).

猜你喜欢

教育意义人性论分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人性论”视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