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奖的质量标准与制度完善

2017-01-19张积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学术期刊

摘要:学术期刊评奖是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学术期刊评奖中,高校较为正规、典型,值得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学术期刊评奖,对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奖的质量标准与制度设计上基本沿用了1996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为突出学术期刊的特点,拟将原质量标准中的“业务标准”改为“学术标准”,其评价指标包括期刊被引率、论文摘转率、论文获奖率以及写作质量和尊重知识产权5项。其次,应将编辑标准与出版标准合并为编辑出版标准。再次,在原“业务标准”下之“社会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增补期刊获奖、高影响力论文率、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等项,增设期刊影响力标准。第四,为方便同行专家定性评价,增加同行专家定性评价参考指标。第五,为实现量化评价的科学、合理,宜重新调整、设计评分指标权重。目前,评奖的制度亦需完善,应坚持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健全分类评估制度、完善评奖程序和专家评审、回避及监督制度。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评奖;质量标准;评奖制度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6-0120-08

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大体上包括了政府主导的评奖、评估,专业评价研究机构的核心期刊和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评选以及学术团体组织的期刊评奖三大类。学术期刊评奖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方式与组成部分。考察中国学术期刊评奖,从层次说,主要有省级和全国级两个层级;从类型看,有政府主导的政府期刊评奖(或出版奖)与学会组织的期刊评奖两大类型。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学术期刊的评奖中,高校学报(后改为学术期刊)评奖开展得较为正规,尤其是科技学术期刊,仅由教育部科技司就主导开展过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评选,且每两年一次,连续举办多届。而人文社科类期刊的评奖,则由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开展,每4年1次,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举办5届。就人文社科期刊已举办的5届评奖而言,虽奖项名称先后有所变化,但评奖的办法和指标体系基本沿用了1996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没有太大变动。由于学术期刊评奖活动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笔者仅以高校人文社科期刊评奖为主要对象,探讨学术期刊评奖的质量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与制度的设计和完善。笔者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期刊评奖,参与期刊评奖的讨论与研究,以共同探讨解决目前评奖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评价方案和制度,改进评奖工作,提高评奖质量,推动学术期刊事业不断繁荣发展。

一、探讨学术期刊评奖质量标准及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一)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奖活动已开展多年,需要总结、反思

中国高校学术期刊的评价、评奖工作,是科技学术类早于人文社科类,省区市早于全国,各类学会、协会主导的评价、评奖工作早于政府主导的评价、评奖工作。比较而言,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奖活动每4年一次,较为认真和正规,其在总结经验,表彰先进,促进后进,推动各刊创先争优、改进工作、提升办刊水平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效果获得明显共认。但是,近年来随着学术期刊事业的快速发展,办刊内外部环境的不断交化,尤其是21世纪以来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学术期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学术期刊评价、评奖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事实表明,目前正在实施的《高校社科期刊评优质量标准及评审办法》,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中间虽每次评奖时都有某些修改,但基本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奖的质量标准及评分指标设计有不尽科学、合理之处;评奖的方法程序未能很好体现分类评价的原则,存在重定量分析,未能真正落实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评奖工作的制度尚不健全,如尚未建立同行专家库,实行规范的专家选用制度、回避制度、轮换制度,以及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等;评奖的结果公开透明不够,公示流于形式;评奖工作的频度过繁,缺乏规范,使权威性受到影响。由此,要提高评奖工作的质量,就必须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完善评奖的质量标准,健全评奖的制度。

(二)近年期刊评价研究中的新观点、新结论,值得研究、借鉴和吸收

近年来,国内由核心期刊引发的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乃至学术评价的研究持续走热,其中不少成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尤其是对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及建立健全公正的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奖工作多有启发,值得重视、研究和借鉴。认真总结以往评奖工作的经验,研究、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观点,无论对进一步完善评奖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奖制度,还是改进评奖工作,提高评奖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期刊同仁、学术界乃至社会高度关注学术期刊评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奖工作日益显示出对期刊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期刊能否获奖对其能否入选核心期刊、申报更高层次的期刊奖项,乃至能否组到优质稿件、提高办刊质量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对编辑部来说,所办期刊能否获奖以及所获奖项的等次,也关涉到主办单位对编辑部工作的考核、评价,乃至影响编辑人员晋升职称、聘岗以及业绩考核、评优等各种待遇。对学术界而言,期刊能否获奖及其层次、等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者们成果的认定与评价。因此,研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完善的制度,保证学术期刊评奖及其他期刊评价的公正、公平性,也是编者、学者们的共同期待。

