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2017-01-19江海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福建省

江海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工商系,福建 福州 350202)

新常态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江海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工商系,福建 福州 350202)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由过去的高速发展逐渐放缓,同时整个社会也已步入老龄化,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通常可以通过调整社会政策和优化产业结构来适应老年人口的结构变化,却没法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问题。因此,建议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发挥市场作用、构建信息共享库、加大宣传等手段将老年人口转化为可开发的老年人力资源,从而成为经济新常态的有效助推力。

经济新常态;老龄化;老年人力资源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结束了30多年来年均9.87%这样接近两位数的经济发展速度。2014年5月至12月,习近平总书记已三提新常态,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经济目前呈现出的新常态,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过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显然,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中,自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首次突破50%大关。新常态下,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中,通过对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不断推动,对生活服务业的优先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再有,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到了2015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66.4%,内需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经济发展动力逐渐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移。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尚处于合理范围,产业结构也正处于不断优化中,经济发展动力正多元开花,转型升级步伐持续。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任务依旧艰巨。[1]

而我国自1999年就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相比发达国家老龄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进程而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仅用了18年(1981年-1999年)的时间。日本这个几乎一半人口50岁以上的国家至今保持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于日本在老龄化人口增长之前已经是个富国,而中国不一样,中国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尚未达到日本的富裕程度,整个社会体系并未准备好迎接人口老龄化。那么,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迎接人口老龄化这一新常态,发挥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效应,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以福建省为例,探究如何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实现第二个人口红利。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成本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首要表现即为低出生率,人口增长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劳动力供给的减少。特别是我国,过去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人口红利形成的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下降,甚至消失。2015年,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而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下降将导致劳动成本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劳动成本呈现上涨趋势,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0809元,按平均货币工资指数计算,相较于2000年的工资水平增加了约5.4倍。

(二)老年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我国的退休政策中女性是55周岁退休,男性是60周岁退休,此时正是人力资源最具丰富经验的时期,这就导致了社会将会失去一群技术精湛、人际关系广阔、生产经验丰富的劳动力。依据年龄分层理论,老年人的年龄段可以分为三个:低龄段(60-69)、中龄段(70-79)以及高龄段(80岁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健康状况在不断改善中,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其中,低龄段的老年人身体条件尚佳,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也最大,有再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动的能力和条件,因此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佳时期。而中龄段也有部分以知识为主要工作领域的老年人,例如教授、专家、作家等,仍然可以继续致力于长期的科研、写作等工作。然而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中低龄段的老年人力资源没有被及时恰当地开发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工作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那么第二人口红利实现的困难将无法跨越。[2]

(三)对结构调整的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对技术技能还是对人才创新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老龄人口对于这种变化适应度较低,而对社会主要劳动力的替代性也较弱。与此同时,企业对老年劳动力的投资意愿远远低于对年轻劳动力的投资,使得他们较难适应较快的变革速度。[3]再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7.7%,较上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创15年新低。可见改革的动力已由过去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逐渐向创新驱动转变,而老年劳动力在创新层面不具有优势,这将弱化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

(四)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抚养比的提高,2010年以来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开始上升,至2015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已经上升到37%,其中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至2015年老年抚养比上升至14.3%。持续上升的老年抚养比一方面意味着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出现枯竭,另一方面将削弱家庭养老功能,导致家庭养老风险增加。[4]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将会对社会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和医疗等方面迎来巨大的挑战。据测算,2015年至2050年我国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重将慢慢接近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福建省老年人力资源现状

(一)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1.福建人口老龄化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福建统计年鉴数据可知,早在2001年福建省60岁及以上人口就已占了总人口的1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9%,福建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到了2015年末,福建省总人口为3839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14.80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45%,这两个数据均大于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福建省已经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

表1 福建省2015年各年龄层占比情况

再看福建老年人口变化情况1990年福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02%,而到了2010年上升到11.42%,至今2015年已经上升到13.41%,虽然未达到国家平均占比,但增速之快,可见福建省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

2.福建人口老龄化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速快

2015年,福建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3234.3955万人,老年人口系数为8.45%,虽未及国家平均水平,但由于低生育率的影响,福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90年为17.73‰,到了2000年降至5.75‰,虽然此后几年有回涨一些,但基本保持在7‰左右,可见,福建总人口数的增速远远不及老龄人口的增速,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福建人口年龄结构迅速地完成了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转变大约经历了八十年。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至2020年,福建省老年人口将达615万,占总人口的15.02%,预计到2050年,福建老年人口系数将突破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026万。

(2)老年人口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的是“未富先老”的状况,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恰好相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生育率的降低与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也是同步的,因此具有较强的老龄化承受力。而福建省的老龄化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同步的,在2000年左右步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为1412.5美元,与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GDP差距之大,而到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8016美元,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3.7万美元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与老龄化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许多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5]

(二)福建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1.老年人力资源的供给潜力较大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以外,还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即尊重的需求和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化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对老年人来说同样适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不断加强中,许多老年人因各种原因渴望也需要再就业的机会。据调查显示,在福建省未就业但能够再就业的老年人口中,有40%的选择考虑再就业,19%选择不考虑,剩下的4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无所谓,即处于观望的态度。但大部分的老年人还是倾向于再就业的,意愿较为强烈。

截至2014年末,福建省已办各级各类老年大学1.2万所。县市区已普及办学,93%的乡镇(街道)和67%的村(居)开办了老年学校。在校学员95万人,占福建省老年人口总数的20%,学校总数、在校学员均居全国前列,这也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劳动力来源。

