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案

2017-01-19李重阳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支教山区学校

李重阳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边远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受限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历史条件,教育水平较国内中东部地区低。教育乃百年之大计,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由此而循环,富裕地区愈富,贫困地区愈穷,对于当前我国民族团结和统一局面有深远影响。现在我就以暑假参加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支持的“回馈家乡——支教下乡”活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小学支教活动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关键词:杆洞乡;尧告村

一、尧告村的基本情况及教育现状

1尧告村基本情况。尧告村小学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白秀村,距融水苗族自治县140公里距杆洞乡人民政府15公里左右,北接贵州省从江县地处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尧告村居民中85%为苗族同胞,各民族小聚居。尧告村小学据校长描述约有180学生。(1)适龄入学学生基本入学,家长热心教育。因为当地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巩固了“两基”成果,学费较少,家长都鼓励孩子入学。以尧告村为中心,附近村寨的孩子都到这个小学上课,辍学率低。(2)教师人数较少,教师任职年数高,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员工有8人,其中任课6名,另外两个,一位是炊事员,另一位是门卫兼管学前班。且这些老师并非常任,在距尧告村较远的山区设有教学点,教师被迫频繁流动。频繁的流动致使教师疲于奔命,也使得教学没有连续性。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学生无法适应。教师当中学历水平最高是大专一位,学历水平最低为高小,有4位学历为师专。受限于经济条件、学费低,大部分在此岗位一干就是30-40年,也因为工资低,教师平常还需要务农,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且因为与外界联系较困难,教育理念和方式滞后。(3)教学设施较差,软硬件皆缺。学生宿舍房少,且质量堪忧。我们支教时调查发现,有三个学生宿舍,150多名学生寄宿,一个床铺位要挤3个孩子,一个宿舍有50来个学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宿舍内,卫生状况堪忧,宿舍内异味刺鼻,流行疾病极易相互传染,我们在支教上课时通常不得不停下课堂,带着学生到村医就诊。我们还发现,墙壁居然严重渗水,有天早上,地面积水高达25-30厘米!地面潮湿,使得细菌繁殖更为严重,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令人心忧。得益于以前从此小学毕业的学生捐助,有投影仪设在六年级教室里(教学楼无其他空间摆放),卫星电视在办公室,老式打印机一台。教学楼是两层楼房,六个年级加一个学前班,七个年级七个教室,座椅勉强可用,无风扇。(4)教学内容以语文、数学为主。课程采用人教版教材,没有英语课。我们支教开设英语课程,学生很高兴,但是基础几乎没有,教起来很困难,且学生通常带苗音,很难纠正。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因为人教版的英语是从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连贯的课程,学生小学毕业后,升入初中,就不再学习基础英语字母的拼读,而是直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在初中学英语根本就学不了,就不愿学习,造成了恶劣循环,即愈学愈学不会,就更不愿学。即便是语文,在拼音方面也是带有地方方言,我在早读时发现,孩子们朗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一句话没有连贯。(5)学生性格内向,课堂活跃度不高。之前已经说过,教学理念滞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6)交通不方便,学校数量少,上学困难。我们在周末进行家访时,在路上发现,从学生家到学校,几乎都是山路,坡度倾斜大,路面湿滑,宽度极窄,路程远,我们到一个学生家家访,走了将近1个小时。这种情况令人担心,夏天有雨季,冬天又寒冷,即便是学生寄宿,在周末仍然需要回家帮家里干活,来回学生的安全缺乏保障。(7)学生伙食较差,营养跟不上。我们观察发现,学生没有饭堂,常常席地而坐,把饭碗摆在地上,灰尘飞扬,极不卫生。早上通常就是吃加了粗盐的白粥,中午和晚上就是白米饭加黄豆泡饭,饭食结构单一,肉类极少,我们看着都十分心疼。

二、教育状况原因探究

1.经济原因。深究起来,一切源于经济的落后。交通条件差,地理环境复杂。尧告村是在山间盆地,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面积更小,多向山要田,勉强够种植稻谷,间种蔬菜。喀斯特地貌明显,土层不厚,多岩石裸露。勉强温饱,苗民竭尽全力,供子女读书,并且多子女,后继之力匮乏,教育投资举步维艰。在此情况下,教师的工资微薄,教师被迫挤出时间务农,一方面,他们教学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教学方式变革的不关心,与现行经济发达地区教学相比落后,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断层。

2.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家中父母兄姐大多数出外打工,或者平时披星戴月干农活,很少亲自教育孩子,遑论给孩子辅导、监督学习。老辈家长守家,但是年纪大的家长基本是文盲,连广西融水县地方的方言“桂柳话”都不懂,更别谈用普通话交流了。我们家访时就碰到这种情况,双方无法交流,问题相当棘手。

3.教育本身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领域一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存在“洼地效应”,各种教育资源优先向发达区域聚集,就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而言,则教育资源没有流向此类地方。

4.教材体系不实际,与更高层次的教育脱离。其一,学生升入初中后,所接受的学习与之前的小学教育落差大,学生适应不了。其二,之前提到,英语的不连贯,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且没有学到跟当地生产发展紧密相关的知识,没有体会到“知识是力量”这一认识。

三、应对方案

1.解决学校财政问题。类似学校不能只靠政府的拨款来解决学校的财政问题,欲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就要增加学校的收入,提高自主、自力更生能力。应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种植农副产品,如菌种等,尤为值得指出的是,种植中草药。尧告村地处山区,植被垂直地带分布,地形复杂的同时,也使得植被有了多样性,为种植富有经济价值的农副产品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带领学生种植农副产品或中草药,补贴学校财政收入,既可以用这笔收入为学校改善、添加教学设施,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劳作增加收入,更为有益的是,可以使学生对此感兴趣,增加对农副产品和中草药的认识,意识到如此可以增加收入、致富,有了实际的效果,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2.政府的扶持,政策倾斜:(一)继续加大资金和物资扶助,把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上,文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又反作用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二)支持学校的财政改革,积极沟通学校的农副产品和中草药与市场联系,促进学校财政收入的增长,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进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三)鼓励、支持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本科人才进入山区学校,政策性提高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福利,篇决人才的事业、家庭的后顾之忧,鼓励人才扎根山区,使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释压,但难度很大,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3.社会力量的加入:(一)国家要鼓励、尽量支持社会团体支援乡村教育,如我们的支教,但是并不常态,我指的是只是暑假支教。并非所有的支教活动都是有益的,水平参差不齐,目的又不相同,没有规范管理,希望国家尽快形成有效章程,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鼓励企业到山区进行农副产品和中草药种植的基地的建立,组建面向山区百姓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尤其是中草药的养殖,实行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良好农业示范)生产,试行校企合作创立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引导山区孩子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力量。(三)鼓励类似我参与的社会团体的山区支教活动,推行“顶岗制”,所谓顶岗制,就是支教人员顶替山区老师授课,而原山区老师可以到专业、规范的教师培训基地接受现代的教育理念培养,提高山区老师的教学水平,而支教人员多学生,使他们能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一举两得。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搭建山区教师和支教人员交流的平台。支教人员多属高校学生,理论水平和学历较高,但是对于山区教育的认识没有山区教师深刻。山区教师从事山区教育多年,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较低,教学理念与当代相对滞后。两者经过交流,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结语:中国是个大国,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边远山区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如何发展西南少数地区教育,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环境安定,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深入研究其中境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应是我们目前教育界的工作重点,其中必然不断出现新问题,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支教山区学校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山区修梯田》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山区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学校推介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