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慈欣《三体》的空间叙事

2017-01-19葛瑞应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口570228

名作欣赏 2017年3期
关键词:罗辑刘慈欣三体

⊙葛瑞应[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口 570228]

论刘慈欣《三体》的空间叙事

⊙葛瑞应[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口 570228]

空间叙事学致力于探究叙事中与时间维度同等重要的空间维度。科幻小说因不同程度地突破线性时间叙事的束缚,通过压缩、延长时间等手法有意无意地将空间凸显出来,《三体》于此有显在表现:或通过以科幻为载体的时间跳跃径直在空间中展开叙事,或通过现实空间与科幻空间的巨大落差来形塑人物。与此同时,空间叙事为探讨诸多“元问题”提供了契机。

《三体》 空间叙事 时间

中国科幻除了文类本身的先天弱势之外,也一直存在长期不能在国际科幻文坛上发声的状况。历史的双重失语造就了如今科幻小说这个“新宠”在中国的尴尬境遇——读者群激增但“创作人数却非常少”,“优质作品还是奇缺”。科幻小说的固有特质以及不成规模的创作使得批评领域没有生发出特别丰富的贴合其文类特点的理论范畴。而从空间叙事学出发,可以发现传统科幻小说或刘慈欣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吴岩语)呈现出了许多经典叙事学理论不能恰切解释的叙事特征。

文学作品的载体——语言,决定了它只能存在于线性的时间中。无论作家如何对故事进行技术层面的处理,如果刻意地在作品中规避了线性时间(背后是与之紧密联系着的事件的因果联系),就会极大挑战读者传统的阅读经验,文学作品的价值随之就被怀疑。所以“原生事件”经过两次加工,其间但凡有表述需求就会受制于文字线性书写的特性,也就只能以时间顺序的面貌呈现。正如我们不可能在小说中看到只有影视媒体才能达到的几个角色同一时间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效果。正因为天然的合法性,时间维度在经典叙事学中受到重视由来已久,国内外叙事学专著大多专辟章节探究叙事时间问题。时空本为一体,时间不可能独立于空间存在于叙事作品中,但叙事作品空间维度的研究却远不及时间的研究深入。2014年出版的《空间叙事研究》是我国学者针对叙事作品中空间维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新构架的理论阐释的对象主要是经典文学文本,此外还有历史叙事、图像叙事等。“当今社会网络空间已成为重要的空间形式,人们的空间想象也有了极大的拓展。对于包含了赛博空间、多维宇宙空间、异托邦等丰富想象的科幻小说,空间叙事研究当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虽未涉及科幻文学,但《空间叙事研究》相关理论对其极具阐释力。科幻文类和空间叙事理论由于与空间的亲缘性而自然地相遇,互相阐发可以进一步探讨叙事中的空间意蕴。

一、非典型空间下的角色塑造

传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大致等同于空间描写,我国的文艺美学受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观的影响,对“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重视有加,恩格斯没有对“典型环境”做出直接解释,有人认为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环境,有人认为是具体环境和时代环境的统一体。总之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相关解释都是以现实主义文学为基础。这就和依凭想象生存的科幻文学形成对照:“典型环境”源自现实且极具真实性,从此范畴来看,幻想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空间虽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存在,但对读者来说,体验一个无法预知的空间大多与典型无涉。刘慈欣塑造了和非典型空间紧密粘连的人物群像。

置文革背景于《三体》之中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古典科幻主义的历史感——先入的伤痕故事与使命感自足的人物。所以从科幻成分多寡来看,第一部迥异于后两部。作为第一部的核心人物,叶文洁开启了人类探索未知文明的序幕,她的形象经历了从初始的时代受害者到三体组织领袖最后到终极宇宙规律提出者的变化。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也可以说是固化了的空间形象跟随主角。里蒙·凯南认为小说人物通常有两种描写方式: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法中对人物所处环境的描写就是一种空间叙事。比如第二阶段是在一个废弃化工厂的职工食堂里,叶文洁在这里整肃组织、回忆过往。第三阶段,在女儿的墓地,她褪去锐气,以一个长者和忏悔者的身份把宇宙社会学公理透露给了罗辑。占据叶文洁最宝贵岁月的第一阶段是在雷达峰上,这是刘慈欣浓墨重彩描绘的地方。

