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篇:不朽丹青
——古建筑中的壁画之美

2017-01-17文字统筹邱勇哲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11期
关键词:颜料壁画绘画

文字统筹 _ 邱勇哲(本刊记者)

微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篇:不朽丹青
——古建筑中的壁画之美

文字统筹 _ 邱勇哲(本刊记者)

BUXIU DANQING GUJIANZHU ZHONG DE BIHUA ZHIMEI

壁画是绘画中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当今绘画是由古代壁画衍变而来。西方将油画称为“架上绘画”,以区别于壁画,中国纸绢绘画也是壁画的轻型化衍变物。中国是世界上具有辉煌历史的壁画古国和大国,源远流长、作品众多,其类型主要分为石窟、寺观、墓室三类,其中寺观绘画最具代表性。

寺观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篇章。从南北朝开始我国的宗教建筑便成为仅次于宫殿建筑的主要类型,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大大超过宫殿建筑。所以,存留至今的传统壁画除石窟外,最多就在寺观里。

我国传统古建筑场体的建造材质和营造方式主要有土坯砌墙、砖砌墙、土坯与砖混合砌墙三种。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认识到砖墙容易出现泛碱现象,刚作好的壁画色彩鲜艳,但过几年画面便开始泛出白色粉末变色,即是泛碱,而土坯墙可以防碱,因此古寺观壁画的墙体多采用半坯墙,上土下砖结构。

据考古史料得知,中国目前现存时代最早的壁画实物乃是咸阳宫殿遗址中发现的壁画残片,其中仅第1号宫殿遗址就出土壁画残片440多块,其内容包括车马、仪仗、建筑、人物、植物等。从所用地仗材料上看多为白灰层,颜料多为石色,历久如新。秦汉壁画用色以黑、红为主。壁画颜料有黑、储、黄、大红、朱砂、石青、石绿,以黑色的比例最大,显示出秦人尚黑的风俗习尚。除科学地使用墨以外,其他颜料制作技术不断提高,有所变化,常见的有夯土墙、土坯墙、砖墙、石板墙等。

汉代时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不少外来文化渗透进来,壁画材料已有所变化。常见的有土坯墙、砖墙,也有在石板、空心砖、条形砖墙面上直接绘画。如1916年河南洛阳八里台西汉墓出土的壁画,除其中一块为矩形空心砖高浮雕以外,其余皆以白灰作底,直接画在空心砖上。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汉墓出土的施工现场壁画就是在砖墙面上直接涂刷灰浆然后作画。特别是在壁画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颜色——汉紫,这种颜料用天然的矿石无法制出,还必须要经过人为加工,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出这种颜色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又如山东省东平县发现的汉墓是山东省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考古价值极高的汉代石质墓葬壁画。墓室采用石板修筑,先将石板表面磨光,然后直接在石面上作画。还有如著名的吉林地区高句丽石质壁画墓等,这些地方在制作墓室和壁画时根据地理环境而采用了相对较好的石质材料,但壁画如果遇到水最容易造成毁灭性破坏。

_唐阿史那忠墓壁画的墓址在陕西礼泉县西周村西,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汉代时还盛行另一种墓室壁画表现形式,即富有立体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它们属于砖模印和石刻壁画,其题材、内容、风格都基本相同,只是地仗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采用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最后再根据人物上色,多用于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和寺庙等建筑上。

_泰安东平汉墓壁画。

_陕西昭陵六骏浮雕壁画其四。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guā)”“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邱勇哲/摄)

_乾陵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画。

魏晋南北朝壁画经过一个时期的技术总结,从内容、技法、格局、色彩以及制作方法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此时石窟寺和寺庙的大规模建造,为壁画的大量制作创造了条件。可以说,石窟寺的文化艺术是集雕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隋唐时期的石窟壁画基本沿用魏晋时期的制作方法,一般由支撑体、地仗层、白灰层和绘画层组成,其制作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随意到讲究。以陕西的唐昭陵和乾陵等陪葬墓出土的墓室壁画最为典型,其规模形制、制作方法、使用材料、表现内容等达到不可逾越的程度。从壁画使用颜色来说,隋唐时期绘画用色已经比较完备,颜料种类丰富多样,除石色外,草色颜料及金属色应用也普遍起来。石色颜料在绘画运用中居于主要地位,是源于青绿山水的发展和壁画创作的兴盛。而随着绘画清淡细密特色的发展,草色颜料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在大量墓葬绘画、佛教绘画以及民间绘画等重要画迹中,金、银等金属色的应用也开始增多。如在陕西乾陵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唐章怀太子墓《天体图》等壁画中,就有使用贴金、银的绘画技法。

_唐阙楼图是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文物,高28O厘米,宽280厘米。此图为了解唐代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_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_倦勤斋里通天落地的大壁画,画幅与墙壁等大,画中描绘的景象通过透视关系与室内的空间连成一体,几乎成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艺术史家为这种“天衣无缝地画在建筑的墙壁和天花板上令人产生错觉效果的绘画”起了一个名字——“通景画” 。

明代的壁画创作较多,而且得以保存的也较多。如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麓法海寺大雄宝殿的壁画,选材优良,制作精细,壁画效果保存较好。专家们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和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技法等方面综合论证,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

清代时,在北京故宫宁寿宫倦勤斋中还出现另一种壁画形式,即在殿堂内墙壁和天顶上“贴画”。这些壁画与以前的壁画大不相同,作前先按照预先设的图样绘制好,然后粘贴在墙壁或天顶上,被称为“贴落”。“贴落”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的画是连成一体的,由各个局部拼接成整幅。不但如此,画幅与室内的环境及装饰亦相联接,等于是在室内又造了另一个新的空间。倦勤斋西四间室内北墙上的图画,画的是一处宫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树石、花草,还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在月亮门外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一只低头觅食、一只振展双翅,宫墙之外还可见远山及蓝天,画面中还有两只喜鹊,一只在空中飞翔、一只驻足于隔断墙上。斑竹的隔断墙画得非常细致而具体,每根竹竿都中间色浅并画出高光,极富立体感;宫殿建筑采用焦点透视画法,深远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前似乎能产生穿越圆圆的月亮门走入花园的感觉。最富神奇妙趣的是顶棚上的画。整个顶棚画满一座藤萝架,架上爬满藤萝,透过藤萝架和枝干花叶,从空隙中能见到蓝天。这是一处效果非常奇特的环境艺术场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找不到类似的例子,与欧洲艺术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_北京法海寺壁画,人物服饰华丽,仪态优美,线条流畅,色泽浓丽。满壁风动,美不胜收。

从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来看,清代壁画已走向衰落,这也是受进步思想而影响。艺术家们纵情于自然、陶冶情操,建筑、石窟、寺观、墓葬等已不再是人们关注和热衷的焦点,所以壁画也起不到大的作用,对建筑而言,只是装饰。从这个角度上讲,壁画创作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它不能独自强调个性,它所面对的是某些特定的空间。然而新式的建筑模式、新的思想观念以及动荡不堪的社会已不适应壁画的生存和发展,壁画也就无处扎根,没有了基础和依靠。留下的实物只是少量的,但是传承给我们的技术和艺术却是丰富的。

猜你喜欢

颜料壁画绘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壁画上的数学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
颜料抹在了脸上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