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故事说开去——把思维打开,让心儿进来

2017-01-19杜庆红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本思维课堂

杜庆红

【摘要】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但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作文中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写到或提到这个故事,不禁让人掩卷而思:仅仅因为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吗?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关联,列出这样一个思维链:中秋——明月——嫦娥奔月,这其实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习惯性思维在起作用。事物之间有关联,学生又发现了这种关联,于是形成了这样的作文。可见,无论你是否承认,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一直存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方法;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想想,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课堂不正是打开了我们的思维之门轻松领略到知识奥秘的课堂吗?

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心驰神往?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一、“动”起手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有智慧的灵长动物,是手的解放促进了大脑的进化、思维的开发。语文学习中的“动手”,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写字,而是更广意义上的动起手。像《活板》课文的学习,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材料做一个活版模型。学生的兴趣很高,上课时争相展示自己的动手成果。虽然其中也不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可是本身动手的过程已让他们熟悉和思考了课文内容,启用了形象思维,知识难点不攻而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如果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课前布置动手查找相关资料或网上摘录,课堂上再交流讨论。甚至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自主展示。课堂容量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课堂为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提供舞台。“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思维碰击的火花必定使课堂大放异彩。

二、“动”起眼

大脑银行创始人苏引华在推出的《引爆学习力》中阐释了一种思维导图,是一项流行的全脑式学习方法,它是将各种点子、想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图像视觉的景象呈现,实际上是以视官感受刺激大脑的形象思维,从而更快地进入逻辑思维。平时我们的文本教学视觉所见都是文字,恰恰缺少辅助思考的关联性视觉图像。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曲折,我们可以使用幻灯片把情节点连成一条曲折的情节线,以大海的大波浪为背景图,情节特点形象可感。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的人物形象以轮船为动画图从海浪中升起,将情节与人物的关系通过视觉图画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虽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学生也能自己找到答案。它的人物刻画个性鲜明,我们可以把高潮部分分解成四幅情节图,让学生给图排序并说明理由。学生使用分析思维在图的比较过程中把握人物神态、动作的不同,掌握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使用聚合思维归纳四幅图的共同点,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本解读的成功,视觉图画功不可没。

三、“动”起口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有时候,学生提一个问题比教者帮他解决一个问题要更为重要。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思维,既要发散思维由一个知识点想开去,又要逆向思维倒过来顺瓜摸藤;既要用到形象思维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画面,又要用到抽象思维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动口”,创造性思维才会逐步形成。以苏教版语文九年级课文为例,在阅读文本之后,鼓励学生首先针对文题发问,学生的提问常常能一针见血。《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散文,可以改成“鼎湖山游记”吗?《多收了三五斗》的题目意思指农民获得了丰收,换成“丰收之后”是否更明确?《学问和智慧》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题目往往就是论点,这个题目是吗?《囚绿记》的内容是囚常春藤,题目为何不是“囚常春藤记”?《生命与和平相爱》中“生命”“和平”并不是人,它们的“相爱”是什么意思?《曹刿论战》记录了长勺之战的经过,以“长勺之战”为题是否更合适?《愚公移山》中移山的明明是夸娥氏二子,干脆用“愚公挖山”或“夸娥氏二子移山”不是更准确?……学生的自我发问,是思维因子的活跃,不知不觉中他们走进了文本,靠近了作者。

课堂上学生要多“动口”还指多发表意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所领会的东西。学生了解得最好的只是他所正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在《谈语文教本》中提到:“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能力的保持得靠熟悉,其间都有个条理、步骤,不能马马虎虎一读了之。”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他们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动”起脑

学生动手、动眼、动口的过程其实也是动脑的过程。“学源于思,思源于学。”

但同样是动脑,思维的品质不同,最后形成的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会有所不同。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会用巧妙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于文本以外材料帮助解读,学生的思考往往会更加深入。朱自清的散文《绿》中有一句佳妙句“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学生的赏析只停留于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并不能理解作者此时的情感。于是,我讲了“女儿红”酒名的由来。学生有所感,而后有所悟。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对旧毡帽朋友的反抗意识缺少关注。我借用了鲁迅《故乡》中相关文字把闰土与旧毡帽朋友两个农民形象进行了比较。学生有所辨,而后有所明。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中太守乐与宾客乐、滁人乐之间的不同和关联思考不全面。我引用了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关于孩子快乐类型的一段话,并叙述了她提出的建议小学增加义工课的提案。学生有所思,而后有所得。

《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没有思维参与,便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了,学习的“心”便能进入。从“中秋”到“嫦娥奔月”,我们要送给学生一轮“明月”。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文本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