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与对策

2017-01-19刘明华刘以凡张玉清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毕业生资源

刘明华,刘以凡,张玉清

(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高校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与对策

刘明华,刘以凡,张玉清

(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资源循环类产业的发展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循环类产业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日新月异,同时带来的是对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但与此相悖的是,作为2010年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基于此,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高校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就业情况,提出了当前就业环境下高校应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就业的建议。

就业环境;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就业;对策

1 资源循环类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1.1 资源循环类行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在2015年落下帷幕,这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资源循环类相关行业在遭遇了2014年的萧条期后,2015年并不见大的好转。在全球经济缓速增长大背景下,国际上的大宗资源如有色金属、石油等涨势疲弱;我国经济也呈现新常态发展态势,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遇冷,制造业需求降低,各类资源的总需求量下降。资源循环类行业从传统的“短、低、快”运营模式向更广横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飞速发展,园区产业形态的建设、下游产业链的发展都要求企业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加之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行业税收上升,运营成本提高,资本不足,全行业平均收益为负,部分企业收得进废材料,卖不出好产品,致停产歇业甚至转行,造成大批民工失业。

1.2 资源循环类行业人才需求

从近十年的发展来看,资源循环类相关产业在清洁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再生产业、再制造、垃圾再生化、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部分技术实现国内相关领域零的突破,实现了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例如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显示出极大的潜力,目前我国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已达超过500家的规模,对于人才的需求极大,其预计可实现的年产值达500亿元至800亿元。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2014年对来自200家不同企业的600多名员工的调查显示,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情况。高学历人才对于大型企业以及迅速发展的新型创新企业来说是稀缺资源,而专科、高职毕业的技术工人也炙手可热,管理与技术双通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

2 资源循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针对资源循环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进行了网络上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资源循环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发达城市。其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仅达14%,大部分毕业生选择跨专业择业,从事房地产、建筑、销售、影视、传媒等其他职业。与此同时,许多再生资源类企业、环保企业高薪聘请资源循环类高端人才,其中6%岗位需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60%要求有经验的本科以上学历,报名者寥寥无几。不仅如此,低端再生资源类企业的招聘也无人问津。由此种种可看出,资源循环类专业学生就业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总体趋势,高级技术岗位一般毕业生无法胜任,而低端分拣、回收类职位也入不了毕业生的眼,因此出现毕业生大多选择跨专业就业的“畸形现状”,由此也导致我国资源循环相关产业进一步转型的困境。

3 资源循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源

3.1 资源循环类专业培养内容较为宽泛,面广而不深

资源循环类专业是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现如今,根据不完全统计,每所院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每年招收的人数为20~90人,预计在2016年之后,全国每年约有2 000~3 000名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再加之研究生毕业生源,全国每年将产生约5 000个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而且这些毕业生来源广泛,包括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然而,作为一门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多数高校的专业培养体系都呈现面广而不深的特点。高校资源循环类专业开设课程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如表1所示,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学习知识面广,但却没有针对性的、主要领域的突出,即便有所专业特长却也难与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有深厚基础知识的学科竞争。因此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缺乏明显的突出优势和专业技能,从而导致高不成的就业情况。

表1 各高校资源循环类专业主要教授课程

3.2 资源循环类专业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强

现在的大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是操作能力普遍不高,这让我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困难重重。”这是大多数资源循环类企业人事经理在招聘时形成的共识。现如今,高校对于资源循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也不强。与此同时,受限于高校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学生及教师都容易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轻视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在内的其他方面的素质。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紧张、实习经费缺口较大的问题十分严峻,这给实习带队教师带来难题,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无法给学生寻找长期、深入的实习机会,再加之近年来大多资源循环类企业管理规范性薄弱,不愿招收过多实习生,校-企合作基地的建立不易开展,即使教师想要设置相关课时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难之又难。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创新思维能力落后的结果。

3.3 高校毕业生就业大背景形势严峻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2015届高校毕业生总数高于2014年,可高达749万。国家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但是整体毕业生就业压力并未降低,据统计,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大幅度的变化。不同的是,2015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性上有所变化,中小型民营企业、二三线城市的人才需求明显上升,但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期望值与市场的总体需求却有所差异。总体来说,目前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与个人的综合情况大多认识不够清晰,在求职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不在少数[1]。

4 加强高校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践创新能力是资源循环类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因此,在高校的培养体系中,不应将实训类课程视为基础知识课程的附加内容,而应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加强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应单单从基础实验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经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易上手。所以,高校应建立一整套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以及最重要的实训基地。针对学生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开放性思维,以及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实训技能进行全方位的培养[2]。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强化高校在“产学研用”合作系统中的作用,鼓励高校科研项目下到企业去,结合企业发展,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校-企平台,高效提高自身实践创新能力。

4.2 根据人才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毋庸置疑的基本方略,在新常态下,我国资源循环类产业形成了科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融入各行各业,这对资源循环类毕业生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建筑垃圾、厨余垃圾再生利用产业等都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较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所以,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通过多方位的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使其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与此同时,研究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情况也不容忽视。应常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和调研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以期达到跟随时代变化,形成日趋完善的培养方案。

4.3 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

通过对福州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走访调查可知,大部分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心理状态都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如就业压力大,心态焦虑;自我期望过高,求职中受挫感较为严重等。要使得这些情况得到缓解,高校对毕业生离校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毕业生对自我的客观认识的引导,使其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引导学生对自我兴趣、性格、特长以及家庭情况等的正确认识,从而制定合理的求职期望,使其认识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是最好的择业”[3]。其次,要适时地对求职过程中的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强化其在求职过程中的抗压能力。努力构建学生-学校-社会-家庭的信息通路,设置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保健员等,全方位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在第一时间给予相应的开导与疏通[4]。最后,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择业技巧。针对就业信息、岗位需求、社会需要等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也可通过班级qq群、校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实时发布最新就业资讯,使学生对就业领域有充分的把握,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优势建立求职自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 结语

新常态下,资源循环类产业的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瓶颈期,急需专业人才的注入。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摇篮,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资源循环类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就业质量,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以期在十三五期间,成功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1] 张琦,沈毅,周春明.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13):1-2.

[2] 闫芳,王潇潇.面对就业,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J].神州旬刊,2014(9):269-269.

[3] 徐钰婷.关于做好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3):37-40.

[4] 齐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4(12):146-146.

(责任校对 谢宜辰)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27

20160719

刘明华(1970- ),男,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环境友好材料、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研究。

G640

A

1674-5884(2016)11-0085-03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毕业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