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案例调查及启示

2017-01-16欧阳功林谢昌兵

东方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认知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欧阳功林++谢昌兵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如何进高校?如何进大学生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考核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就调查结果做了初步的分析,以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讲授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进高校?如何进大学生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的基本功能所面对的重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其目标是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形成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课程属性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养成的载体、手段和媒介。教学效果评价要带动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变革,并使其终身受益。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问题,我们以湖北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为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9份,对调查显示结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途径与平台

调查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渠道前三位的分别是:政治理论课程(57.4%),电视、广播、网络(26.9%),报刊、宣传窗(15.7%)。显示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小视。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传播渠道具有层次性。这种态势显示正面教育、自主学习、环境影响均有助高校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他们的自主认知。但要注意,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无疑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网络平台信息的多元性极易蛊惑那些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

2、理论认知的全面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程度:18.5%和53.2%的人分别选择了“有些了解”和“了解一点”,其中22.5%和5.9%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和“不关心”,说明了有少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关心该理论。值得注意,虽然二年级以上的高校学生已经学过相关课程,但22.5%的人对相关知识不了解,5.9%的学生不关心。特别是理科生,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尚未充分激发,少数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接触相关知识,对专业课程以外的理论不闻不问的现象仍然存在。

3、理论认同的主动性

被调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相关政治理论的原因排序是:了解所处社会的基本知识(34.4%)、修学分(46.3%)、帮助自身发展(18.3%)。这一结果整体来说令人担忧,修学分和着眼自己发展的实用动机较明显,而主动认识社会的自觉性不强,从中一定程度地体现出大学生在学习选择方面的偏向性,缺乏青年一代应该具有的社会志向和远大抱负。

在问及大学生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必要性时,11.6%和75.7%的同学分别持“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有必要一般性了解”的观点,二者累计87.3%,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得到认同。持“无所谓”和“没有必要了解”观点的人分别占8.3%和4.4%,虽然累计占12.7%属于非主流状态,但这一倾向值得注意,说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整个理论教育中有盲点存在,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4、理论教育和传播效果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大学生的选择分别是:非常满意(2.3%)、满意(8.1%)、较满意(31.3%)、不太满意(47.2%)、不满意(11.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太满意的学生占47.2%、超过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三者累计41.7%。由此可见学生虽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但多数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一理论的教学效果。这一结果对高校政治类课程开设时间、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素质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一种理论要为大学生所掌握、使用及认同,离不开对这种理论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而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调查整体结论及影响核心价值教育的相关因素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和教育的重要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层次及体系的重要一环。调查总体结论基本点包括:

1.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均衡性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多层次认识,学生的理论认知性总体比较均衡。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知度最高,达到8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知78%。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比较了解占比52%,不了解占比13%。这一比例反映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识具有较大片面性。很明显,高校学生以自己学习相关知识和对社会的初步了解的切身感受,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缺乏系统性认识,并促成了他们对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化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和判断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普遍评价较高,对社会满意度高达83%,这说明虽然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总体评价不高,但校园钝化尖锐事物的效应明显,高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普及和深化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2.认知具有碎片性和模糊性

社会主义一词几乎家喻户晓,但调查结果也表明还存在认知盲区,即使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传授,还有少数的学生不了解或不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这一理论。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上,同样具有“碎片化”的典型特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海量且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调查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知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碎片性和模糊性。比如,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深层次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示不清楚和不了解。仅有23.7%的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相联系。特别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的只是为了修学分,体现高校学生的理论自觉度不足。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滤掉学生对社会认识上的幼稚性。使他们进入社会的个人代价和社会成本降低。

3、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主要外在因素。

第一、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学习、内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主要场所。学校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新闻媒介,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并不是真空,各种时兴的思想、思潮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高校校园里激荡,对学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和正能量,也包括了一些非主流的不健康的消极因素。第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国内外的社会大环境。宏观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深刻。大学生普遍认同市场经济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些类似“金钱万能论”、“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想也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第三、家庭环境。家庭作为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大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的经济观念、经济价值取向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大学生。此外,每个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和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不同也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的对策

1、重视大学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善于处理好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理论的快速变动性之间的关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理论发展最新动态,并将其纳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使理论能够快速的回应和解释现实问题。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直面市场改革带来的矛盾,把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结论。

其次,要善于从社会大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可塑性强、前瞻性和批判性等特点,丰富原有的教育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调研,了解社会现实,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渠道作用

新媒介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形式多样,集理论性、及时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由于它集中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媒体竞争中越来越占居主导地位。因此,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媒体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传播社会正能量。

3、弘扬校园文化,推动政治理论读物大众化、通俗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大学生头脑,就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M〕新华出版社2013.3

[2]《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学习出版社2014.1

猜你喜欢

认知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方法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思路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