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音乐家章枚

2017-01-17黄彦琪

岭南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黄桥音乐创作音乐家

文|黄彦琪

走近音乐家章枚

文|黄彦琪

专栏:广东百年音乐名人(主持人:何平)

编者按:在中国音乐史经典教科书和资料中,中国音乐发展中重要的音乐家,可圈可点的广东音乐家就有20多位,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铭记史册,为他们的贡献广为人知做出自己的努力。为此,本刊将在“音乐人物”栏目专门辟出“广东百年音乐名人”专栏,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这些音乐家,我们将以他们为骄傲,以他们为榜样,在新时期的工作中做出新贡献。

最初开始搜集作曲家章枚的资料时,引发我深入研究他创作兴趣的是一篇2014年1月6日发表于一个热门网站的帖子,大致意思是抗日老兵的爷爷在重症监护病房,偶尔清醒时表达愿望想听到一首名叫《怒吼吧长江》的抗日救亡歌曲,词曲作者章枚。发帖人表示难以找到这首歌曲的音频资料,才发帖求助于广大网友。我读完寥寥几行的求助,一方面感恩于为了和平而战的老一辈革命军人,另一方面对这位作曲家肃然起敬,经历过烽火岁月的老人,在弥留之际依然牵挂着曾鼓舞他奋勇杀敌的歌曲。那首歌有怎样的力量,在国家危难之际召人奋起,又在和平年代引人追忆。后来看到章枚在《新四军的艺术摇篮中》一书中发表的《在鲁艺前后的音乐创作》,开篇就提到了《怒吼吧长江》这首作品,他亲自指挥多个合唱团体演唱这首作品,字里行间透出他对这首作品有相当高的满意指数。

《怒吼吧长江》全曲共139小节,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主题材料统一,乐句节奏型相似。在这统一中却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主和弦分解构成的前奏,给音乐以稳定的开始,八分音符重复音,在稳定中添加了动力,似江水波浪起伏。旋律主要在中音区,描绘了长江两岸富饶平静的景象。紧接着,没有迟疑或犹豫,音乐进入第二段。四二拍的附点和切分音,加强了节奏感,使歌曲更具号召力和感染力,偶尔出现的大跳,似江水波涛汹涌,也似抗战勇士的愤慨激昂。第二段速度变化较多,节奏型多变,旋律以跳进为主,展现的是中华大地烽火硝烟、神州到处掀起革命风潮的壮烈场面。最后,必胜的决心在高音区似呼号般吼出,发出威震山河之力,坚定了斗争到底的壮志雄心。

此曲显示,章枚的创作不拘一格,形式从属内容,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相得益彰,歌曲层次鲜明,善于运用速度和节奏型的转换将音乐情绪一层层向上推进,直到最后达到高潮。与一般的抗战歌曲相比,这首作品更具艺术性,不论从创作手法的多变还是句式结构的形散神聚,都可以看出作曲家对于创作有高层次的审美要求。正是因为作曲家力求将历史画面融入到音乐创作中,音乐成功地将音符转化成画面展现于听众眼前,使得曾经听过、唱过的人们将回忆以音乐的形式留存心底最深处,那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岁月的真实写照,那些苦难、那些斗争、那些呐喊,都依然存在于在音符和歌词之间,对于经历过生死抗争的人来说,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洗礼。

