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 d内预后的关系

2017-01-17蒲国兴孙维权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完全性短暂性脑缺血

蒲国兴 尚 迟 周 智 李 君 孙维权

(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襄阳 441700)

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 d内预后的关系

蒲国兴 尚 迟 周 智 李 君1孙维权1

(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襄阳 441700)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 d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TIA患者224例。以住院15 d为观察终点,期间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75例为进展组,未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149例为未进展组。采用自行设计TIA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ABCD2评分系统对全部TIA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1)ABCD2评分系统中,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585倍(OR=2.585,95%CI:1.457~4.588);随着TIA持续时间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52.847,P=0.000);随着临床特征加重,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42.535,P=0.000)。(2)随着ABCD2评分的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118.601,P=0.000);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中,低危患者没有进展为脑梗死,中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22.5%,高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00,P=0.000)。结论 ABCD2评分增加与TIA患者15 d内进展为脑梗死密切相关,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为中、高危TIA患者为临床重点干预人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2评分;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自身有很高复发和向脑梗死转化的趋势,研究显示,约有50%的脑梗死患者起病前有TIA病史〔1〕,早期对明确诊断的TIA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对于改善TIA患者预后和指导临床处理意义重大。ABCD2评分系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测门诊及住院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危险性的评估模型〔2〕。目前大多数研究用ABCD2评分进行TIA后2、7、30、9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评估预测。本研究探讨ABCD2评分与TIA 15 d内预后的关系,并通过危险分层筛出具有高度风险的TIA患者,及时启动适当干预措施,指导临床决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襄阳市三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共224例。平均年龄(62.1±11.5)岁,男153例,女71例。病例均按照统一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明确诊断。以住院15 d为观察终点,期间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75例为进展组,男47例,女28例,≥60岁者5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者35例,高中以上文化者40例,已婚67例。未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149例为未进展组。男106例,女43例,≥60岁者104例,初中及以下文化者62例,高中以上文化者87例,已婚138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流行病学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TIA患者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临床医生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及查阅病历获得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既往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脑血管病史等)、个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等)、TIA发作情况(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主要类型等)、治疗措施。

1.3 ABCD2评估 采用ABCD评分系统并经过适当修改,评分标准如下:A (Age):年龄,≥60岁为1分,<60岁为0分; B(Blood pressure):血压,急性评估时>140/90 mmHg为1分,≤140/90 mmHg为0分;C(Clinical features): 临床特征,单侧肢体无力为2分,语言障碍但不伴有肢体无力为1分,无语言障碍和肢体无力为0分;D(Symptom Duration):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30 min为2分,10~29 min为1分,<10 min为0分;D(Diabetes):糖尿病,有糖尿病者为1分,无糖尿病者为0分。各个指标评分之后加和。根据ABCD2评分进一步将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程度予以分层,划分为低危患者(0~3分)、中危患者(4~5分)和高危患者(6~7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值<0.05筛选出有意义的因素,以OR值及95%CI估计各因素的危险度。

2 结 果

2.1 TIA患者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状况 进展组39例于入院后2 d内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3~7 d内20例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7 d且≤15 d 16例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

2.2 ABCD2评分系统各指标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 将ABCD2评分系统中单项指标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年龄、血压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OR=0.784,95%CI:0.419~1.468;OR=0.782,95%CI:0.434~1.406),糖尿病史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585倍(OR=2.585,95%CI:1.457~4.588);TIA持续时间、临床特征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TIA持续时间增加(<10 min,≥10 min且<30 min,≥30 min),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进展组10,29,36例;非进展组82,52,15例,χ2=52.847,P=0.000);随着临床特征加重(无语言障碍和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组不伴有肢体无力、单侧肢体无力),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进展组0、32、43例,非进展组37、83、29例,χ2=42.535,P=0.000)。

2.3 ABCD2评分及其危险分层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 随着ABCD2评分的增加(2、3、4、5、6、7分),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进展组0、0、9、14、43、9例,非进展组8、32、73、29、7、0例,χ2=118.601,P=0.000);进一步分析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低危人群没有进展为脑梗死(进展组0例,非进展组40例),中危人群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22.5%(进展组23例,非进展组102例),高危人群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88.1%(进展组52例,非进展组7例,χ2=107.600,P=0.000)。

3 讨 论

ABCD2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评分方法已得到了广泛认可〔3〕。可用于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其较广泛的涵盖了TIA后早期脑梗死发生的数个主要危险因素,并通过对TIA进行危险分层,客观反映了TIA后出现脑梗死事件的危险程度,根据患者评分危险分层情况采取相应治疗。研究表明年龄、血压、糖尿病史是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龄 (≥60岁)与TIA进展至脑梗死密切相关〔4〕,为不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是脑梗死首要、公认、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引起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糖尿病是一种明确的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的危险性约为普通人群的4倍。本研究结果表明,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下引起微血管广泛损伤,促进氧化,产生氧自由基,损害内皮屏障,引起血管壁的损害,诱导脑梗死的发生〔5〕。本研究未发现年龄、血压与TIA 15 d内预后的关系,今后将扩大样本量继续深入研究。

TIA持续时间长短及发作时临床特征与TI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TIA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6〕,反映了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障碍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本研究显示,随着TIA持续时间增加,临床症状的加重,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对TIA持续时间>10 min,出现语言障碍,不伴有或伴有肢体无力的病人要进行及时住院,严密观察,采取适当干预治疗。

对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仅凭单一因素进行判断易出现低估或干预过度,按照ABCD2评分标准将几种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对于及早判断TIA预后,采取干预措施起到重要作用。常新荣〔7〕研究显示110例TIA患者中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P<0.05),早期(7 d内) 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的概率与ABCD2评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TIA患者发病后应尽早启动ABCD2评分,进行梗死风险系数评估,快速筛查高危人群。对于大多数低危患者,仅需要门诊治疗,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对于中、高危患者,应及时住院检查治疗,临床医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急性期处理,提高脑梗死一、二级预防效果,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7):2092-6.

2 Johnston SC,Rothwell PM,Nugyen MN,et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92.

3 Easton JD,Saver JL,Albers GW,etal.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hesia;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statement as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neurologists 〔J〕.Stroke,2009;40(6):2276-93.

4 林耀波,谭少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12):1547-9.

5 洪锡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18):11-2.

6 逯爱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287.

7 常新荣.ABCD2 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梗死风险的评估〔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401-2.

〔2015-12-11修回〕

(编辑 曹梦园)

湖北文理学院与谷城县人民医院横向合作课题(HY2013112)

李 君(1965-),女,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蒲国兴(1965-),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学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7)10-244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0.044

1 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

猜你喜欢

完全性短暂性脑缺血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数学直觉与数学实在性探析
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