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相琐议

2017-01-16王本道

鸭绿江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年轮气场时尚

王本道

年 轮

曾经到过一些古村落,尤其喜欢那里年代久远的老式宅院,庭院深深,四处散放着发霉的气味,老屋的屋檐上杂草丛生,寂静得如同深山中的古寺。徜徉于空旷的天井之中,凝望房屋顶棚那一棵棵裸露于沧桑岁月中的木制栋梁,细数上面那些由一个个同心圆组成的年轮,常常让我沉浸在“念天地之悠悠”的情愫之中。

作为记录树木年龄的一种标志,年轮在历史考古、林业研究以及天文、气候、医学和环境等方面的科研价值无疑是尽有尽多的,对此我无缘探究,却存有一定的好奇。我曾仔细观察过树的年轮构成与走势:一圈圈的同心圆,从中心一直向外扩张,每一个同心圆又都不很规则,轮与轮的间距也不均衡,有宽有窄,而且每个圆的圆周都是弯弯曲曲的,有的是断开之后又重新接续上。经请教植物学专家谙知,树木的年轮除记录树木本身的年龄外,更能记录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环境土质结构等等。掌握了这些,就会了解一棵树的身世,周边环境的变化,直至预示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风调雨顺的年代,树的年轮是相对规则有序的,而干旱少雨,或是赶上极端气候,如不规则的雨雪霜冻、洪涝、雷劈抑或人为的破坏,年轮则显得细密而无序,甚至时断时续。一棵树成长的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细节,都会在年轮上有明显的印记。

千百年来,作为与树相依为命的人,一生的成长、际遇多像一棵树。告别了蒙昧的童年,便要投身社会去打拼,风霜雨雪,坎坷泥泞,你别无选择。为了那一年的一“轮”,即便身体孱弱、形单影只,也必须从容应对,以倔强之躯与命运抗争。年复一年地迎来太阳,送走晚霞,无论上苍赐予什么样的环境与际遇,都只有无怨无悔地去接受洗礼,努力地活下去,吮天地之英华,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抗争是一种美丽,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社会上的世态炎凉,让成长的路上布满玄机,变数良多,必须以坚韧的不变去应付万变,并为此付出代价,才可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无数事实证明,生命中如果永远是持续悠扬的鼓乐升平,缺少变奏的曲线,倒极可能是十分危险的信号,不然怎么会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健康的生命应该既有花团锦簇的芬芳,又有激流闪电的奏鸣,既有悠然惬意的休闲,又有雨打风吹的考验,这才是成长中真实的年轮曲线。

古树大多经历过百年或几百年直至千年的历史,却并不显得怎么粗壮,但却十分挺拔刚劲。许多古树的生存环境并不优越,有的长在悬崖之上,岩石的缝隙之中,千百年来,它们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屹立于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只待春风吹来,便立刻舒展满树的枝丫,展示出自己的风景。我暗自思忖,这些古树,它们的年轮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定是细密如网,曲折如织。由此,蓦然想到我十分景仰的许多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它们中大多数都是在很年轻时便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但他们却终其一生历尽千险,有的人大半生蒙受不白之冤,直至身陷囹圄,还有的长期经受病痛的折磨,却能不屈不挠,坚忍顽强,在艰难困苦中跋涉,至今虽已高寿仍驰骋文坛。是坚定的理想,刚毅的躯干,激励着他们舒展着高尚的情怀,眷恋的情结,释放着对祖国人民的柔情,美丽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

凝望一棵树,每个人都应当怀想,自己若托生为一棵树会是什么样子。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渐充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尺度,许多人正在丢失许多基本的生命感觉,譬如饥饿感、痛苦感,以及相伴的精神守望。众多的人站在这座山望那座山,目标定得过高,欲望过强,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生活的富足反倒让生命变得粗糙了;了却了衣食之忧,面对美味佳肴却时时倒胃口;处心积虑立马暴富,致使彻夜忧郁失眠……由于失去了苦难和痛苦的折磨,造成人的生命失重,精神失衡。经受苦难的意义,不单是对自身躯体的摔打磨炼,更关系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发育成长。苦难是人生的导师,饥寒、困窘、病痛,所有的苦难都将转化为我们立足于这块土地上的能量和动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树的寿命远比人长得多,每个人若都能把自己当作一棵树,那么理想、刚毅、坚韧、敬畏等生命的意志将会不断融入华夏大地,成为中华民族崛起途中的精神气质。