(四)多年学术期刊评奖活动的实践使笔者深感评奖工作需要改进、创新

20多年来,由于笔者有幸担任陕西省及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负责人,有机会参与了陕西省及全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大多数评奖活动。负责起草过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评奖方案及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参与了全国高校学术期刊评奖办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起草及修改。一直担任全国高校评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评奖委员会委员及专业组召集人,陕西省的领导小组成员或组长、评奖委员会主任等,对学术期刊评奖工作有更多切身体会。此外,新世纪以来,由于承担或主持陕西省学术期刊评估研究相关项目,发表过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对学术期刊评奖、评价工作有一些思考和探索,很想将自己的一些体会、想法形成文字,以求教于同行。

二、关于评奖标准的完善

中国高校学术期刊评奖所使用的标准及评价指标,一直沿用了国家新闻出版署1996年颁布的《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的基本格局,即按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四大块设计,只是其中部分二级指标结合了学术期刊的实际,略有变化。多年实践证明,作为期刊的评优,《高校社科期刊评优质量标准及评审办法》总体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某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一)改“业务标准”为“学术标准”

“业务标准”是新闻出版署1996年颁布的《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中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之所以使用这一概念,是因当时出台的这份文件针对了中国社科期刊的七种类型:其中既有学术理论类期刊,也有工作指导类、时事政治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化生活类、教育教学类、信息文摘类,只能统一使用“业务标准”这一包容性强的笼统概念。所谓“业务标准”,按我的理解甚至在内涵上是个包括了编辑、出版等质量在内的、极不适宜作为评价学术期刊的一大标准。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学术质量是其根本,是其生命。评价学术期刊质量,最重要的是学术质量。由此,应以“学术标准”作为一级标准取代现行质量标准中的“业务标准”。其评价的二级指标,《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设计了4项,前两项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均较为笼统,且很不全面。而《高校社科期刊评优质量标准及评审办法》亦设计了4项,其“业务标准”之一“学术水平”下有两项:一为按四大文摘刊物摘转比率赋分,一为按南京大学CSSCI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当年被引指数三项平均排序评分。此设计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亦有不周全之处。一是评价被引率仅选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当年被引指数3项不能充分体现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特性。按照台湾学者黄慕宣教授的研究,“人文社科出版品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影响力,特别是人文学科有引用较多图书数据及参考旧资料的现象”。由此,他提出评价人文社科学术质量,仅靠影响因子不够,很有必要增加五年影响因子,甚至十年影响因子指标。唯此,才能准确评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及学术期刊真正的学术水准及其稳定性[1]。黄慕宣教授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除原有3项指标外,还应补充五年影响因子甚至十年影响因子指标。二是仅以南京大学CSSCI数据作为评审依据,难免影响评价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我们都知道,CSSCI的数据是小样本数据,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如果能把大样本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数据与之综合使用,取其平均值,可能会更好地体现评价数据的公平、合理。其三,还应补充期刊论文的获奖率作为评价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1世纪以来,各省区市及教育部等政府机构主持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已步入正规化,补充期刊论文获奖比率作为评价学术质量的指标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由此,学术期刊评奖质量标准中的“学术标准”下,应有:四大文摘刊物的摘转率、重要评价数据库的被引率以及五年或十年影响因子、期刊论文获奖比率等项二级指标。

至于原《标准及评估办法》“业务标准”中的写作质量、尊重知识产权两个标准,实际上都关乎论文的学术质量与水平,仍可作为评价学术质量的指标。而“业务标准”之“社会影响”项下的3项二级指标,表征的是期刊的影响力,可不再作为评价学术质量的指标,而宜综合其他相关指标另设“期刊影响力”一级标准。

(二)合并“编辑标准”“出版标准”为“编辑出版标准”

随着多年来国家有关编辑出版标准、规范的制定出台及其实施,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期刊社(编辑部)尤其读者对出版物质量的高度重视,以及编排印刷技术的显著改进,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出版质量普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已经不再是影响期刊尤其是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评价学术期刊质量应把重点放在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上。只有真正提高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期刊才会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评价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其标准应有以下八项二级指标。

一是审稿制度。有无健全、规范的审稿制度,是学术期刊能否坚持质量第一的选稿原则,做到选用优秀稿件、拒绝平庸之作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学术风气尚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审稿制度严格与否对学术期刊来说尤其显得重要。评估审稿制度应按坚持三审制及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办法,制度健全规范、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

