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无为”思想中经世致用方略探析

2017-01-16夏军臣

东方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无为老子

夏军臣

摘要:《老子》一书提出很多哲学上的范畴,如“道”、“无为”等名词,在中国文学和哲学史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书中提出的“无为”思想又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使中国历史在几次大的动乱之后迅速崛起。对中国战乱之后崛起起重要作用的则是《老子》一书中的“无为”思想,本书就“无为”思想中含义和其“无不为”的具体表现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不为

《老子》一书提道很多新的语词,并且运用很多片段解释中间的关系,其中最多的就是道与无为,《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说出了“道”与“无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道出了“无为”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标。书中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无为”与“无不为”结合起来,这两句话明确的指明了“无为”要实现的结果,那就是“无不为”。很多人读老子常会误解老子的这种思想,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就是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人们在读老子之后思想更加趋于保守,所以,我们要向正确理解“无为”的含义,一定要在立足于《老子》原文的基础之上,从自然与人生的层面全面理解,这样我们才会真正认识《老子》这本书中“无为”的涵义。

《老子》书中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为的意思,而是不妄为的意思,要顺自然而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会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保守的避世思想。通观全篇,我以为老子所讲的“无为”在人生哲学层面上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了解。首先老子所讲的“无为”是一种以“静”为基础的为,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张守节正义说“无为者,守清静也”,《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四十五章曰“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无为”是圣人在对待万事万物上的一种方式,那么静则是得道之人的一种道德修为,他是一个人能实现“无为”的基础,只有致虚守静之人才会“复命”,才能够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胜躁,实现“无为”。于是老子在后面讲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静是根本,因静而“无为”,无事,无欲,从而使人们自化,自正,自朴。当然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子的政治主张,那就是“无为而治”。老子“无为”思想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一种不敢为天下先的为,《老子》书中出现了朴素的辩证主义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老子在书中以哲人的眼光看到了世间普遍存在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从这一角度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无为”人生哲学。在书中老子讲道“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六十七章),老子清楚地看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把它运用到人生哲学层面就是“不敢为天下先”,“退其身而身先,后其身而身存”的处事哲学。但是,此处的“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保身之术,老子是一个哲人不是一个阴谋家,他所讲的“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谦虚退让的处事哲学,《老子》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敢为天下先”的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处下不争的哲学,他要通过这种不敢为天下先的“无为”之道,实现成为百谷王,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无不为”目标。

《老子》的“无为”思想除了上面的两方面的含义之外,还有一种内涵是为之于未有。《老子》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处的“无”不是指空无的意思,它是指道所处的无形质的状态,“有生于无”说出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道”这种无性质的状态而来。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继愈在提到这句话时认为,这句话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是说事物因混沌的气(或朴,或一)分化成为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罢了。这两句话共同道出了一个道理,就是自然万物皆是由混沌之气而来,都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经过产生的。“无为”的本身是不妄为顺自然而为之意,既然如此,那么“无为”在实现“无不为”之前,应该做的就是“为之于未有”,于是老子在六十三章讲“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在六十四章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自然的规律,万事由简单来,要实现“无不为”的远大志向,必须“为之于未有”,不能好高骛远,这对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为”除上述四种含义之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公正无私之为。《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所偏爱,他并不具有人类的感情,它只是依据自然的规律运行。王弼注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自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如果天地仁,有恩有为,则必有私心,有私心必不公,如此,则无法做到“无为”,因此,《老子》所讲无为含有公正无私之为。《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即是天地既其自然规律没有偏爱,顺自然而为的“无为”也具有没有偏爱的性质。老子文中讲的“善人”就是以道而行的人,从“天地不仁”到“善人不仁”,《老子》也就从论证天地之道到了讲述人世之道的层面,从论证自然的无私到讲述人道的公正无私。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一种自私的权谋,而是一种有天地之道总结出的人世的经世致用之道。

“无为”是老子从宇宙之中体悟到的自然之道,并把它转化到人们的经世致用道上来,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个既简单朴实又高深莫测的人世之道,它是一种顺自然而为的道理,是一种在静中而为的哲学,是一种“不敢为天下先”的退让处事哲学,是一种能够“为之于未有”的自然而为哲学,是一种公正无私的大为之道。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2]任继愈:《老子哲学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孙以楷:《老子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林榕杰:《老子“无为”“不争”范畴新析》,《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猜你喜欢

无为老子
漫画
漫画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智者老子
“无为”的负利率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