气 场

我笃信人是有气场的,“场”可以理解为一定的范围或领域,而“气”则是较为复杂又十分传统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几乎无处不在,儒家学派中孟子首先提出“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做出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既“塞于天地间”,又“配义与道”,因此儒家都讲究养气。道家对气的认识更早,《老子》中就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越发重视对气的探索,以致发展成气功,讲求人静则神宁,意念中气流于体,使全身神经系统得到锻炼。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家之“气”,还是道家之“气”,都涉及人的精神世界,只是儒家侧重于心里修养,道家侧重于生理的锻炼,但这只是侧重而已,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心里的意识活动与生理的神经活动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

由于“气”深刻涉及人的精神世界活动,即“气”的质地决定人的精神素质,“气”的运用决定特定情况下人的精神状态,所以古代的思想家在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都强调“气”的作用,因“气”的不同导致“气场”也大相径庭。宋代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思想家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中清楚地说明了人因为有“正气”才能有崇高的气节。反之,他尽管没有说,也是不言自明的,即人若赋有邪气,那思想行为必定是丑恶的。因“气”的质地与所形成的“气场”不同,人也自然分为三六九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居,人以群分。

细想起来,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们总是循着相同的气场走到一起,有了共同的气场,仿佛共同沐浴着圣洁的光辉,觉得这是超然于人群的标志,是彼此辨识的标签,是蓬勃向上的推力。反之,共同具有阴邪之气的人,以其猥琐阴暗的心理,自然会沆瀣一气。男女间的情感生活也一样,有的一见钟情,也有的虽然结为夫妻却依然同床异梦。《红楼梦》里贾府的林妹妹不会爱上焦大,不会爱上贾琏和薛蟠,她只会爱上宝玉,因为其实她就是宝玉气场的另一半。不单是人,动物、植物也是有气场的,兰花生幽谷,有郁郁幽香之气;梅花傲霜雪,有凛凛浩然之气;莲花出淤泥不染,有清洁高雅之气。民间有俚语:“鱼找鱼,虾找虾,王八找个鳖亲家”,所有这些,盖因出自气场这一重要因素。

传统的中国书法、绘画讲究“气韵生动”,有了“气”并形成“场”,才会有气势、气度、气韵。“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是三国时曹丕的话,立身做人就更是这样。当今社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诱惑无孔不入,稍有不慎,就可能染指中邪。百年养德不足,一日丧德有余,古今中外那些由于底气不足,气场游移脆弱以致道德沦丧、坑人害己的典例史不绝书,而众多在种种诱惑面前不乱方寸,凛然正气的先贤早已“留取丹心照汗青”。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梅尧臣的“宁作沉泥玉,无为媚渚兰”,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之气,足以让世世代代的有识之士引为楷模。养浩然之气需崇尚先贤,见贤思齐,并时常自省自新,过滤杂思,使内外和谐,合而为一,气度自然水到渠成并做到“蕴乎内,著乎外”,“内有养而外有济”,且增强气场的辐射力。

北宋时期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结尾处曾写道:“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后来得出结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他慨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其意是:道不同,不足与谋,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与谁同道而归呢?可见浩然正气所形成的气场是具有跨越时空能量的。

时 尚

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使得城市的街头风情万种,万花筒般变幻着色彩。我不是追逐时尚的人,但并不缺少捕捉时尚信息的机会。朋友聚会,阅读书刊,早晚在街头散步,总会及时发现某种时尚。电脑中出现的雷人语言,股票的涨落幅度,网购又覆盖了哪些新的商品,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又注入多少新的筹码……这些时尚风景都能很快进入我的视野。当年有人对街上赫然袒露的肚脐,迎风飘摆的彩色长发,男女青年在大庭广众之下拥吻时投入的情感大摇其头,我却坦然淡定。其实这些随时出现在社会和街头的时尚,就如同我久居的这座小城里那条狭窄却流域很长的小河——螃蟹沟一样,在其流淌的各个时段和领域,总会有不同的景观出现。