雷达峰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座陡峭的奇峰本没有名字,只是因为它的峰顶有一面巨大的抛物面天线才得此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那不是雷达天线,虽然它的方向每天都会变化,但从未连续转动过。那天线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很远都能听到。连队的人只知道那是一个军事基地,听当地人说,三年前建设那个基地时,曾动用巨大的人力,向峰顶架设了一条高压线,开辟了一条通向峰顶的公路,有大量的物资沿公路运上去。但基地建成后,竟把这条公路拆毁了,只留下一条勉强能通行的林间小路,常有直升机在峰顶起降。

线性阅读或多或少会受到记忆易逝性的影响,作品中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点是与角色相关的具体的空间。人物和空间具有互相塑形的作用,“空间或者地方,也确实与人之所以成为‘某人’的‘自我’或者‘主体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雷达峰之于叶文洁,正是这样的关系。雷达峰的核心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作者对其的初始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对附近村民来说,因为不可靠近的禁令,经年累月之后它等同于一个不存在的空间。叶文洁一开始也如此,只不过出于专业的敏感稍有留心。进入核心的红岸基地之后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如果说经过长久沉默的岁月,叶文洁在密闭基地里愈合了时代大潮给自己的伤口,那是因为这个别人看来禁锢人性的基地屏蔽了人群——一种由文革造成的恐惧感的来源。不是温室,而是一间安全、安宁的房间就可以让这个知识分子慢慢自愈。尽管这样的自愈如果以全人类为考量范围的道德高标来看微不足道。但它对个体而言具有十足的重量。雷达峰同时是叶文洁隐蔽地观察人类的视窗,大地上人类的疯狂被这个视窗成倍放大,这直接引领她把对未来的希望指向了无垠的宇宙。不难理解后来的叶文洁表现出对红岸基地的深深怀恋——得知三体文明的真相后,她沉默了,只提了一个要求:回红岸基地遗址看看。这个被遗弃的基地仿佛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在文本中,它和叶文洁具有相似的属性:封闭、静默、忠诚于某种认定的真理、不涉及道德判断。国家的需要与拯救同类的信念混杂地体现在二者的生存中。可以说,“空间确实是人物性格生成的具体场所及其人物形象的最佳表征”。

这一点还明显地体现在杨冬和贯穿第二三部的主角——罗辑身上,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诗学》中认为,家宅中的房间通常可以成为构成人物性格最基本的空间元素。照理说,科幻的宏大叙事对诸如房间之类的细节描写是要节约笔墨的,但从不多的几处可以看出来刘慈欣对此的机巧把握:

汪淼轻轻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淡淡的气息是他没有想到的,那是森林的气息,他仿佛进入了一间护林人的林间小屋……汪淼走到树桩写字台前,上面的陈设很简单,没有与学术有关的东西,也没有与女性有关的东西;也许都已经拿走了,也许从来就没在这里存在过,他首先注意到一张镶在木镜框中的黑白照片,是杨冬母女的合影,照片中的杨冬正值幼年,母亲蹲下正好同她一样高。风很大,将两人的头发吹到一起。照片的背景很奇怪,天空呈网格状,汪淼仔细察看支撑那网络的粗大的钢铁结构,推想那是一个抛物面天线或类似的东西,因为巨大,它的边缘超出了镜头。

杨冬的外在活动空间描写很有限,不足以表现人物性格,通过汪淼的侧面体会我们进入到杨冬生活的内在空间。如果说通过她以及家人所处的外在空间能够表现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群像为真理着迷的特征的话,那么通过内在空间的装饰、布局和风格可以表现出个体的个性。例如以上描写不仅体现出杨冬喜好简约中点缀以理想般的梦幻色彩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体现母女之情在其心中的分量,这种母女之情同时反射到叶文洁身上:继叶文洁谋杀了自己丈夫后这温情满满的合影一直拷问着她的余生。照片背景的描写极易和雷达峰突兀的天线联系到一起,这是和另一个空间的巧妙勾连,不无亲情始终与浩渺未知世界相随的诡谲、悲情色彩。

