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化分析视角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研究

2017-01-17杨依含

商情 2016年45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机制企业

杨依含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与其文化制度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其进入模式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动态视角,结合演化分析理论和国内大环境,分析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模式由合资逐渐变为独资的过程中的深层次动因,以此构建了基于演化分析范式的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演变模型。对本国企业提出了建议,也为中国企业应对国内竞争,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演化分析跨国公司进入模式

1引言

跨国公司呈现出的迅猛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极大的促进了国际商务研究的开展。在国际商务研究领域,关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探讨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不断提高的市场自有化程度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华活动明显增多,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也悄然发生着转变。

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它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将产品、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和其他资源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方式。改革开放之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就一直在变化,由出口进入到合同进入再到投资进入,尤其是近年来,很多研究都证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已经逐渐由合资增资变为独资。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深层次动因促使跨国公司是做出这种决策;他们对我国企业又生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我国企业能够从中总结出何种经验来应对竞争并且运用到自己的跨境投资当中去即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类型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出口进入、合同进入和投资进入。出口进入模式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是公司将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在目标国境外生产,然后再运输到销售地进行销售。合同进入模式包括许可经营技术协议,合同生产等形式,是公司通过与目标国的法人实体签订长期的非权益性合同,使公司的技术或人力从本国转移到外国。而投资进入模式则包括合资企业和全资子公司,它是一种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模式,公司通过在目标国家占有部分或者全部所有权,将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及其他产权转移到目标国家。不同的进入模式能够影响投资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市场结构和当地竞争。

有关跨国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始于国际投资理论,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不论是外资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时,还是本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时,都必须进行的核心决策,是国际投资研究的前沿问题。

从21世纪开始,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进入模式选择就变得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单一,很多国内学者的研究证明了跨国公司从合资转向独资是必然趋势。邱立成等(2003)提出,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变化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外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要进入模式。时秀梅等(2010)在针对宝洁的案例分析中提出,跨国公司独资化是其自身针对全球环境和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是不可逆的。他们指出了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演化的推动因素和未来可能的发展,却忽略了跨国公司进入模式不断演化,逐渐趋向独资的深层次动因,而这个部分恰恰可以运用演化分析范式来进行解释。

2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理论模型——演化分析范式

演化分析方法最早来源于生物学,最早以达尔文(1859)为代表的生物学家提出“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等观点,后来以贝奇霍(Bagehot,1872)为代表的科学家开始将进化论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

演化分析方法的基本假设和具体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我们要运用这个分析范式进行研究,要建立一个演化模型,就是要找出管理模式形成与变化过程中的遗传传递机制、选择机制和变异机制,正确识别研究对象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在演化理论当中,这两个范畴同样存在。它们或者直接采用生物学名词,或者被称为复制者(基因型)和互动者(表现型)。

2.2论文基本分析框架

3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演变的动因分析

3.1动态环境

从历史动态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经历了快速且稳定的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消费者市场,它在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中国市场所体现出来的快速而稳定的扩大趋势以及其中蕴涵着的巨大的增长潜力才使得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上越来越追求于高度控制的独资企业形态。吴研(2008)也指出,特别是在2000年后,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既规定了外商投资者的行为,也保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市场和制度的因素给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模式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大环境,这个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左右着跨国公司在中国进入模式和经营路径的演变方向,就像大自然的每个时代也左右着生物的进化。

3.2遗传传递机制

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初期,抱着一种试水心态的外资们并没有经验,当然也不会有坚定的信心独资面对中国市场。缺乏经营经验和对特定国家环境的了解往往是制约跨国公司进入该国市场的因素之一:缺乏经验的公司往往会高估风险而低估收益,这必然会促使外国投资者选择资源投入较少,风险相对较低的进入方式——如非股权进入方式或合资企业方式等。

这种情况下,一旦公司获取或者积累了认知和经验,就会转化为该公司特有的优势。积累了这些知识与经验的公司能够更准确的估价经营风险与收益,更有效地控制海外经营,相对也就更愿意采取资源投入量大,控制程度更高的独资方式。这就是因为这种文化,技术经验的积累就可以作为一种复制者,在企业的内部遗传下来,形成一种遗传的传递机制。这种经验的复制会转变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和对收益预测的信心,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模式选择。