二是栏目策划。这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栏目策划、设计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期刊有无特色及其所能达到的水平。栏目策划的评估应按刊物整体构思明确,内容特色鲜明,栏目设置合理、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

三是编排规范。期刊编辑编排规范、标准,表征着期刊论文的科学水平及学风文风严谨与否,是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编排规范的评估应按编辑编排符合国家标准与规范、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

四是校对质量。认真细致地做好编校工作,把出版物的差错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的范围以至避免差错,这是表征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校对质量的评估应按差错率符合国家规定、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

五是版式设计。这是影响期刊质量、特色和影响力的重要形式因素。版式设计质量的评估应按设计思想鲜明,封面、图片构图健康、新颖、大方,图文搭配适度,符合刊物内容特点、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

六是印刷质量。这也是影响某一刊物整体质量、特色和风格的重要形式因素。其评估应按版心周正,字迹清晰,装帧精美,无缺损、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

七是出版时滞。学术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能否按时出版、发行是关涉其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读者认可度的重要因素。其评估应依按规定的时间出版,无拖期及脱期、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

八是遵守出版管理规定。其评估可按遵守有关期刊出版、印刷、发行、核验、登记项目的变更及各项活动的管理规定,遵守广告法等广告经营的有关法律、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档次评分[2]。

(三)增设“期刊影响力”标准

在现行期刊评价的标准及评分指标体系中,大多按政治、学术、编辑、出版质量四大标准评价期刊,少见设计期刊影响力标准,我们认为这是重要缺失。2011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发布《关于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首次提出了以“出版效益”作为评价期刊质量的标准之一,其下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项指标,给人以很大启发。遗憾的是,在该标准的具体评价指标中社会效益并不是重点,主要突出的是经济效益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力,是指以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以社会实践价值及社会信誉度、读者认可度为标志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效果。其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术影响力,集中体现期刊发表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论文的水平、价值及其数量多寡。如论文获得高层次大奖或省部级以上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或一文同时被多家权威文摘报刊转载,或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本专业前列等。二是社会实践影响力,主要体现为所刊发论文的观点、结论被政府采纳或提供了决策依据,或提出的建议被省部以上领导批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明显效益等。三是社会信誉度,主要体现为期刊获奖数量及等次,被核心期刊及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以及媒体与同行专家的评价等。四是读者的认可度,主要体现为期刊印刷版的国内外发行量、中国知网等媒体国际国内传播范围,以及网上访问量、下载量等[3]。增加期刊影响力指标,便于从综合效果的角度对期刊的总体质量作出评判,实际上它是体现定性评价精神的另一种方式。关于如何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一个新问题,值得同行们关注和进一步讨论、研究。

一份期刊质量如何,读者、社会(包括政府和相关评价研究机构)及市场的客观评价和认可度是重要依据。原评奖质量标准虽在“业务标准”下设计了“社会影响”指标,但内涵和评价项目缺漏较多,很不全面,尤其只字未提读者认可、社会评价,难以涵括期刊影响力的主要方面。因此,很有必要调整原标准,补充新内容,专设期刊影响力标准。

首先,应将原“业务标准·社会影响”中的入选教育部名栏、入选核心期刊及期刊实践影响3项调整至“期刊影响力标准”作为二级指标之一,并增加期刊获国家、省部级政府出版奖、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及省区市名刊、名栏工程等评价指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期刊学术质量主要体现在其所发表的论文的被引率、转摘率、获奖率、影响因子等水平上。学术期刊入选教育部及省级名刊、名栏工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既包括了期刊自身的整体质量,尤其是期刊的学术质量,同时也体现着期刊的办刊条件,编辑部、期刊社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水平,是一份期刊得到国家、政府、社会、读者认可的重要标志,应当纳入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学术质量标准。至于学术期刊入选核心期刊,其意本在从学科角度为读者、图书馆选择、订阅期刊提供参考。按照布拉德福的解释,核心期刊的概念只涉及论文的分布状况,不涉及对期刊的评价。然而,核心期刊的评价引入中国后,其目的和指导思想不断变化,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研究报告》中就表述为:“其学科的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版)也有大体一致的表述[5]。另外,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则提出入选期刊还应具备“编辑出版较规范”的条件[6]。由此也可看出,入选核心期刊之条件,除学术水平外,还包括了其他标准要求。简而言之,核心期刊一是仅表征某刊较为集中地发表了某一学科的论文,二是反映该刊在某一学科的水平和影响力,三是还表征该刊学术质量以外如编辑出版质量等其他水平。遴选核心期刊尽管学术质量占最大的比重,但它并不能同该刊的学术质量、学术水平划等号。

