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电视天气预报业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7-01-20奕,周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7年4期
关键词:气象预报天气预报气象

郑 奕,周 毓

(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传统电视天气预报业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郑 奕,周 毓

(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传统电视天气预报业务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兴媒体环境,如何“收复”逐渐萎缩的收视市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通过分析中国气象局历年来对天气预报管理政策的变化,根据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传播特点的对比,结合省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及现状,提出传统电视天气预报业务如能与新媒体业务融合发展必然不会被淘汰的观点,以及融合发展的改革思路。

电视天气预报;新媒体;融合发展

Abstract:Facing the booming new media environment, how to "recover" the shrinking market is an urgent matter. The changes of the weather forecast management policy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Bureau over the yea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V media and new media features was mad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TV weather forecast program, the business of traditional TV weather forecast to integration with the new media business development view will not be eliminated, and some reform thoughts 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Keywords:TV weather forecast; new media; integral development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气象预报的需求越来越高,新媒体的出现也使气象预报的传播渠道、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公众普遍反映的预报来源不统一、缺乏权威性,预报准确率不高、针对性不强,预报更新不及时、预警信号发送慢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媒体和单位在传播气象预报的过程中,很多不是从气象预报正规发布渠道(各级气象台)获得,加之互转互发、以讹传讹,甚至误导公众,造成不良影响。2015年《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26号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26号令的原则是统一发布,鼓励传播,坚持气象预报的制作和发布必须由专业部门来提供——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所谓鼓励传播就是鼓励各类媒体和单位参与传播权威发布的气象预报。使气象预报得以广泛、快速传播,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贵州省电视天气预报业务自1978年诞生以来,开创了公共气象服务历史的先河,3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完善,在众多电视栏目中收视率居高不下,一度成为领航式传统气象服务媒体。然而在电视预报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移动互联技术让公众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同时,众多优质社会媒体也积极参与气象信息的传播,英国BBC于2015年8月终结与英国气象局93 a的合作关系,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天气预报合作方,国内墨迹风云开发的墨迹天气、新浪推出的天气通等优秀的天气类免费应用不断涌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电视预报节目曾经的王牌地位。

气象类节目作为一档非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边缘化”的。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陷入夹缝中艰难求生。在智能手机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部分的时代,传统气象影视节目如何紧紧抓住自己的优势, 探究新媒体时代气象影视节目的创新与改革,思考气象影视节目未来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2 气象信息传播法规政策环境的演变

2015年《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26号令)出台,要求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传播媒体及单位,要与气象部门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发布和传播渠道并形成机制,目的在于丰富天气预报传播的渠道和方式,鼓励气象预报广泛、快速传播,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26号令颁布时正是中国气象局党组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指导下,主动作为,认真谋划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深化气象改革的重要时期。26号令的颁布可以看作是气象部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公共气象服务方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事业发展而释放出的重要信号。

从1992年国家气象局颁布《发布天气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第1号令到2003年第6号令,以及2015年第26号令,中国气象局对于气象预报的发布管理思路逐步发生着变化。2015年之前强调“国家对气象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广播、电视台站和报纸应当安排基本固定的时间和版面,每天及时刊播气象预报”。随着气象改革进程的推进,第26号令的出台为社会力量开展气象服务不但在基础数据开发上提供了更多选择,更是减轻了气象信息传播政策上的压力。

相比之前的管理办法和法规,第26号令首先明确提出气象预报发布是气象预报向社会无偿公开的过程,这点相对1号令、6号令中的“没有提及”是个极大地进步;同时明确鼓励媒体和单位传播天气预报,这与之前的两部号令相比,是个较大的改进;最后26号令明确提出要建立传播机制,从建章立制,依法开展气象服务的角度,提出扎实推进气象改革法制化进程的规划。这是社会各界看得见的变化,这也是气象部门坚定改革目标的有力步伐。

3 贵州省省级天气预报节目发展简要

跟随气象部门改革步伐的进程,贵州省省级电视气象节目从无到有,逐步完善也是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1978—1994年,贵州省气象台每天专人送天气预报到贵州省电视台,由省电视台幕后配音制作并播出;1994—1997年由省气象台自制《旅游气象》节目,省电视台制作《天气预报》节目播放; 1997年7月,贵州省气象影视中心成立,同年10月1日,第一档由贵州气象部门主持人播报的《天气预报》节目正式在贵州卫视播出。至此,开启了贵州天气预报节目由贵州省气象局全权制作发布的历史。贵州省电视天气预报业务时长在2000年达到顶峰,当时6个频道8套节目总时长达20 min,而且,黄金频道贵州卫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达2 min之长。从2001年后节目套数及总时长被逐渐压缩。

