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粒体修饰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

2017-01-20LucmezTatayJosHernndezAndreuJustoAznar郑君编译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殖细胞捐赠者卵子

Lucía Gómez-Tatay, José M. Hernández-Andreu ,Justo Aznar,著,郑君,编译

线粒体修饰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

Lucía Gómez-Tatay, José M. Hernández-Andreu ,Justo Aznar,著,郑君1,编译

线粒体修饰技术为治愈线粒体疾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了伦理争议。目前主要的线粒体技术包括线粒体置换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两类技术应用于生殖细胞基因修饰和治疗不孕不育时涉及的伦理问题有所不同,因此作者分别进行了介绍。

1 线粒体置换技术的医学伦理问题

该类技术要求显著增加卵子捐赠者数量。有学者提出这会过度刺激捐赠者的卵巢,应适当的筛选和限制每个捐赠者的捐赠数量。也有学者认为存在着胁迫和剥削弱势妇女的风险。作者认为此类技术本质性伦理问题是它们涉及生殖系基因改造。

1.1 线粒体置换技术用于修饰生殖细胞基因

生殖细胞基因修饰具有争议性。争论焦点主要为:其转基因的风险很难预测,且转基因还会遗传给后代。转基因后出生的个体的知情同意无法提前取得。再者,这类技术可被操纵用于人类能力增强而非医疗目的。

此外,还有三种争论观点。第一种观点为:患者细胞核仍然完整,基因组并未被修改,是整个线粒体被取代了。只是捐赠者的mtDNA在接受者及其后代身上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当前限制修改细胞核DNA(nDNA)的伦理原则并不适用于此类技术。然而,事实上,它不仅是细胞核基因组的转移和替换,而且它还将细胞核物质引入了卵子或受精卵中。因此,该说法只是偷换概念。

第二种观点为:mtDNA仅包含37个基因,约占人体基因组的0.1%。卵母细胞包含约20万份线粒体基因组,占DNA总额的50%。精准医学的治疗只修改细胞核中单个基因或少量几个基因,数量远少于37。如果考虑基因数量因素,则需要修改更多的基因。此外,Y染色体仅有86个基因,但其修改也涉及伦理问题。这些基因中mtDNA的功能和运作方式,尚未完全明确。

第三种观点为:mtDNA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仅通过母亲遗传,可以用“有条件地继承基因改良”对这类技术分类。作者对第三种观点进行了驳论。他认为该观点只是对生殖细胞基因修饰的概念剥离。任何对配子或胚胎的基因修改都会影响相关的机体。他指出mtDNA置换可能会改变接受者的生理身份,需要研究如何尽量减少此风险。同时,需要注意到PNT和PB2T需要破坏一个胚胎来制造新的胚胎,这是不可接受的伦理问题①。

1.2 线粒体置换技术用于治疗不孕不育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各种生育问题相关。近20年前,卵胞质转移技术已应用于胚胎发育不良和胚胎植入重复失败的女性中。从1997年至2001年,约有30个孩子因此技术出生,有两个胎儿因特纳氏综合征被流产,一个孩子在18个月时被诊断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美国已经颁布了禁令。然而,印度、新加坡、德国等一些国家仍允许开展此项活动。

新的线粒体置换技术出现后,此应用又成了焦点。一种方法是将病人未成熟卵子的线粒体添加到其成熟卵子中,并进行体外受精。2013年已有成功案例。另一种方法是将捐赠者的线粒体转移到病人身上。目前,已有两例成功怀孕的案例和一例胎儿胎内死亡的失败案例。

从以上事实,可以发现三个问题。第一,更换线粒体是否可以改善卵子质量,提高生育能力。至今,尚无研究证据正面支持此论点。而在英国,已批准该技术用于治疗不孕症。当此项应用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尚未解决时,他们一直在临床开展这些技术,不禁令人担心该技术的使用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第二,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不孕不育治疗和疾病预防两个目标在伦理上是否是统一的。作者认为该技术被广泛限制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而非伦理。因为限制该技术,就不会有患者因其安全问题受到伤害。

第三,捐赠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存在伦理困境。线粒体携带自身DNA,因此,接受捐赠的孩子,会与三方有基因联系:孩子的父母和捐赠者。目前,已有几例利用卵质转移技术的孩子出生。这些人和他们的捐赠者并未试图相互联系。但这些案例的数量较少,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因此,只能对孩子与三方的关联进行假设推论。已有接受者表示不会把她的捐赠者视为第二位母亲。事实上,线粒体捐赠者的DNA占比仅为0.1%,不考虑捐赠者为第二位母亲是合理的。而且,称呼捐赠者“妈妈”可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个人身份的认知和对父母关系的理解。参考器官捐献的经验,孩子和捐赠者可能会在未来产生联系对方的想法。因此需要在法律层面规范线粒体捐赠技术,以保证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和联系方式的可及性。

2 基因编辑技术的医学伦理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生殖细胞基因修饰时,与线粒体置换技术用于生殖细胞基因修饰中面临着同样的伦理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不孕不育时,也存在着线粒体置换技术中的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方面,它不需要从捐赠者处获得健康线粒体,从而避免了孩子与三方的基因联系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但是,它同时也涉及生殖细胞基因修饰中的伦理问题。

3 结论

作者认为在线粒体DNA的生物机理尚未明确时,仍使用线粒体置换技术治疗不孕不育、预防疾病或创造新的人类个体而非治疗病患是不严谨的。目前应禁止在人体中使用线粒体修饰技术。

〔修回日期2017-07-20〕

〔编 辑 商 丹〕

*文献来源:Lucía Gómez-Tatay, José M. Hernández-Andreu,Justo Aznar. Mitochondrial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Ethical Issue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7, 6(3):1-16.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E-mail:zheng_jun2008@yeah.net

①PNT和PB2T是线粒体置换技术中的两种技术,PNT是原核转移技术,PB2T是极体转移技术之一。

R-02

A

1001-8565(2017)08-1055-02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8.34

2017-06-20〕

猜你喜欢

生殖细胞捐赠者卵子
240 例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分析
The unusual gym man
鞍区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
温度和白消安对星点东方鲀成鱼生殖细胞枯竭的影响
两个爸爸也能生娃?我国科学家创奇迹
徐静蕾 冷冻卵子
卵子不是你想冻就能冻
美国粪便银行接受捐粪,捐赠者一年赚8万元
韩单身女性流行冷冻卵子
网上捐赠面临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