讲到学术期刊的获奖,虽学术质量占较大的比重,但它是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以及期刊影响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学术期刊获奖与其学术质量关系最大,但它并不单单反映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将其调至期刊影响力标准更为合理、妥当。

其次,增加高影响力论文率指标。在《高校社科期刊评优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社会影响”项下,有每年有3篇以上文章有较大反响:或被权威文摘刊物转载,或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的评价指标。此标准因提出较早,设计不尽合理。一是其每年有3篇以上文章被权威文摘刊物转载,就算有较大反响,可得满分,标准太低。二是作为较大反响文章的类型只提到社会实践影响力,如论文被省部以上领导批示,或观点、结论被政府采纳,产生实践效果、社会效益,而未涉及学术影响力,因此很不全面。我们认为此项应更名为高影响力论文率,一方面提高评价标准,同时扩大指标范围。按我们多年的总结研究,高影响力论文除原标准中有较大社会实践影响力的论文外,还应包括如下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年度被引频次排名本专业前列,或一篇论文同时被3家以上权威文摘刊物转载,或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如此设计指标,才可全面考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再次,增加“社会信誉度”指标。一份学术期刊的质量及其信誉,往往通过政府组织的评奖、专门学术评价研究机构的评估以及著名媒体的评价、报道反映出来。评价期刊影响力,必须考察其社会信誉度。其评价指标除期刊获政府奖、入选核心期刊等外,还应包括国内外著名媒体、著名学者评价、报道等。

第四,增加“读者认可度”指标。任何一份期刊其质量高低,最终都应以读者喜欢不喜欢为最高评价指标。以往有关期刊质量评价的标准,大多忽视了读者评价,亦是一大缺失。评价期刊的读者认可度,应主要以期刊印刷版发行量、电子版传播范围等市场效果为标准。其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印刷版期刊年均国内外发行量,中国知网国内外传播范围,期刊年均web下载量。

(四)增加“同行专家定性评价”环节及参考指标

真正实现学术期刊评奖中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提高评奖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除了设计好前述四个标准外,还应在评奖的程序上增加同行专家定性评价的环节,并为之设计定性评价的系列参考指标。

回顾以往高校学术期刊评奖实践,确实存在着重量化分析、轻定性评价的问题,或者说是量化评价能够落实,而定性评价多停留在文件上。有鉴于此,借鉴近年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评选中的做法,我们认为应在学术期刊获奖名单确定之后,以通讯评审的形式邀请若干名同行专家做定性评审,请其从宏观上审查、把握获奖名单中的期刊可否获奖及其等次是否妥当。为方便专家操作,更有效地开展定性评价,我们认为设计出一个供同行专家定性评价的参考指标则很有必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关于第二版核心期刊评选时的指标及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同行专家通讯评审的标准,我们认为定性评价拟参照:A.期刊的学术性(指期刊内容的学术含量及比重);B.论文的创新性与学理性(选题观点、论证、资料、方法等的原创性);C.编辑质量(编辑策划、栏目设置及编校水平);D.学术规范性(论文写作规范及引文著录规范);E.刊物公信度(学术水平与学风的社会认同度)等5个方面予以考察、衡判。

定性评价按照上述5项分优、良、中、差、劣的等级进行评分;每项满分为5分;5项评价因素的权重值为:A=3,B=2.5,C=2,D=1.5,E=1。对参与定性评价同行专家的评价结果应予统计综合,最终计算出专家评估值,再按其与定量评估的权重比例计算出被评期刊的综合值[3]。

(五)重新设计评分权重

新闻出版署《社科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之《学术理论类期刊质量评估办法》规定:除政治标准用系数1表示得分外,其余业务标准占40分(其中学术水平20分),编辑标准30分,出版标准30分。这一标准设计的评分权重明显不符合学术期刊的性质和特点。《高校社科期刊评优质量标准及评审办法》规定:业务标准50分,编辑标准30分,出版标准20分。该文件虽对分值权重作了某些调整,将业务标准分值由原来的满分40分调整为50分,但其学术水平仍只占20分。我们认为,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及其价值,必须突出对学术质量的考量。由此,除政治质量标准仍然按原标准及办法评分外,其余三大标准合理的分值比重应为:学术质量分50分,编辑出版质量分25分,期刊影响力25分。四大项满分100分,其中政治质量以系数高低表示。