线索式人物罗辑从杨冬的墓地出场,历经了地球文明从得知外来文明威胁到最后被降维的整个过程。和他相伴的空间,除了极具个性化的私人空间之外,作者用他的眼光描绘了各个时代最典型的空间景象。四个面壁人中最另类的罗辑在人性式地、诗意地完成面壁使命过程中,空间的使用充当了重要角色,相较于其他三位面壁者动辄启用大型的、武器完备的、面向太空的空间,罗辑栖身的空间是小巧的、诗意的、古典的。

可是当他(罗辑)走下直升机时,感觉就是走进了自己的梦想:远方的雪山、面前的湖泊、湖边的草原和森林,连位置都和他给伽尔宁画出来的一样。特别是这里的纯净,是他以前不敢想象的,一切像是刚从童话中搬出来一样,清新的空气有淡淡的甜味,连太阳都似乎小心翼翼,把它光芒中最柔和最美丽的一部分撒向这里。

如梦似幻的空间不仅和周遭处于生存危机之下紧张、压迫的氛围形成对照,即便将其置于危机前的地球文明,这样的空间也显得不那么真实。作者先期对罗辑性格的铺垫——一个天文学教授却拥有文学创作的天赋,拥有想象作品角色并与之交流的能力——使得他出现在这样的空间中顺理成章。在如此极端的恶劣环境中,只有在这样充满乌托邦色彩的半私人空间中,罗辑才有可能获得和庄颜经历的虽不永恒但完美的感情慰藉,从而无意识地保护自己敏感的知觉,在紧要关头迸发出拯救的力量。从作者设计的角色的名字上亦可以看出深意:所谓罗辑(logic),并不和敏感、知性相悖,而指的是在需要从理智和情感中做出选择的时刻,能做好权衡并产生力量。龙迪勇指出,专名具有的暗示与黏结的作用,“专名在人物生成中所起的作用不只是暗示,它的更重要的作用是黏结各人格特征,把他们统一为一个有机体”。我们看到罗辑无心的、自然流露出的言谈举止是面壁者素质最好的体现,这暗合了“罗辑”这个名字的真正所指。

二、时空关系的重整

刘慈欣认为科幻写作的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或突变思维。其作品就是要表现有别于线性发展的极端非线性变化——奇点。传统科幻写作的一个重要旨归是预测科学的发展。而当下的科幻写作因科学的爆炸式发展而从这一维度部分抽身,这一方面给予了科幻写作更多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却有可能无意识地产生对传统叙事的挑衅而失去读者群。《三体》在如何恰当处理科幻中的时空关系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传统叙事严重依赖时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题、人物赖以存在的故事是原生事件经以时间为计量手段的转述而表现的。而在科幻小说中,核心的叙事因素——时间已不再是现实中的时间。它可以是跳跃、时隐时现,甚至是不存在的。吴岩将“时间跳跃”归纳为刘慈欣叙事的一个特点:“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故事直接进入遥远的未来。这种‘跳跃’少则几十年,多则千万载!”叙事依靠的思维活动主要是记忆和想象,这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空间叙事研究》重点探讨了记忆的空间性对叙事的影响,对想象的空间性及影响有所提及,科幻独特的素材来源为这个理论探讨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事实上,一旦摆脱时间的束缚,叙事就只能更多的依赖空间。《三体》整体呈现出依赖空间的叙事特征。

首先是作为前提的新空间的拓荒。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描写一定涉及或宏观或微观的空间,比如第一部中作为游戏的《三体》本质上就是一个新空间的营造,乱、恒纪元的交替、朝歌的存在、纣王的宫殿等都需要空间细致的描绘,描绘越细致,越能让游戏者体会三体世界背后的运行法则。读者似乎可以把它和游戏者汪淼等人生活的现实空间区分开来,但本质上,它们都是靠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来增加真实性的。再如对智子屏蔽室的描写:

据说第一批进入屏蔽室的人都患上了一种“屏蔽综合征”,他们像喝醉酒一样特别多话,无所顾忌地向身边的人倾诉自己的隐私。有一名记者用诗意的语言形容道:“在这个狭窄的天堂,人们敞开了心扉,我们对视的目光不再含蓄。”

