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中“一器多用”方法初探

2017-01-19田永祥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针管型管烧瓶

田永祥

在实验室里,日常使用的仪器除了本身的“功能”作用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其特有的结构优势,结合相关实验的特点,进行仪器的再利用.比如,可以扩展仪器的功能,开发、创新教材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针管在化学实验中有许多作用.原因是针管的各种规格都有、封闭性好,操作简便、节省试剂、污染少,针筒本身透明、有刻度,便于观察.它和U型管结合,可以探究很多产生压强差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成为实验探究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

例如,在探究“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吸热现象”时,取四个相同的如图装置,在三角烧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氧化钙,在U型管中放入等量的红墨水,用针管吸入等量的水,并将水注入三角烧瓶中,振荡溶解后,打开止水夹,发现第一个和第四个装置中,U型管右侧红墨水上升,溢出管外,说明氢氧化钠、氧化钙在与水接触后放热,使装置内压强增大;第二个U型管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不放热,也不吸热;第三个装置中,U型管左侧红墨水上升,说明硝酸铵溶于水后放热,使装置内压强变小.

又如,如图,请设计让右侧红墨水上升的实验,并写出四种不同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学生设计出利用此装置,用固体和液体作用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以及氧化钙与水放热的反应.

2H2O2MnO22H2O+O2↑分解反应

Zn+2HClZnCl2+H2↑置换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

CaO+H2OCa(OH)2化合反应

实验验证后,学生又设计出可以用针管抽取三角烧瓶内的气体,吹出肥皂泡,让泡泡飘在空气中,看氢气气泡上升,氧气气泡和二氧化碳气泡下降的现象,比较出三种气体的密度大小;还可以抽取气体,靠近酒精灯火焰推动活塞,发现氧气能让酒精灯燃烧更旺,氢气能被点燃,二氧化碳能让酒精灯熄灭.体验氧气的助燃性、氢气的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可以感知氢气球能升空但不能做探空气球的原因,实现了一次实验进行多方位探究的目的.

该装置还可以检验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并可以检验溶于水后溶液的酸碱性.方法是:取两个相同的如图装置,三角烧瓶分别装满氯化氢气体和氨气,U型管内装的是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先在U型管与三角烧瓶相连的胶皮管上夹上止水夹,用针管吸取等量的少量的水,推水入三角烧瓶,振荡后打开止水夹,发现两个装置U型管内的液体都倒流入三角烧瓶中,但是装氯化氢气体的三角烧瓶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气体溶于水后呈酸性;装氨气的三角烧瓶中溶液呈蓝色,说明气体溶于水后呈碱性.

再如,在研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有沉淀产生,而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的认识,较难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压强变化两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一部分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然后在溶液里滴加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另一部分学生利用此装置设计对比实验:取两个相同的如图装置,三角烧瓶中都充满二氧化碳,U型管中装水,在针管中分别吸等量的水和浓氢氧化钠溶液10mL,充分振荡后打开止水夹,针管中吸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U型管内的水倒流入三角烧瓶中,而针管中吸水装置中U型管内左侧的液面上升,但并未倒吸入三角烧瓶中,明显的现象对比,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探究设计出来的精彩方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能力.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开发.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了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使实验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

猜你喜欢

针管型管烧瓶
b型管板与筒体温差应力的分析计算和评定
图形创意作品赏析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Study on the Letter Words and Letter-word Phrases under Language Contact Theory
Montgomery T型管置入术治疗声门下气管狭窄失败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用针管作画的小护士
钢化玻璃的来历
新型回弹皮套式瓶塞穿刺器用于静脉输液
针管儿“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