我从认识这首作品,开始了对章枚音乐创作道路的探究。经过多方探访并及故乡了解,我先后从他人的回忆中认识了这位作曲家。章枚(1912.6.1—1995.3.24)原名苏寿彭,祖籍广东江门新会小冈村梅冈村,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1921年全家迁居北京。14岁时正值北伐高涨时期,他就参加了天安门游行请愿,可见章枚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主觉悟在少年时就已经彰显。17岁考入税务专门学校(亦说海关学校),扎实的学习了英语,但他本人热衷于文学和音乐。据章枚先生的儿媳邹积娟女士回忆,说起“章枚”二字的由来,是出于对德国音乐家詹姆斯的崇敬,但至于是哪一位詹姆斯,现已无从考证。章枚的音乐学习之路,始于向在基督教会学校学习的姐姐请教西方音乐作曲技法。20岁时,他参加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北平歌咏团,并向男高音歌唱家李任公学习声乐。这些都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章枚热爱合唱,1933年毕业后分配至上海海关工作,参加了三个合唱团。1935年任“中国音乐学会”秘书。大约在同年,章枚回到江门北街洋关(海关)任职。“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激起了章枚爱国抗日的战斗情怀,他积极投入到新音乐运动中,将自身对音乐的爱好和追求与抗日爱国行动结合起来,创作了第一首作品《打倒汉奸歌》。抗战爆发,他和海关同事组织了“海关同人救亡长征团”到了广州,本要前往延安参加抗战,但遭遇日寇逼近广州,救亡团体总撤退,只好随“八一三歌咏队”到达桂林,任“桂林抗敌宣传队第一队”指挥,负责指挥、教唱、演唱,为南宁地区的抗日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1940年3月,经夏衍介绍,北上参加新四军。不久,在皖南创作了《怒吼吧长江》,1940年底,苏北华中鲁迅艺术学院分院建立,章枚任音乐系教授。苏北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期间的创作有歌颂新四军战绩、描述根据地文化建设、赞扬军民团结一致、教育少年儿童勇敢爱国等多种主题,影响深远。1945年在山东多所大学任教,由于英语水平高,还曾为陈毅担任翻译。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1954年任北京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1973年任文化部文研院编译室主任、外国文艺研究所顾问,翻译了大量欧美音乐理论文献,此外还发表多篇论文。无论从音乐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章枚的另一代表作是《黄桥烧饼歌》,这首作品是对著名的黄桥战役的记录。在章枚的《在鲁艺前后的音乐创作》一文中,他很详细的说明了黄桥战役的始末,并将这一系列过程作为《黄桥烧饼歌》的创作背景。在整个黄桥战役的过程中,事实上还有两首歌同样是记录这一场战役,分别是《黄桥的新生》和《勇敢队》。《黄桥的新生》由陈毅作词,而且陈毅亲自送到章枚处请他谱曲,可见陈毅对于章枚创作能力的信任,并且有着用歌曲记录历史的要求。这首歌记录的是新四军歼灭原盘踞在黄桥一带的国民党保安四旅的反共头子何克谦部队,第一次解放黄桥的壮举。《勇敢队》则是记录在国民党韩德勤部队封锁新四军在苏北区域的粮源的情况下,新四军组织“勇敢队”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十日,最终取得胜利的功绩。章枚写道:“这首合唱曲后来成为我指挥过的各个合唱队每次演出时的必唱节目,一直唱到全国解放,而且也传到八路军的许多地区。”而以上所有则是《黄桥烧饼歌》诞生的前提。当年黄桥群众得知新四军粮源被封,自发地制作大量“黄桥烧饼”,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成群结队地为斗争在前线的新四军战士们送去美味的烧饼。当时身处黄桥四郊为部队做宣传工作的李增援、王于畊、林琳与章枚同时目睹了这热烈而忙碌的场景,十分兴奋,前三人一句一句的接连作词,最终交由章枚作曲。由于曲调亲切,朴实又不失优美,传唱度高,后来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江苏的地方民歌。但章枚自己却说,他并不赞成民歌风,他把追求“民歌风”看作为民歌填词,那似乎是对他创作能力的浪费。但他也承认这首歌曲的旋律可能受到了广西民歌《杨柳青》的影响,因为那时候他刚从广西来到苏北革命根据地。

说到歌曲中政治口号的宣传,章枚把这看作是革命斗争一部分,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待当年音乐创作的目的,宣传和号召应是第一位的。在筹建苏北革命根据地之初,其本意就是借鉴延安革命根据地成功的文化建设,要将民主、科学等新思想在苏北地区广泛和迅速的传播开来,一切的文化工作,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等,都应围绕这一点展开。章枚的作品,记录着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歌颂者军民一家亲的感人事迹、号召着各界人士团结一致,无论从哪方面考究,他的创作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并且在当年的时空以及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传播与传承,这无疑是成功的。

据章枚的儿媳妇邹女士回忆,章枚身形瘦小,但是儒雅绅士,个性清高也倔强,才智过人。晚年在上海居住时,章枚早上喜欢出门散步,遇到外国人都会与之攀谈,人家请他吃早餐他也从不拒绝,儿媳笑说人家请你,你不回请别人?他却理所当然的说:“他们愿意!”章枚最后的时光是在北京度过的,他一直笔耕不辍,有创作也有一些评论性文章,但都未公开发表,有人说,或许因为他清高的个性,非有人盛情约稿而不出手。后来的日子,岁月的侵蚀使得这位才华洋溢的老人也渐渐反应慢下来,有时甚至答非所问,但即便如此,还能听到他哼唱起前苏联的歌曲,旋律中那些半音关系,他依然唱的准确无误。1995年,章枚逝世于北京,享年83岁。

想象着这位老人的形象,读读他曾写下的壮志豪情的歌词,谱写的流畅婉转或抑扬顿挫的歌曲,联想着他年轻时激情慷慨的样子,那些烽火岁月磨砺了他的心智、造就了他才华,而他,作为历史的记录者,用音符描绘着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我们有幸保留着他的记载、珍惜着他的心血,用此来感恩那一辈人的付出。我们感谢,我们广东这片热土,又出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音乐家。

[1]《新四军歌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704页。

[2]《新四军的艺术摇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58页。

何平: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彦琪:广东省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黄桥音乐创作音乐家
寻找真情花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姚铜(音乐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又唱黄桥烧饼歌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黄桥古镇,让世界倾听迷人的乐音——“2016中国黄桥乐器小镇打造”新闻发布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