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2017-01-19陈刚王彩云

中国调味品 2017年3期
关键词:添加剂公众监管

陈刚,王彩云

(1.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2.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杭州 310018)

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陈刚1,2,王彩云1

(1.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2.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杭州 310018)

食品添加剂监管是一个关乎公众身体健康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问题。从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理论依据、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的行为失范、食品添加剂监管弊端,以及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四个方面,对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概括,指出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做出展望。

食品添加剂;行为失范;监管;弊端;风险感知

近年来,我国食品添加剂问题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和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严重打击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的信心。在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食品添加剂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从现有文献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理论依据及其作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的行为失范、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以及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四个领域。

1 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理论依据及作用

在这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分析了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理论依据和食品添加剂监管的主要作用。其中,理论依据部分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或借鉴国外主流的研究成果。

1.1 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理论依据

现有研究表明: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食品添加剂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二是食品添加剂领域存在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于理论依据一,现有文献认为:食品添加剂领域广泛存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地位、信息不对称是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必要性所在。例如,学者周学荣[1]指出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为了牟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政府介入监管能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因此构建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十分必要。对于理论依据二,现有文献认为:委托-代理理论是政府对食品添加剂实施监管的法理依据。例如,学者宋慧宇[2]认为,公众与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之间存在着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消费者作为委托人把食品添加剂安全的监管权利委托给政府,而政府的监管行为从本源上来看是委托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产品。

1.2 食品添加剂监管的作用

现有文献认为:食品添加剂监管最根本的作用是有效地解决食品添加剂市场的失灵问题[3]。除此之外,根据学者高源[4]、高原[5]、杨宜芳[6]、周学荣等的观点,可将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具体作用概括为“五大功能”,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功能、提高企业信誉及市场竞争力的功能、打击企业违法行为的功能、保障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功能,以及解决不同利益主体间冲突、实现均衡的功能。不过,总体而言,学者们认为,食品添加剂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殊商品属性,只有食品添加剂监管更加严格、规范并且高效,才能进一步保障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环节的安全性。

2 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的行为失范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失范行为的类型及动机,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行为失范的外在成因、内在成因以及矫正措施等几个方面。

2.1 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失范行为的类型及动机

现有研究认为: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最主要根源在于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的行为失范,而且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有着不同类型的失范行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失范行为主要有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未按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生产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物质以及有害物质以及标识不明四类[7]。而食品添加剂应用的企业失范行为则有超量、超范围应用食品添加剂、违规应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以及应用劣质的食品添加剂四类[8]。在上述八类失范行为中,李丹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问题尤为突出,造成的社会影响最为严重,是今后食品添加剂监管中需重点关注的领域[9]。

现有研究表明: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失范行为最根本的动机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10]。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掩盖工艺、原料的缺陷以及食品的劣变来降低生产成本[11];二是通过迎合市场需求、改善风味营养。延长保质期来增加销售额[12]。

2.2 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行为失范的外在成因

现有研究成果中,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不完善被认为是企业更注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其行为失范的外在原因[13]。从现有文献看,法规标准不完善可概括为法规标准内容不完善和添加剂标准量不完善两个方面。法规标准内容不完善主要有:法规惩罚力度小,导致企业产生侥幸心理[14];标准制定前,风险监测不到位以及风险评估数据缺失,留存潜在风险[15]。而添加剂标准量不完善主要体现为食品添加剂标准及检测方法缺失[16,17]、质量指标少、检测标准严重滞后[18]三个方面。法规标准内容和标准量不完善将会导致政府部门监管落实不到位或监管无评判依据,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及应用。

2.3 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行为失范的内在成因

现有研究一致认为,外在法规标准不完善只是导致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行为失范的部分原因,企业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理论层面,学者们从企业自身特征和内部风险管控方面对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行为失范内在因素进行了探究,认为企业行为失范的内在因素主要有:生产规模小、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及自检自控能力低[19];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风险监控不到位;产品标签标识不规范[20];从业人员食品添加剂认知程度低;道德及法律责任意识缺失。在实证层面,吴林海、张秋琴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预期经济收益、销售规模、供应链一体化水平是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行为失范最关键的内在影响因素[21]。