2003—2007年是气象影视的一个重要发展期,这一期间气象影视的覆盖面有了较大的提升,每天7套节目,仅卫视节目就有3套,节目总时长达17 min,制作的节目除了在各个电视台播出外,还把服务领域扩展到了报纸和网站。2006年,贵州影视制作的综合服务类气象服务节目《旅游天气》在当年的全国华风杯气象影视节目评比当中获得了综合二等奖、画面设计奖以及主持人艺术二等奖3个奖项,实现了贵州气象影视历史上零的突破。2012年与贵州省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合作推出专家访谈类节目《百姓气象站》,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气象明星。2014年,开播LED大屏《天气预报》栏目,结束了户外媒体没有天气预报视频节目的空白,今年又与新浪网站合作,开辟了气象专栏,推出了《谈天说地话气象》视频节目。

时至今日,4个频道7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总时长16.5 min,贵州卫视天气预报时长压缩为1 min 25 s。优质影视广告资源也是逐年萎缩。

目前省级日播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模式多为主持人(专家)+云图解析+播报站点模式。主持人根据背景天气图等图像资料讲解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预报,接着播报基础气象信息及气象再生信息,节目时长通常在2 min以内。因受播出时间、预报技术能力等因素影响,目前在省级日播天气预报节目中暂无短时预报、中长期预报。节目受众群体定位较广,不受文化层次、年龄大小限制,属泛众传播。

4 政策环境在变,电视天气预报服务也必须“求变”

26号令的颁布对气象信息的传播是极大地促进,对传统气象服务模式来说却是极大的挑战。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公众可以选择的气象信息接收方法会越来越多。面对政策法规的改变,科技发展进步的,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必须求变,只有变革才能适者生存!

4.1 “合作共享”是电视天气预报服务求变的主题

回顾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历程,结合气象信息传播法规政策环境的演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往,不难发现,电视天气预报业务的兴起正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电视取代了模拟电视并加速普及。彼时互联业务刚刚起步,互联网使用者大多集中在高收入群体和高校间,暂未全民推广。直到2012年,“互联网+”开始融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颠覆性革命性道路才开始显现,移动互联时代正式到来。

2015年正是互联网迎来新裂变的革命时期,它改变了气象服务历年来“独建自营”的局面,转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共享”拓展。在此背景下,曾经的“王牌栏目”电视天气预报如果固守多年来恒定不变的服务模式,必然会被日益壮大的新媒体服务渠道所挤占市场份额,失去公众支持,逐渐被年青受众遗忘并淘汰。唯有以互联开放的思维求变,改变单一的服务传播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4.2 “优势互补”是电视天气预报服务求变的首要条件

电视媒体具备文字、声音、视频、画面等多种传播方式,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及受众都很广泛。相对广播、报刊、短信等传统传播渠道而言,电视媒体兼具了这些渠道的视听功能,同时又具有直观形象性和画面动态感等特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通过主持人讲解趋势预报的方式利于公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并明白预报信息内容,使公众产生真实、信服的感觉,易树立天气预报的权威感。

但是电视媒体受播出时间固定限制,错过时间则无法获取信息;横向对比全国各省级日播节目,不难发现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制作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面对受众人群不断分众化的演变趋势,“多种媒体,统一的声音”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

新媒体在传播时,同样兼具多种方式组合传播方式,这点与电视媒体相通。不同的是新媒体基于有线或无线互联网传输技术方式传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对用户来说具有便捷性、随时性等特征。但因其“碎片化”传播特点,导致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多凭关键词了解信息,难以深入了解。近年来兴起的气象微博、微信就属于新媒体气象服务方式。

可以考虑两者通过优势互补,融合再生方式,借助对方优势力量,互相搭载传播。

4.3 “不忘初心”是电视天气预报服务求变的必要因素

今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的2016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电视依然是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最常用渠道。今年手机APP的使用率首次超过手机短信,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有超过一半的公众(52.4%)更习惯通过手机APP获取气象信息”。2016年由贵州省气象局调研贵州省内新媒体用户数据显示,“电视”是公众习惯获取气象信息的第二大渠道(第一渠道为APP),远超选择微信、报纸等途径的用户。黔南州气象部门对辖区中小学生接收气象信息的调查显示,通过电视接收气象信息的人数仅次于通过手机接收信息的人数。然而,2014年美国家喻户晓的气象频道(Weather-Channel),被美国最大的卫星电视运营商DirecTV停播,Verizon 和 Dish 都暂停了与天气频道的合同,让其直接从顶峰的 1 亿订户跌落到8 970万。

三次调研结果与传统电视媒体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的艰难处境似乎有些不同。究其原因,是否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滞后还是区域用户行为的特殊性,这点值得我们后期追踪观察。仅目前来说,这个结果对于电视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规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上,笔者认为,电视天气预报在公众中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具有多方式融合的传播特点,如能与新媒体整合改进就不会被挤占市场份额以致退出历史舞台。从长远来看,传统电视天气预报业务会与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互融互通,取长补短,回到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