其余三大项具体占分分别为:(1)学术质量占50分。其中,被引率等占15分,论文转载率占15分,论文获奖率占15分,写作质量占3分,尊重知识产权占2分。(2)编辑出版质量占25分。其中,审稿制度占3分,栏目策划占5分,编排规范占5分,校对质量占5分,版式设计占2分,印装质量占2分,出版时滞占1分,遵守出版管理规定占2分。(3)期刊影响力占25分。其中,学术影响力占10分,社会实践影响力占5分,社会认可度占5分,读者认可度占5分。

三、关于评奖制度的完善

(一)实行分类评价的原则

要体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思想和原则,学术期刊的评奖必须贯彻分类原则。任何评比、评选,只有同类之间才有可比性。期刊的分类有不同的视角、标准,如按期刊性质可分为综合型、专业型;按不同文字可分为民族版、汉文版、外文版;按学校层次可分为综合大学、师范大学、专科学校、艺术院校、高职学院、民办院校学报等等;按学科专业则有人文、社科之分,文学、史学、政治、经济……不同专业刊类型。另外,也可按期刊所处地区进行分类,如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学术期刊等。分类评价的原则应贯穿于评奖的全过程。

其一,奖项的设立应分类——可先从主办院校层次分。如“中国高校精品学术期刊”可明确分类为:中国高校精品学术期刊(综合大学类);中国高校精品学术期刊(师范大学类);中国高校精品学术期刊(民族院校类);中国高校精品学术期刊(高职院校类)或中国高校精品学术期刊(艺术院校类)等。

其二,奖项名额应按院校、地域的不同类型分配。获奖名额的分配应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类型的期刊特点,实行对民族地区、边疆省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适当照顾,以便更好地实现评奖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教育部名刊工程学报的评选及国家社科基金办资助学术期刊的遴选就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期刊有全面考虑,对西部等边疆地区有所倾斜。

其三,坚持按类评分。自2006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第三届评奖开始,对影响因子、被引率、摘转率、获奖率等项的评分即按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期刊数据排序评分。事实表明,比较此前不分类一刀切的评比更显科学、合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办法对于专业期刊来说,较好操作和把握,而对于综合类期刊就有人文版、社科版或统称“哲学社会科学版”等不同版别,但又有以人文为主或以社科为主之分的差别,其评分要做到公平、合理难度相当大,需要更细致的研究。不久前,张耀铭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一个特例:同为中国社科院的著名期刊,《经济研究》在中国知网《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的复合影响因子达9.831,而《历史研究》仅为0.954,两者相差10倍之多。分析原因,主要因为两刊一为社会科学,一属人文学科。另一个例子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在《中国学术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的影响因子在高校学报中是最高的,而同为综合大学学报的《复旦学报》《文史哲》仅分别为1和0.646。究其原因,是前两家学报均以社科专业问题、以当代现实理论问题研究为主,而后者则以人文专业问题,尤其是文史哲基础问题研究为主,是学科专业的不同导致了如此结果[7]。这一极端的例子表明,分类对学术期刊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二)关于评奖程序的完善

目前评奖通行的程序是:各刊自评总结,撰写自评报告,填写申报表,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向各省区市评奖组织者上报评奖材料,由省一级评奖委员会审查并分组评分,综合统计排序,经评奖委员会分析研究并分类确定获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后上报推荐全国参评名单,再由全国高校学术期刊评奖委员会总评。如此程序方法虽然较为完备,但是仍存在问题,其要害是注重了量化的评价,未能充分实现定性评价。我们的建议是,在省一级、全国级评奖委员会确定获奖名单后,很有必要增加同行专家评审鉴定的环节,以在较大范围内征求对评奖结果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做法应为:将获奖名单连同其各项得分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至一定数量的(省级可50~100名左右,全国可500~1 000名左右)同行专家,请其按定性评价参考指标进行定性的评审把关,其任务主要是对获奖名单中的期刊能否入选以及获奖等次、名次等进行审查、确认,并提出修改意见。获得专家评审意见后再由评奖委员会讨论、分析,最终研究确定获奖名单,再进入公示程序,通过公示后正式发文公布结果。