2.4 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失范行为的矫正措施

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企业失范行为的矫正措施。首先,应当完善法规标准,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的首要任务,其主要措施是:第一,科学立法,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为此,制定标准之前,需要对食品添加剂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为保障法规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需由原来的立法部门制定转为学者、专家共同参与[22];第二,加强食品添加剂法规与标准信息交流。针对食品添加剂种类多、相关法规标准信息量大且交流不便的问题,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便于需要者及时、有效查阅与交流;第三,解决食品添加剂标准检验方法缺失滞后问题。为此,检验机构应加强食品添加剂检验方法研究,完善食品添加剂检验方法标准,进一步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完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23],同时也应加强食品添加剂定性、定量控制方法研究;其次,应当规范食品添加剂企业的生产及应用,推进产品质量控制、内部自律、企业日常监督。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应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称量和添加剂环节的风险控制[24];在自律方面,应树立食品添加剂安全意识,开展企业内部道德宣传和诚信教育,提高企业社会和法律责任意识,加快企业的信用体系网络化建设,提升企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25];在企业日常监督方面,需强制企业建立备案制度,做好产品流向、数量台账等。

3 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

在这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存在的模式、规则及程序等弊端及其相应的应对措施。

3.1 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弊端

现有研究认为: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突出的问题暴露出了当前监管存在的弊端。主要弊端是:一、分段监管模式弊端,即我国食品添加剂采取的分段监管模式存在明显弊端,表现为监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越位、空位、相互推诿责任等[26],以及各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或信息资源高度分散,部门之间协调困难[27];二、监管规则及程序弊端,表现为食品添加剂相关监管配套的规则还不健全[28],监管机构监管水平滞后及检测方法研究动力不足,监管人员存在执法不严以及执法程序缺失、过度依赖事后监管等问题。

3.2 食品添加剂监管弊端的应对措施

现有文献认为: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弊端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极为不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优化食品添加剂监管,监管部门职责优化,可借鉴美国监管模式,依据食品类别划分部门职责范围,并立法规范,同时加快建立监管问责机制;监管能力提升,加强质检技术机构建设,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监管供给优化,推动食品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并提高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准入门槛;监管模式转变,将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控制或事中监督,并做好前期的风险控制[29]。

4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水平的提升措施两个方面。

4.1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食品添加剂的风险交流是解除公众误解的最有效方式,是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大多以Icek Ajzen[30]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假说,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其中吴林海[31]、山丽杰[32]、陈思等[33]学者的研究较有代表性,其主要的研究发现:公众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行为和自身特征是影响公众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感知以及恐慌行为的五个主要因素;上述五个因素不仅单独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两两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感知;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均对风险感知存在影响,而且主观知识的影响更大。

4.2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水平的提升措施

忧虑度在公众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发生容易导致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失去信心[34]。故亟需利用新闻媒体、协会及民间组织开展食品添加剂风险交流活动,正确引导公众风险感知,提高公众科学认知,降低担忧度,提升公众风险感知水平。现有文献认为:实施风险交流需要注意的方面:风险交流应重视交流前的安抚工作,由于公众负性情绪为风险交流的重要障碍,故在风险交流前应先安抚公众的情绪[35];风险交流应集中力量影响关键性的人群,例如:非食品行业、低教育程度、低家庭年人均收入的人群被认为是亟需提升风险感知的关键性群体[36];风险交流应着重恢复公众对政府信任及食品添加剂安全的信心,为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确保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具有积极态度;风险交流应侧重于对食品添加剂监管、法规、标准、评估等方面的主观核心知识进行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风险感知,因为研究发现主观知识对风险感知影响比客观知识更大。

5 评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现有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近年的研究重点也从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根源探究到风险防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断强调事前监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有力推动了食品添加剂监管理论的发展。然而,现有研究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或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中应予重点加强与突破。

第一,现有研究的视阈过于狭窄,需要进一步拓展。现有文献普遍侧重于从企业或政府的微视角进行研究,产业中观视角的研究成果较为鲜见。考虑到我国食品行业生产加工链条(产业链)长、企业数目众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激烈的产业组织形态特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以产业组织形态为视角,纳入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竞合因素,充分考虑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关系,对食品添加剂监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现有食品添加剂监管弊端的研究内容尚显单薄,有待进一步深化。考虑到我国实施食品添加剂分级监管模式的现实国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深化研究:现行食品添加剂省、市分级监管模式弊端、成因及其优化措施;食品添加剂分级监管模式下的监管责任追究机制及相关制度优化设计。

第三,现有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和交流的实证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强化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尝试采用实验经济学的设计实验法、计算机仿真模拟等定量分析方法,就国内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区域差异、国内公众对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信息传播规律,以及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交流的个体行为特征及其干预等前沿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

[1]周学荣,杨宜芳.政府管制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4(4):23-27.