《三体》提供了多种可能存在的空间,如这个简陋和拥挤的密闭空间在毫无隐私可言的时代变得弥足珍贵,人们可以忽略空气中的静电带来的刺鼻味道和皮肤的不适,而只为享受脱离三个世纪以来受智子监视的片刻,这种空间不单是叙事的必要,其本身也提供了研究现实问题的可能。对真实空间的探讨可以经由科幻小说提供的生动图景向外漫溢,从福柯对边沁的研究到棱镜计划的曝光无一不可在《三体》中找到其加强版,科幻文类的一个优势可见一斑。

其次是时空的相互借力。不同于传统叙事悬殊的时空呈现比例,科幻小说虽摆脱了时间的缰绳驰骋在未来的空间维度中,但对空间的把握仍部分借力于角色的时间感。小说中的大史——一个和科学家的性格相互补充,犹如理性、世俗的桑丘·潘沙式人物——得了白血病后也决定冬眠,到未来去治疗。冬眠技术的成熟意味着时间压缩技术的成熟,消隐了时间,需要更多空间来填补。这种跳跃式的空间不同于传统叙事中不变或缓慢变化的空间,对其描绘离不开人物时间感的填充,毕竟感知和阅读的主体都是具有主观经验的人。所以作者对大史醒来后在陌生空间中的怅惘、不适进行了细致描写。对冬眠具有同样体验的还有主人公罗辑,他通过该技术跨越了几个世纪,试看他从一次冬眠中醒来的表现:

现在是危机纪年205年,自己(罗辑)已经冬眠了一百八十五年……同苏醒室中一样,走廊中没有灯,亮光也是直接从墙壁发出的,虽然很柔和,还是让罗辑眯起了双眼。就在他眯眼的同时,这一段走廊的墙壁暗了下来,这黯淡的一段一直跟随着他的床移动。当他的眼睛适应光亮又睁大时,这移动的一段也随之亮了起来,但亮度一直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看来,走廊的光度调节系统能够监测他的瞳孔变化。

“时代”一词是时间跳跃描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宏大叙事的一个表现是将所有人类将要历经的岁月悉数展现。对永恒的渴求就凸显出来。晚年的罗辑被任命为在冥王星的人类文明遗产守护者,这个工作首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介质保存文明果实最为长久,探讨后得出以下结论:量子存储器

此外,刘慈欣通过压缩时间、重构空间为许多传统叙事不能涉及的“元话题”提供了探讨的契机。例如,假设在两千年前或更早的时间,人们知道有一支外星入侵舰队将在几千年后到达,那现在的人类文明将是什么样子,换言之,危机下的人类发展潜力有多大。再如,一个思想全透明(个体的思维对外界是完全暴露的)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取舍;技术和理论孰重;信念的巨大力量(信念救济中心)与现实的不可能如何中和;时间和文明的共生;社会伦理会对冬眠技术做出何种反应;人文原则和文明延续孰重等等。唯有科幻小说可以为这些超越时间的元问题提供讨论场域,这是其存在价值之一。

三、空间对比与现实关怀

刘慈欣在回顾自己十年科幻创作时说:“我看到了科幻文学的一个奇特的功能:现实世界中任何一种邪恶,都能在科幻中找到相应的世界设定,使其变成正当甚至正义的,反之亦然,科幻中的正与邪、善与恶,只有在相应的世界形象中才有意义。”不只是《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有明显的映射,在他其他一些中短篇也有或从现实写起开拓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或从梦幻写起,最后降落到现实的大地上的例子。如《乡村教师》中东部城市、西部乡村两个空间的巨大差异不小于地球和外来文明的差异;《光荣与梦想》中极端贫穷落后的西亚共和国和美国的对比等等。刘慈欣说自己并不想把科幻作为批判现实的工具,加之和主流文学相比,科幻没有被赋予如此沉重的使命,但这些并不代表刘慈欣的探索少了现实的关怀,相反,他常常采用置现实与科幻的双重空间于一体的策略来让读者自行判断其间的隐喻。

