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法的生态旅游发展及对策探讨

2017-01-19陈包张梦莹陈丽燕谢俊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沿河生态旅游旅游

陈包 张梦莹 陈丽燕 谢俊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参与性、高品位性、可持续性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中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剖析,以沿河县生态旅游发展为例,介绍了沿河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中的弊端,并提出了促进沿河县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为贵州省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字:沿河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法;发展对策

引言:“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并在1986年于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生态旅游是指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教授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基于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它通过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制定和提升经济活动竞争战略提供系统判断和指导,以有利于本企业或组织发展的分析方法。

一、沿河生态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为打造生态旅游大县和武陵山区生态文化重要驿站,沿河县以“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为“引子”,开发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依托丰富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五张名片,树立了“画廊乌江·山歌沿河”别具一格的旅游品牌。此外,沙子南庄休闲度假、“空心李”基地,沿河四宝“油桐、乌桕、蜜蜂、白山羊”等特色产品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为沿河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发展生机。

2.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条件

沿河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7℃,生物资源1000多种,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40万千瓦;森林面积102.2万亩,森林蓄积量25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6%,,正在建设的乌江沙陀水电站,发电量为112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工程。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沿河沙子南庄“仙李”空心李生长十分有利。雨热同期,光温同步,昼夜温差大和小气候明显的气候特点,给沙子空心李的生长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环境,旅游经销商以此为契机,利用此地独特的气候资源,不断开发此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

3.区位优势

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交界结合部,乌江中下游,历来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的称誉。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已经建成,使得沿河县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加之乌江穿城而过,在沿河境内长达132千米,在沿河境内形成两百多里的山水自然风光。由此可见,沿河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位优势,这对沿河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旅游路线独特鲜明

2011年,黔、渝两省以构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圈为核心,积极加强旅游合作,资金支持,实现两地旅游资源联动共享,打造重庆武隆——彭水——龚滩古镇——乌江山峡——麻阳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梵净山——凤凰——张家界;重庆——乌江画廊——梵净山——凤凰古城省际间旅游精品线路;县城东风码头——千年乌杨树——黑獭——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龚滩古镇——王坨峡的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县级旅游线路。沿河县通过合作这一机遇,独特而鲜明的生态旅游路线这一优势,吸引了不少游客身临其境,游览观光,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和开发。

(二)劣势

1.经济发展水平低

沿河县地理环境闭塞,生存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造成了当地人们思想观念滞后、保守。贫瘠的生存状况必然产生落后、保守和愚昧的观念与意识,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不高,先进观念意识不强,必然排斥和拒绝先进的思想观念,政府难以开展旅游设施建设。沿河是全国少有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约为17.6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9.2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9.2%,农村人口比率较大,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2.生态旅游开发水平低

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施不齐全,经济水平低,制约了其开发后盾力,许多旅游设施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例如交通、停车场、公共厕所、餐饮住宿、购物商城、娱乐场所等设施不完备,使得可进入性差,旅游吸引力不够,从而制约了旅游影响力的扩大。此外,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少有受过专业正规的旅游职业服务培训,缺乏基本的服务水准和服务意识,从而影响旅游者的回头率和旅游的长久发展。

3.旅游发展机制不齐全

沿河县的旅游发展都相对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生态旅游开发是盲目的,没有战略发展计划和近期行动计划,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沿河生态旅游发展起步晚,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经验和实际理论支撑,旅游区配套设施散乱,服务意识不强,目前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沙子南庄生态休闲度假区,虽然有旅游品牌仙李“空心李”,却没有完善的旅游管理保护体制机制,还处于粗放型旅游经营开发状态,没有专门的旅游组织形式、管理部门和专业的服务人员。

4.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

沿河现代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过去几年里,由于旅游规划没有齐全的管理体制机制,缺乏实际理论经验,旅游生态文化不能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只能借鉴外来先进的技术和邀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引进外来的“样品”,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之初,难免会进行模仿甚至“复制”,现今的很多生态旅游项目在开发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趋同化与雷同化,仍然没有摆脱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圈子。

(三)机遇

1.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沿河几年来加强区域合作力度,采取旅游资源共享,旅游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与毗邻地区合作,重点抓好与重庆交旅集团合作开发乌江山峡旅游资源工作,打造省际间精品旅游线路,大武陵旅游“金三角”格局,与重庆联袂打造“大乌江旅游”峡谷风光,加快了“生态旅游县”发展进度。

重庆市是沿河县临近的最有影响力的潜在客源发生地,因地缘联系,两地可以共享因乌江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因此,双方联合促销具有内在的利益驱动力。

2.政府大力扶持

树立“绿色沿河”理念,着力在生态环境质量上实现大提升。加强生态建设,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大县”、“旅游大县”的客观需要。

2015年沿河政府工作报告称:2015年,沿河将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融入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为取向,要着眼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实施“三年大会战”。在全县组织开展“项目攻坚会战年”、“改革创新突破年”、“生态创建启动年”、“文化旅游突围年”、“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实现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着力建设“美丽沿河。