5 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如何“求变”的思考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电视天气预报服务的竞争力,以期获得长远持续性发展,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如何取其长补己短,有效实现“互联网+电视天气预报”的合作?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分析传统电视天气预报服务方式与新媒体气象服务方式的差别,主动适应26号令引发的气象服务传播模式变化,打破传统媒体服务模式固有惯性思维习惯,摒弃冗余复杂的花样包装,靠优质内容取胜,以互联网新革命技术普及推进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再次焕发生机。

5.1 内容为王,以专业优势维持行业权威核心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都会有多种产品形态,但是内容仍旧是最核心的。而我们气象节目拥有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可以掌握第一手详细天气信息、卫星、雷达资料等,这就在公信力方面占了先机。尽管拥有这些资料,仍需将这些生僻的概念、名词、术语转化成受众容易理解并接受的视觉语言,在保持节目权威性的同时走亲民路线,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其次要在电视气象节目中增加信息量。将传播基本气象信息及再生信息改为传播本地精细化预报内容及气候服务。充分利用高科技气象监测仪器,如多普勒雷达、GPS 探测系统、气象卫星等权威观测数据和图像产品进行播报,突出气象节目的专业性,区别普通常规的单站点播报模式。最后还要充分挖掘气象专业优势,对重大气象事件,策划多个媒体整合传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形成全方位、交叉立体相互渗透、呼应的传播态势,对于台风、暴雨洪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灾害性事件,尤其需要加强直播力度,使灾情和防灾减灾信息传递更为快速有效。

5.2 细分节目定位,变泛众传播为窄众传播

传统电视气象节目通常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在窄众传播中可以为家庭成员打造适合不同终端以及不同个人喜好的气象影视节目。研究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受众的收看喜好,参考电视、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多种传播渠道在同一时间下的收视(收听或点播)波峰特点,找准节目定位,挖掘不同需求的分众市场,为不同接收渠道的受众量身定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实施不同的推广策略,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载体从电视拓展为电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同步传播。

5.3 突破传统,用新媒体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增强电视气象节目与公众的沟通,变单一信息提供服务为交流互通服务。因电视媒体技术手段限制,一直以来都不能与公众直接交流,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限。可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公众时时互动性强的特点,在电视气象节目中加入利用新媒体与公众沟通的环节,加强公众的参与性,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吸引更广泛用户群体,通过新媒体拓展与公众交流的空间,缩短与受众的距离。

5.4 明星效应,有助提升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影响力

打造主持人个人品牌,提升气象服务大品牌。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气象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个人形象魅力赢得公众对栏目的关注和信任,进而形成节目品牌效应,强化了气象品牌栏目的权威性,提高节目收视率。打造主持人明星(专家)代言,有利于扩大节目的品牌效应,扩大传播范围。

5.5 调研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字依据

针对省级气象品牌电视栏目,应长期开展市场收视率及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分析。根据公众反馈信息,结合天气实况及档期节目制作特点等信息,用严谨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认真倾听民意,研判、分析出影响电视气象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因素,为气象现代化改革提供依据,并加以改进推广。

面对新媒体环境,气象影视人要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勇于开拓创新,树立整合传播理念,努力挖掘电视传统媒体优势,合力利用新媒体相互造势,增加原有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使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预警信息的传播时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通过对新媒体的应用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气象信息有效传播,为搭建好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努力进取。

[1] 赵广忠 韩先建 汤筑强.贵州省志(1978-2010)·气象[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171-173.

[2] 黄宇生.电视气象节目发展的新思路[J].视听,2015:51-52.

[3] 叶阿庆.大众传播与窄众传播的管理——谈《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景观广告对企业传播结构的贡献[J]. 广告人,2007(5):105-108.

[4] 赵奕.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气象节目创新与发展探讨[J].河南科技,2013(1):176.

[5] 傅秋香.分众时代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策略[J].传媒:MEDIA,2013,4:74-76.

[6] 王晓莉.嵌入式气象科普实现路径的分析与思考[J].贵州气象,2014(2).

[7] 赵清扬.基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公共气象服务探讨[J].贵州气象,2014(4).

ReflectionsontheintegrationoftraditionalTVweatherforecastingandnewmedia

ZHENG Yi,ZHOU Yu

(Guizhou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 Guiyang 550002, China)

G223

B

1003-6598(2017)04-0085-04

2016-10-24

郑奕(1978),女(侗族),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E-mail:thisiszy@163.com。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天气预报气象
气象树
龙江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助力北京2022冬奥会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大国气象
如果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