带给叶文洁落差的空间对比,首先是雷达峰内外环境的横向差异,雷政委和杨卫宁给予她的关怀和雷达峰的封闭空间无疑是一层厚实的保护层。而外面大兴安岭的皮肤已被剥去,烧荒的大火让雷达峰成了鸟儿的避难所;在更远的外部世界,人类的疯狂已达到了文明史上的顶峰。分布在美苏两个大陆上的数不清的发射井中,能将地球毁灭几十次的核武器一触即发。面对更可怕的力量,如果人类没有足够强大的理性,毁灭是瞬间的事情;其次是纵向的现实对比,“文革”的生命体验使叶文洁表现出对时代更敏锐的触觉,拨乱反正后,叶文洁回到高校任教,清明、回暖的空间中没有出现她期待的忏悔者,深刻的绝望使她将希望导向未知的星空。

贫瘠的现实中不乏理想主义者,伊文斯就是一个,他在中国西北的偏僻山村开辟出一片乐园,仅仅是为了保护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类,他生存的环境既需要财富的拯救,又需要文明的开化。这种需要和缓慢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冲突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着力表现的。这种叙事即使被单独剥离出来也极具真实感。

这里的黄土山上几乎没什么植被,水土流失产生的裂谷使山地远远看去像老人布满皱纹的面孔……他住在林边两间简陋的土坯房中,房里堆满了植树工具:锄头、铁锨和修剪树枝用的条锯等,都是当地很粗笨的那种。西北的沙尘在那张简陋的床和几件简单的炊具上落了一层,床上堆了许多书籍,大都是生物学方面的,叶文洁注意到有一本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能看到的现代化的玩意儿就是一台小收音机,里面的五号电池用完了,在外面接了一节一号电池,还有一架旧望远镜。伊文斯说,很抱歉不能请他们喝什么,咖啡早就没有了,水倒是有,可他只有一个杯子。

对于人类来说,天空还要在漫长的未来保持它神秘的一面,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科幻小说中人类仰望天空的描写,而低头面向的赤贫的大地便与之形成对照。星空作为一种“空间意象”已不仅仅是孤立、静止的符号性存在,而是潜藏着一个“过程”、一种对立,或者说蕴含着对人类既有空间的挑衅,“空间冲突”呼之欲出,这种冲突,除了地理空间的所有权冲突之外,还潜藏着价值的、制度的甚至文化的冲突。冲突的结果,除了一方遭到毁灭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三体》探讨了这种可能,尽管最后以最残酷的地球空间的降维结尾,但是也同时开启了向往更高维度的可以共存的田园时代的序幕。

综上所述,《三体》为空间叙事的探究提供了多角度解读的一个文本。因为科技和未来与我们当下的密切关系,对科幻叙事的研究早已溢出了一个文类特定的理论空间,产生了更多的触角。这些也都呼唤着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诞生。

注释

①林品等:《中国科幻文艺的现状和前景》,《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2期。

②概念来自于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指事实上不存在的不被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事件。我们初始接触到的事件是已经经过意识处理的非原生事件了,而到作者笔端的故事则又经过了一次处理。

③路程:《文字与图像叙事的双重探索——评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版,第198-203页。

④张建林、王立柱编著:《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英汉对照选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⑤⑨刘慈欣:《三体1》,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第51页。

⑥⑦⑧⑪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60页,第264页,第267页,第258页。

⑩⑭⑮⑰刘慈欣:《三体2:黑暗森林》,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第253页,第278页,第230页。

⑫科幻认为世界的改变不是一种平滑的改变,而是一种很陡峭的曲线。线性就是直线外推,而非线性开始看挺平滑,突然就陡上去,甚至到最后变得接近于垂直。垂直是指在很小的单位时间里变化是无限的。这就是所谓的“奇点”,它是非线性迅速陡峭的过程。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还只是非线性的前面这一段,所谓的“拐角”“奇点”还没出现。《时间回旋》所表现的那种变化就是极端非线性变化:地球突然被一个时间膜包起来了,地球内部时间的流失速度比外界要慢上百万倍,这样的变化用线性思维显然是预测不到的。刘慈欣、吴岩:《三体》与中国科幻的世界旅程,《文艺报》2015年9月25日,第003版,文学评论。

⑬吴岩、方晓庆:《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2期,第36-39页。

⑯刘慈欣:《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南方文坛》2010年第6期,第31-33页。

作 者:

葛瑞应,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罗辑刘慈欣三体
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中国现象级科幻巨著《三体》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哲学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三体》中的物理学
刘慈欣:《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停播转战日播音频
“papi酱”:获1200万元投资
《三体》获雨果奖
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