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内容可看出,“十一五”开始的未来十年内有诸多重大项目涉及沿河,乌江流域内的重大项目正呈现出向沿河聚集的态势,十分有利于沿河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把沿河建设成贵州省乌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此外,国家倡导发展扶贫旅游,通过开发贫困地区多样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形成区域的支柱产业,解决当地资金短缺的问题。

3.环境保护力度加强

近年来,沿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持经济跨越赶超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围绕实施“三年大会战”,开展了“山青、水清、天蓝、地绿”行动,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环境持续发展。2015年12月25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决定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6月9日设立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日,是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引导人民群众强化生态意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这为发展沿河生态旅游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4.沿河电子商务的发展

2015年以来,沿河县创新“互联网+农特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农特产品电商一条街”,汇集全县农特产品,为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开辟一条崭新之路。县城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实施期间,县级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100万,重点用于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村级服务站建设,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培训、孵化及物流快递配套建设补贴。通过互联网营销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台、走进沿河微信平台等媒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营造农村电商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很好的切合生态旅游的发展,把沿河土家特色产品通过网络的营销方式打造出来,也加速了沿河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四)威胁

1.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对人类及其重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除了供人类生存、生产以外,还具有保健修养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文化意义。沿河近年来正在进行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一方面,开发不当、政策不完善,保护机制不齐全,从而使一些开发商采取盲目开发、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这给生态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受经济导向影响,盲目的生态旅游商业化开发,使得这个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冲击并发生变化,甚至解体。

2.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

旅游产业发展受到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市场的的影响。整个贵州省处于中国西南边陲偏远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闭塞,外来游客可进入性差,复杂的山区地形使得旅游景点交通建设难度大,距离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较远,客源市场也就制约了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旅游区位,也是决定旅游者是否出行的重要因素。

3.国内已有众多生态旅游区

自从“生态旅游”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各省份的重视,尤其是贵州省周边各省,都已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区,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人才,良好的生态服务理念,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对沿河的生态旅游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沿河生态旅游起步晚,基础薄弱,要想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现。

二、沿河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

1.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居民参与度

针对沿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旅游产品、服务设施不齐全的弊端,县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服务人员培训体系,例如因事择人,因地制宜,扩大专业旅游学校的建设队伍,替换以前不适应景区发展的服务人员。由于现在在岗的服务人员有实践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理论再造”和知识更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服务人员。同时,迫切的需要提高本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度与感知,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提高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意愿和积极性。

2.科学规划,完善生态旅游体制机制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按照高效、科学、合理、精简的原则进行规划,实行严格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不被破坏,推进生态旅游产业永续发展。

要增强旅游目的地居民、经营者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树立旅游规划的权威,切实贯彻旅游法规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管理保障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旅游市场的机制作用,协调各旅游管理部门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开发、相互协作的组织体系和良好的合作伙伴。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有充足的高素质旅游服务人员,只是具备了初步的“软实力”,还缺乏旅游区的硬件设施,必须实施一些有利于当地居民的扶持政策,以吸纳当地居民积极的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当地景区献计施策,更好的服务生态旅游的改造升级。此外,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当地旅游区的管理,投入一定资金,加强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建立服务体系,设置服务标准,强化规范服务,让所有服务有章可循,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革除旅游发展中的弊端和陋习。

4.提升旅游品牌效应,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本地区的旅游文化,发扬土家族的精髓文化,选择民族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价值高的旅游品牌和项目加以重点保护,重新开发和设计新的生态旅游路线,使之成为土家族的标志和象征,保持本地区文化的独特性,防止再次出现纯粹的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

对景区文化进行包装升级。“具体包装包括:文化包装,在对理念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景观的人文价值,注入少数民族文化和情感元素,用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作为载体予以表达;物质包装,景区外物理形象的营造,包括精心设计,创造优美环境等;理念包装,对定位后的品牌赋予特定的理念内涵,树立高品位的理念形象,并用简洁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5.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城乡旅游同步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经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种旅游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也是相应十八大精神,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但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可利用资源范围广泛,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空间,政府必须实施必要的资金、政策扶持,合理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农业风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

6.坚持多元化发展,提升旅游资源战略地位

通过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理,积极发展全域旅游。2016年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全域旅游与媒体融合峰会在海南举行,达成了《琼海共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建议,“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呼应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以“政府统筹,市场引导、全民参与”多元化推动机制,有利于提升沿河县生态旅游的战略地位。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赖于政府引导,全民参与以及媒体的参与和支持,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研究结语与启示

SWOT模型分析表明,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是机遇与威胁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但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并不是一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长期以来,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一直处于缓慢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扶持,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在市场中取得了一致好评。但是,由于本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处于封闭状态,环境、交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所以巩固自身优势,利用所面临的机遇,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去应对外界的挑战,利用贵州省独特的民族优势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品牌,最终实现贵州省生态旅游强省的目标。

猜你喜欢

沿河生态旅游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九九歌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