2.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老年人作为公民的一部分,同样享有就业权,只是,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老年人再就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例如《劳动法》、《宪法》都没有配套的政策法规表明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的具体规定或者权益。老年人再就业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养老金压力,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因为固封的观念,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抢年轻人的饭碗”。虽然政府是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但迫于条件不成熟,许多再就业后的保障制度,例如权利保障、薪酬福利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这就为老年人步入社会,投入到社会经济生产中设立了一定程度上的准入障碍。

3.企业顾虑多,再就业面窄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看中的是人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用人的标准,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年龄的大小。因此,如果市场经济发达的情况下,按照“量才录用”的原则,老年人力资源的能力优势就可以弥补其在年龄上的弱势,这样就可以让那些身体状况良好而且又有能力的老年人施展抱负。但是,福建省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目前的企业所持的态度基本也是观望的态度,许多企业考虑到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他们更愿意选择年纪较轻的劳动力,这样可以省去许多用工风险。但是同时他们往往忽略了老年人积累的经验和人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用工损失。

而当前福建省老年人的再就业主要从事一些以智力为主的工作,例如专家咨询、服务业、教育事业、科研、自主创业、中介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再就业面较为狭窄。但其实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老年人都有着自身知识和经验,倘若充分发挥,将会对福建省的经济新常态发展增添一笔浓墨重彩。

4.老年人才市场平台匮乏

由于传统观念的主导,老年人一直被认为应该颐养天年,如果想要再次踏入劳动力市场往往门槛会很高。因此老年人再就业的渠道很少,途径单一,一般是经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而社会上的劳动力市场或者中介机构在老年人再就业方面几乎不扮演任何角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6]目前福建省虽然有各种老年协会,但是并没有建立老年人才市场,这就导致老年人再就业的信息不对称、再就业的范围缩小、就业途径有限,这种环境并不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适应新常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既能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弥补企业的人才缺口,还能满足老年人自身的自我实现,这种三赢的局面对于福建省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而言是极有意义的。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老人自身等多方的努力,才能使得老年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一)改变传统观念,发挥潜在能力

这里的传统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指老年人本身,还包括了政府和社会上所持有的观念改变。老年人自身想要“老有所为”,就需要秉持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社会,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同时也需要其参与到老年教育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挖掘自身的潜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驱动;而对于政府,就需要给老年人这份参与的热情提供一个鼓励的环境,可以在医疗、养老方面完善的同事为老年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场所,例如创办老年大学、网上教学、老年图书馆和远程教育等;社会对于老年人再就业也不应当持排斥态度,应该支持老年人投入到社会建设中。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保障机制

政府应该将人口老龄化作为新国情纳入到国家发展规划中去,在鼓励老年人投身到社会建设中时,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老年人再就业的权益。例如在《劳动法》中增加老年人再就业的权益范围和主要规定,也可出台一些类似老年人就业法、老年人薪酬和福利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等,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得老有所依。

同时,我国的退休制度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当前世界超过160个国家对员工的退休年龄做了具体规定,其中早在1983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就规定了从当年开始到2017年,美国将由65岁的退休年龄逐渐提高到67岁。[7]可以看出,退休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而且漫长的过程,我们在鼓励老年人参与到社会建设中的同时可以根据当前国情提出适合的改革措施,例如弹性工作时间,重点放在工作的绩效而不是通过时间来衡量。

(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适应新常态

目前老年人力资源在市场是不受重视的,企业往往希望雇用年轻人胜过雇用老年人,这也导致市场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不足。但老年人力资源无论是在智力、经验还是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具有年轻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市场首先应该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工作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带动优化就业结构,针对老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多开发一些诸如咨询、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其次应该重视老年人力资源,鼓励企业招聘老员工,不得歧视甚至排斥老年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和支持引导,鼓励老年人参与到新常态的建设中。

(四)构建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的劳动力资源库基本针对的是中青年劳动力,而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或者网络平台几乎没有,这就造成了企业选人和老年人应聘的双向障碍。[8]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管理部门或者外包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来捕罗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尽可能地搜集到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包括其身体状态、受教育水平、技能信息等。再将这些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构建一个电子化信息平台。还可在现有的例如58、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网站上增添一个针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子模块。如果政策支持或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相关人力资源部直接建立一个针对老年人力资源的网络平台,既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又增添了老年人的信任度。

四、结论

随着老年群体的日益壮大,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又一新思路,同时也能够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入有序的发展。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需要政府、社会和老年人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进行。

[1]林毅夫.什么是经济新常态[J].小康·财智,2015(4):32-34.

[2]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1-57.

[3]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J].人口研究,2015(1):3-7.

[4]王谈凌,郝福庆.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5(6):7-8.

[5]丁盼盼.福建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22-33.

[6]童琳琳.上海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1-2.

[7]黄 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4-12.

[8]熊小青.地方政府农村资源环境管控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0-116.

[责任编辑 范 藻]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under the New Normal Background:Take Fujian as an Example

JIANG Haiya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Fuzhou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202,China)

The economy of China isalready sputtering,at the same time,China hasentered an aging society.How to dealw ith the aging under the new econom y normal situation has become a focus problem for many scholars.To adjust the social policy and to optim 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dapt to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can often dealw ith the aging,but this is not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ging.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such measures as improv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playingmarketmechanism,building information sharing database and enlarging publicity can help transforme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to the elderly human resources,thus become the thrust force to the economy in the new normal situation.

econom ic new normal situation;aging;elderly human resources

C93

A

1674-5248(2017)01-0070-05

2016-11-4

江海燕(1988—),女,福建龙岩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福建省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