时尚是什么?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袒胸露背的时装?是故作姿态的扮酷?都不是。时尚只是人们生活中转瞬即至却又飘然而去的东西。它类似自然界中的雾、雨、电,没有人可以永远把握它,却可以随时受用。随意翻阅时下在全国发行量十分可观、装帧极为考究的那本《时尚》杂志,内中可以说包罗万象,纷繁庞杂:名车、名表、名模,各种家居用品,男人的腰带、皮鞋、衬衣,女人的化妆品、手提包、胸罩、裤头,直至男女保健方略等等,却唯独不介绍这些东西的文明渊源、价值取向和制作方法。正像一条涓涓溪流,人们只看到它从眼前流过及两岸的景观,并不知道它的源头和其流向。把时间往前追溯三十几年,改革开放之初,也曾有过许多类似的时尚。那时的年轻人大多穿着喇叭腿长裤,闲暇时间手提型号不等的收录机,放着最高分贝的音量,摇头晃脑地在大街小巷穿行,也有的将收录机挂在自行车把上,在长街呼啸而过。而今,这样的街景若再出现在某个角落,众多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当事人是个疯子。即便是在“文革”那样“万马齐喑”的年代,也不是无时尚可谈。那时为数不少的人戴军帽,穿草绿色军装,且把袖口向上挽着露出里面的一截白衬衣。年轻的女孩子冬季则穿军大衣,里面系条红围巾。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古今中外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时尚出现,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时尚所表现的形式与内容也迥然有异。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美国人的嬉皮士习气,当代一些发达国家渐次兴起的“慢生活”和低碳生活方式等。中国人或许在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禁锢之下,入世太深,拘谨太久,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时尚更显表层化、表面化,更容易被颠覆,甚至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说美女的标准吧,几千年来总是见仁见智,春秋时期就有“楚王好细腰”、西施“素手含胸”之说,美女的身材应该是纤细的。到了唐代,“三千宠爱在一身”,杨玉环又被作为胖美人推崇。近代,西施、贵妃早已杳无踪影,瘦着美、肥着美都不过是一缕香风飘过,而我们的祖父、祖母那代人又固守着“莲癖”,即女人膝下的“三寸金莲”。三十几年前,我和几位知青朋友重返插队的乡下,亲耳听到一位年过耄耋的“摘帽地主”绘声绘色地说:“现在满世界的女人脚丫子大得像铁锹片,不男不女的,当年啊,那才叫莲步轻移呢……”

相对于过往的历史时期,当今这个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一位朋友跟我说,城市就是个大的音乐厅,乐章、曲调、音符都在变化之中。时尚不停地流动着,试图永远跟随时尚的人,可能会疲于奔命。这样的人,他们的心灵永远不会宁静,不会有恬淡和陶醉,更不会有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时尚相对应的是传统,传统是历练,是成熟和深度,它像一棵历尽千载依然顶天立地的大树,根部虎踞龙盘,树冠庞然如盖,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超凡和大器。相对于传统,那过眼云烟般的时尚算得什么呢?

正值人间四月天,春风十里,嫩柳舒黄。遥想武夷山巅那棵千年茶王,早该是“老树春深更著花”了吧。

留 白

一位擅长丹青的朋友时常与我谈起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艺术。留白者,画面上的空白是也,虽不着些微笔墨,却又是整幅画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具体物象息息相关,而且衬托主题,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曾经有幸一睹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仅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叶扁舟和淡淡的水波,却表现出烟波浩渺的大江中垂钓者的逍遥自适。船篷上的蓑衣、草笠的细节,又给人以斜风细雨的联想,除此之外,几乎全是空白。整幅作品寒意浓浓,空疏寂静,萧条淡泊,诗意般地让人意趣无穷。

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极易让人联想到人的一生之中,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科学合理的搭配运用,才能活出生命的质量。人的一生匆匆而短暂,充其量八九十年的光景,除去为必要的衣食住行等生计耗去的时间,能做成的事情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对世间的事情,必须量体裁衣地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才可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优雅与精彩来。事实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悠长的人生画卷中,留白是客观规律使然,不管你情愿与否,都是要留下许多遗憾,从王侯将相到凡夫走卒,无一幸免。当年的武媚娘,曾倾倒众生,机关算尽,直至权倾天下,成为武则天。她终其一生骄奢淫逸,颐指气使,自以为功德圆满,结果到最后还是以李家媳妇的名分长眠于地下,一块无字碑留下无尽的空白与遗憾。

在当今这个极其功利的时代,众多的人熙来攘往,疲于奔命地追逐完美,终日里盘旋于脑际的是钱财、房子、车子、孩子、职称、职务,什么都不想落后,什么都不想放下,然而幸运者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心高命不济,老来望洋兴叹,悔之晚矣。试想当初在选择生活道路时就将眼光面向实际,去做自己喜欢做并且能做好的事情,再用适当的时间与精力,去享受生活,享受爱情,品味幸福,求得精神上的雅致,岂不是完美的人生。佛家有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有得”。肯于舍得放弃,才能获得更多,这便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潜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只有扬长避短,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朝着自己优势的更高层面迈进,才会活出自己的人生情趣和价值。荷兰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凡·高,早年做过职员、商行经纪人、传教士,最后投身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为了自己喜爱的绘画,他甚至不惜舍弃家庭、爱情,衣食无着,一贫如洗,却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人类留下大量震撼心灵的艺术杰作。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在长期患耳疾无法医治的情况下,开始创作《英雄交响曲》,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他对周遭的一切不闻不问,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

生命需要留白,世间的一切都是疏朗宽松的。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让自己的生活和心灵腾出些空隙,才会让惊喜“有机可乘”。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美好的境界。

猜你喜欢

年轮气场时尚
气场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于丹: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