3.3选择机制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物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物竞天择的现象,这种适应性的改变就是选择机制的作用原理。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变化,外商投资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从以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规模较小的公司为主变为以主要来自欧美的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为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早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电子产品、玩具等轻工业;而目前,外国公司的投资与经营领域夸扩展到了包括基础设施,电讯,汽车乃至能源行业在内的中国支柱性行业。这些行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还会引入知识产权,技术等问题,这时候跨国公司更愿意采用控制程度较高的进入模式。也就是说,中国市场的投资来源和投资结构的全面升级使想要进入中国的外商经历了一次变革,在选择机制的作用下,独资企业数量增长也使跨国公司在华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3.4变异机制

合资企业曾经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模式,近10多年来合资企业所占比例的下降以及其绝对数量的减少,内部原因就在于合资企业自身所体现出的不足,让跨国公司自己本身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变异。

首先,合资企业存在不稳定性。中外合资企业通常都是来自中国和外国的至少两个母公司共同享有产权,共同进行管理。由于合作双方在经营目标,商业实践经验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方面上存在差异,产生“水土不服”等难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努力维系健康双赢的合作关系会耗费企业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其次,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的技术产权需要受到保护。跨国公司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和保持长期又是的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专利产权和专有技术的保密性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够借鉴甚至学会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这样在跨国公司的内部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再加上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这将无疑导致中外合资企业的低效运行,两者的合作关系难以维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也在其内部的变异机制的作用下由合资逐渐转向独资。

4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演化模型

结合演化分析的理论和上一部分的演化动因分析,建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模式的动态演化模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断促使跨国公司演变的深层次动因,总结出其演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图2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模式的演变模型

正如以上模型所示,在演化分析的视角下,在中国经济风云变化的过程中,市场和制度因素只是作为大环境的铺垫,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变化的真正原因是其在演化过程中这三种机制互相作用的结果,整个过程是具有时序性和积累因果关系的。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知识、技术等经验的不断积累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成为一种基因,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复制者,成为企业的一种潜在资本,提高了企业独立的意愿。接着,国内投资来源转型(由较小型公司的投资向国际知名品牌的进驻转型)与投资结构的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型)使选择机制作用于企业决策。最后,在由遗传机制和选择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合资企业自身所存在的企业内部矛盾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生变异,由合资逐渐增资直到变成独资。

5基于演化模型针对我国企业的经验总结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国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独资企业模式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模式,这一趋势将会降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溢出效应。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组建的合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产生的溢出效应大于外商独资企业。

针对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模式独资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我国的当地企业需要做出自己的调整来应对,同时吸取在华跨国公司的经验,谨慎选择经营战略,落实“走出去”战略。基于以上演化模型,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积累自己的遗传传递基因,使企业获得的知识和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转化为企业的潜在资本。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对外资企业的过分依赖,使得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的掌握有所欠缺。中国企业应该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育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进入其他国家投资时,要根据东道国当前的经济状态,谨慎分析其产业结构和投资形式,不要盲目跟风或者直接将国内的经营方式移植过去,以动态的视角去决策。应该将对东道国的投资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作为“走出去”的第一步,防止出现因选择机制作用,东道国市场动荡、产业结构或者产业布局调整导致企业出现措手不及的状况。相反地,要利用选择机制,将自身没有效率或者不符合发展需求的部门或者业务甩掉,使企业变成高效率的精简的组织,进行本企业内部的优胜劣汰。

第三,要及时观测企业整体状况,调整经营战略来解决应对企业内部的矛盾,尤其是由于投资方式所导致的根本性的矛盾。本国企业可以通过变异机制的运作原理提前预知企业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时做出反应。获取必要的组织合法性资源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功进入与其文化制度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具备组织合法性能够使跨国公司获得东道国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利于其进入和发展。参考文献:

[1] Root.F. .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M]. Lexington books,1994.

[2] Tirole.J..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3]李湛.金融契约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11).

[4] Keith D. Brouthers. Institutional,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ummer 2002, 33(2): 203(19).

[5][日]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论[M].日本钻石出版社,1977.

[6]邱立成,于李娜.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3)24-25.

[7]时秀梅.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进程研究——以宝洁(中国)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0(11):681-682

[8]杨虎涛.演化经济学中的生物学隐喻——合理性、相似性和差异性[J].学术月刊,2006,38(6).

[9]吴研.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67-68 .

[10]中国外资进入模式结构变动(1994-2014) [EB/OL].2014,外经贸部网站http://moftec.gov.cn.

[11] M A Zimmerman,and G J Zeitz.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27).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机制企业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皮革机制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商务部鼓励服务外包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