[2]宋慧宇.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为视角[J].行政论坛,2013(4):83-88.

[3]Antle J M.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AEI studies in agricultural policy)[M].Washington,D.C.,AEI Press,1995:109.

[4]高源.我国食品添加剂滥用法律规制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

[5]高原,王怀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107-113.

[6]杨宜芳.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政府管制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7]冉翚.食品添加剂领域失范行为的刑事限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2(2):75-80.

[8]饶朝龙,刘书文.论新形势下的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70-71.

[9]李丹,王守伟,臧明武,等.中国加工食品安全现状研究——基于国家质检总局2009~2012年抽查数据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5(13):275-281.

[10]徐春婷,范栋.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23):137-139.

[11]张守文.全社会应科学理性地对待食品添加剂[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4):57-61.

[12]张秋琴,陈正行,吴林海.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的调查分析[J].食品与机械,2012(2):229-232.

[13]Julie H,John C,Paul W.Who regulates food?Australians'perceptio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food safety[J].Austral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2010,16(4):344-351.

[14]张宇.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问题研究[J].农家科技,2016(1):290.

[15]张守文.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基础和典型案例剖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3,13(2):1-5.

[16]刘旭.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调味品,2015,40(4):125-128.

[17]苏志.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4):53-57.

[18]卢斌斌,姚玮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J].中国调味品,2011,36(11):4-8.

[19]李雷,窦维伟,魏志勇,等.中国食品添加剂出口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4(6):136-141.

[20]赵同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控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45-50.

[21]吴林海,张秋琴,山丽杰,等.影响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关键因素的识别研究:基于模糊集理论的Dematel[J].系统工程,2012(7):48-54.

[22]刘筠筠,杨嘉玮.美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监管及其启示[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154-159.

[23]王明强,陈顺浩,浦绍飞.预防和控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止对策[J].中国调味品,2012,37(4):14-19,23.

[24]张守文.食品行业要科学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4):65-70.

[25]冯丽莎.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探讨[J].化工管理,2014(2):29-31.

[26]谭智心.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J].世界农业,2013(11):61-65.

[27]汪普庆,周德翼.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一种产权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8(4):98-102.

[28]郭莹.食品添加剂法律规制的中美比较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12):4195-4202.

[29]明双喜.浅析谈“添”色变的缘由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13(9):45-48.

[30]Icek Ajzen.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2):179-211.

[31]吴林海,钟颖琦,山丽杰.公众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5):45-57.

[32]山丽杰,吴林海,钟颖琦,等.添加剂滥用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与公众恐慌行为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97-105.

[33]陈思,白瑶,王华丽,等.公众食品添加剂知识水平及对风险感知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6(9):287-290.

[34]王静,孙宝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科学通报,2013,58(26):2619-2625.

[35]陈思,路西,吴昊,等.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风险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J].食品科学,2014,35(13):245-249.

[36]徐玲玲,山丽杰,钟颖琦,等.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公众感知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的实证调查[J].自然辨证法通讯,2013(2):78-85.

Review of Regulation on Food Additives in China

CHEN Gang1,2,WANG Cai-yun1
(1.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2.China Institute of Regulation Research,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The regulation of food additives is an important public policy,which affects the public health and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Summarize the four research areas of present literatures about the regulation of food additives in China:the food additive regulation related theory,the misconduct of firms who produce or apply food additives,the current regulatory malpractices of food additives,and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risk factors on food additives.And then point out the weaknesses of existing research,and also make some appropriate prospect for future research.

food additive;misconduct;regulation;malpractice;risk perception

TS202.3

A

10.3969/j.issn.1000-9973.2017.03.038

1000-9973(2017)03-0161-05

2016-09-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5732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4YJA79000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6G030013)

陈刚(1973-),男,浙江金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政府管制;王彩云(1991-),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方向:政府管制。

猜你喜欢

添加剂公众监管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Seeking UNESCO's recognition for the baguette
预防和控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会变魔术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