(三)关于评奖的频次

目前,中国高校学术期刊评奖,人文社科期刊每4年一次,较为合适。但也有些评奖每两年一次,过于频繁,对各刊工作造成负担,同时也影响了评奖的权威性,应予以改进。

(四)关于评奖制度的健全

1.建立评审同行专家库

对于何谓同行专家,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文章中一再批评目前的期刊评价是外行评价内行,强调学术期刊的评价要由学术共同体承担。这是一种可以讨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学术期刊评价、评奖的同行专家,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科专家;二是主要从事学术期刊编辑的专家;三是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专家。三部分专家各有自己的优长,只有三者结合,互相补充、制约,才是最佳组合。由如此三部分人组成的评价专家组织,应是评价学术期刊的合格的学术共同体。

高校学术期刊评奖专家库的人选,应由各学校(或各省学术期刊学会)推荐,由省及全国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术期刊学会研究确定。专家库应坚持以学科专家、期刊资深编辑为主,出版管理专家少量参与的原则构建。三部分人选的比例以5:4:1较为合理。专家人选应学问、人品兼备。

评奖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每次应实行随机抽取确定。参考教育部名刊工程评选办法,切实改变目前各省区市及全国学会组织的学术期刊评奖专家以学会负责人为主且成员很少变动的状况,落实评奖委员会成员由学会负责人(含少量行政管理部门专家)、高校各专业学科专家、学术期刊资深编辑三部分组成,名额可各占1/3。

对专家应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定期轮换制度,每次评奖,专家最少应更新1/3。

2.建立健全专家回避制度

学术评价活动是人的活动。学术期刊评价也一样,其过程始终都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评奖中,如果被评对象的期刊社(编辑部)负责人以及其他有与被评对象密切关系的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就可能有形无形地影响其他评审专家发表意见,影响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因此,学术期刊评奖专家委员会应尽量排除与被评对象有直接关系的人员。2003年,教育部名刊工程首批入选期刊的评选,专家组成员均由高校以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新闻出版总署等学科专家与期刊专家组成,就较彻底地落实了回避制度,保证了期刊评审的客观、公正,受到各高校及全国期刊界的高度肯定。与此相反,目前,有些省或全国期刊学术团体组织的评奖,主要成员甚至大多数成员都是参评期刊的负责人,容易影响评奖结果的权威性,值得研究和改进。

3.落实评奖结果公示制度,增加公开化和透明度

落实评奖结果的公示制度,是指每次评奖结果,经评奖主办者审核通过后,都应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示。目前,全国高校学术期刊评奖实行的公示,仅通过学会网站,囿于其影响范围有限,不少学者和编辑同行往往不能及时看到,更谈不到充分反映意见和建议。此种状况亟需改进,但如何改进,值得大家研究。笔者的想法是,公示名单应通过邮箱发至各主办单位科研处及全国各会员单位,以更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

4.建立健全评奖过程中的监督制度

中国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评奖,基本上尚未建立健全也未真正实行监督保障制度。优化学术期刊的评奖环境,首先应建立专家信誉制度,实行评分及投票的实名制,并向社会公布评奖专家名单;对不负责任或虚假评价者实行责任追究,对于造成不良后果者,应予严肃处理。其次,应建立意见反馈、申诉制度等,以为被评对象提供充分反映意见的通道,真正维护参评者的权益。只有有了健全、规范的评价、评奖制度,评奖工作才会有章可循,避免漏洞,顺利开展。

四、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的评奖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问题。要真正建构一个科学、合理且具可行性的学术期刊评奖体系,除完善评价指标、健全评奖制度外,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评奖主体,改进评奖程序方法。关于评奖主体,在中国长期以来均实行的是政府或学术团体主导,由临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评选,仅有少量评估由主办者委托第三方评价研究机构负责开展。从长远看,对第三方评估模式可以再作必要的试验和探索,以总结出一条更为科学合理、可行的评奖路子。在实践中,两种模式目前可以并行,可以竞赛,最终以其效果作出选择。再如,评奖过程中所需相关数据、材料的采集、提供,以及评分办法等等,也需再作细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对象虽主要为高校学术期刊评奖,且主要限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范围,但其基本看法可能会对高校以外其他类型期刊评奖有一定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慕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鉴特性及指标探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8-43.

[2]张积玉.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 现代传播,2010(12):40-46.

[3]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0-76.

[4]蔡蓉华,史复洋,何峻.研究报告[M]//朱强,戴龙基,蔡蓉华,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5]姜晓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研发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2008年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

[6]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之研制、意义与功能[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4):145-154.

[7]张耀铭.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73-88.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消肿止痛膏质量标准研究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