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7-01-20李军保郭怀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3期
关键词:水保榆林水土保持

李 强,李军保,郭怀军,韩 瑞

(1.榆林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2. 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陕西 榆林 719000; 3.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陕西 榆林 719000; 4. 榆林市人大农工委, 陕西 榆林 719000)

关于加强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

李 强1,2,李军保3,郭怀军4,韩 瑞1

(1.榆林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2. 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陕西 榆林 719000; 3.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陕西 榆林 719000; 4. 榆林市人大农工委, 陕西 榆林 719000)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经济;无定河流域;榆林

无定河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与风沙草滩区交界区域,河道改造及流域治理工作一直是该区生态建设的重要议题。已有经验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以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打造特色水保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保持法律意识淡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配置不当;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主要建议是:治理模式要从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实行差别化治理和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着力构建水土保持投资多元化格局。

无定河是黄河重要的一级支流和榆林市第一大河,流域内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0 261 km2,占榆林市总面积的69.5%,每年注入黄河的泥沙量高达2.2亿t。无定河流域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保设施稀缺、治理标准低,加上能源开发和工农业建设造成的区域性大开挖引发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之一。在2016年3月份召开的“榆林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8个代表团的175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快启动建设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议案》。之后,榆林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市、县两级政府尽快启动实施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为此,我们就如何做好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谈几点看法。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治水、治土、防洪、增收、生态、环保等六大工程。通过综合治理最终要实现“六治四建”目标,即治水、治山、治河、治土、治贫、治污和基础设施、文化旅游业、生态产业、美丽乡村建设。

1 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层面、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涉及榆林8个县(区),经过数十年集中治理,无定河入黄泥沙减少了55%。然而,由于短历时强降水频发,下垫面土质疏松,水蚀风蚀交替发生,加之人为不合理的矿产开发和植被破坏,使得水土资源保育更为困难。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2013年统计,无定河流域水蚀面积12 824.7 km2,占总侵蚀面积的42.4%;风蚀面积17 436.3 km2,占57.6%。从土壤侵蚀强度角度分析,强烈和极强烈的水蚀面积为7 436.8 km2,占总水蚀面积的58.0%;中度以上风蚀面积为2 502.9 km2,占风蚀总面积的14.4%。

2 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2.1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经实践反复证明的一条成功且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途径。其总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原则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例如,绥德县韭园沟的“三道防线”模式。第一道防线为梁峁坡防线, 即分水线与峁边线之间的地段,地面坡度10°~35°。该区段可分为梁峁顶、梁峁坡、峁边线三部分。梁峁顶应尽量修筑成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梁峁坡是坡面径流的主要来源区,宜选择土质好、土层厚、大块连片的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作为基本农田和果园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径流农业和径流林业,还可根据地形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情况修筑水平沟,营造等高灌木带;峁边线配置以灌木林为主,宽约2 m的生物保护带,以固定峁坡、削减与滞缓坡面径流,防止沟缘崩塌、沟头延伸。第二道防线为沟谷坡防线,即峁边线与坡脚线之间的地段。沟谷缓坡地,坡面较完整,坡度在25°以下,可修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和鱼鳞坑等整地工程,营造经济林和乔木林。沟谷陡坡地,坡度大于25°,可形成滑坡和切沟,地形破碎,其防护措施主要是灌草植物栽培或自然修复。第三道防线为沟道防线,即坡脚线与流水线之间的地段。可在干、支沟修建拦泥库,在一级以上的支沟,以小流域为单元,修建骨干坝、中型坝,巩固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制止沟壑发展,拦泥淤地,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2.2 三大效益兼顾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要点是:妥善处理国家生态建设需求、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与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需求三者的关系,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水保治理的积极性。例如,米脂县高西沟根据该村地形地貌特点和水土流失情况,坚持山、水、田、林、路、居全面规划,沟、坡、梁、峁、川综合治理的原则,从梁峁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立体防护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和农民培训四大工程。在产业发展上,建起了小杂粮生产区、坝地绿色蔬菜种植区、苹果示范园和农业生态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村庄进出道路全部硬化,“三网”开通,“三站”齐全;在村容村貌建设上,对原有农家院落进行了“四改三建两化”,实现了人畜分离。经过数十年的流域综合治理,目前已实现了“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打坝建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治理目标。2006年,高西沟流域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了陕北乃至西北地区实现小流域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典范。

3 近年来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加重的主要原因

3.1 水土保持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能源开发步伐的加快,部分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在建设中忽视或逃避水土保持法律责任,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乱开滥挖、弃土弃渣;公路、铁路、城镇建设、水利水电等公益性工程建设虽然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但施工中一般不严格执行水保方案;当地群众为了增加收入,大量采石、挖沙、取土,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3.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配置不当

认识上的局限,造成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走了一些弯路。一是有些地方在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致使植被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还有些地方在人工种草时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致使几年后土地严重沙化。二是一些地方在配置水保措施时忽视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如退耕还林不注重后续产业建设,一些生态工程忽视基本农田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注意了与当地经济的结合,但规模小、品种杂,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化经营,致使经济效益不理想,水土保持成果难以巩固。三是一些地方在生态建设中忽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该封禁的没封禁,盲目治理不仅加大了治理成本,还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

3.3 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

在总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尽管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始终把投入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但仍然难以满足这些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迫切需要。据统计,在全国646个水土流失严重县中,开展重点治理的只有200多个。无定河流经的白于山区和吕梁片区,是我国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中央投入标准较低,群众投工投劳折算投资占到工程总投入的80%以上。“两工”取消后,基层政府和业务部门动员群众投工、投劳非常困难,部分地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4 工作建议

4.1 治理模式要从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

政府应树立绿色执政与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据山、水、田、林、路、居综合治理的新思路,在治理机制上采用“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协调机制。对于南部丘陵区,应采用“上保(山顶增加生态林面积,确保生态建设)、中培(山腰培育特色经果林)、下开发(整治河道、生态移民,修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正确处理好预防保护、治理与安居、休闲的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生境、画境、意境”为一体的大美榆林。

4.2 实行差别化治理和保护

因地制宜,合理划定生态保育区、修复区和利用区等不同功能区,强化红线控制,实行差别化治理与保护。其中,保育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保护好现有湿地和植被,着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修复区以人工修复为主,实施必要的人工干预保护和恢复措施,加强退化草地和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天然林保护,实行严格的禁牧措施,使湿地和草地得以休养生息;利用区适度发展有机农牧业,鼓励群众栽植经济林、种植小杂粮、实行舍饲养畜养禽。

4.3 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无定河流域治理要把农村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纳入综合治理范围,全面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突出抓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做好治山保水、进村治水、产业护水、宣传爱水,大力提升各级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层次和质量,实现“六治四建”的目标。

4.4 着力构建水土保持投资多元化格局

“生态捆绑”是当前国内比较成功的生态建设筹资模式,就是指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依托,把企业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速度和质量作为企业考核的标准,依靠捆绑能力来实现生态重建。此外,地方政府应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大寻求和落实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力度。同时,结合所在流域实际,利用“众筹”等经济捆绑方式,形成企区利益共同体,并积极探索“大户开发、以工补农”“股份制”“企业+农户”等模式,力争打造区域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 张培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101);榆林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6GK19)

S157.2

C

1000-0941(2017)03-0010-03

李强(1986— ),男,陕西榆林市人,工程师,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与科研工作。

2016-11-02

猜你喜欢

水保榆林水土保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走榆林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榆林抿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