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你的心上人扑面而来

2017-01-16夏燕平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上人金瓶梅阅读者

文/夏燕平

当你的心上人扑面而来

文/夏燕平

赞阅读者

在活字印刷出现约半个世纪后,为捍卫誊写传统,德国修本海默修道院院长约翰尼斯·特里特米乌斯,撰文《赞誊写者》:『虔诚的僧人从书写中享受到四种特别的益处:珍贵的时间被用于有益的工作;书写中增长了知识;激发内心的热爱;后世因此获得特别奖赏。』他所讲的好处,只关乎誊写者,与社会无关。今天的阅读者虽不至消失,但因越少见而需越多赞:珍贵的时间被用于有益的阅读;阅读中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内心的热爱;后世因此获得特别奖赏。最后需要补充的是,阅读者与社会息息相关。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句话真的绝对有问题。电影电视改编的文学著作,绝对不会有原著来得精彩,这是绝对的(请宽容此处逻辑混乱)。因此一拨一拨的前赴后继者要挑战这个绝对。以至于有些名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拍摄,甚至于《芈月传》的编剧导演为了要“超过”原著,抱着“法无禁止即可为”大无畏精神,不许小说《芈月传》在电视剧播出之前出版。

由文学著作改编而成的影视,总不如原著来得精彩,古今中外好像都是如此。我也是几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有一点还是不争,此中有不少的改编,如果不考虑原著,仅仅就影像本身,还是有很多可以圈点的,而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或者基本不读原著的观众而言,这些个影视倒是十分精彩的(看来《芈月传》的编导是可以宽恕的),比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1987年版,比如电影《巴黎圣母院》,比如《教父》、《音乐之声》等等。

其实,这是两种规定情境。文学是立体的交叉的,阅读者可以掩卷闭目,借助自己的阅历纵横捭阖。影视(话剧)是线性的,时间的,观众不可以心猿意马,依仗自己的想象编排剧情。因此,影视剧永远不可能、不可以、也不必要,完全按照小说的叙述来展开剧情,如果那样做了,那么影视剧就真的不堪入目了。

文学的描写是借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成像的,如“古话”所言:“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当这个不同的成像成为这一个面目出现的时候,难免有人欢喜有人排斥;当你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心上人”扑面而来,却完全不是你所想象的样子的时候,逆反自然就产生了。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不被一致好评,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审美的经验里,往往,不确切,是一种美。而证据确凿,反倒让人兴味索然了。比如:爱情,不确切,但很美;婚姻,证据确凿——其实也很美。这是两种不一样的美。婚姻就是一部根据爱情改编的影视剧。

我们之所以会“厚此薄彼”,是顽固地要把在静止的阅读经验,强加在流动的时间的艺术里去。静止往往是运动的最高形式。作家首先在静止的文字间描述了复杂的背景,丰富的联想,深邃的哲理,而读者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经验,再“创作”了更为多姿摇曳的画面,获得了新的共鸣新的人生经验。然而这一切,在影视的表现里,恰恰是难以企及的,是忌讳的。文学的描述可以静止一刻,“脚跟站田头,心想全世界”。电视电影,是组接的艺术,是线性的艺术,是浓缩变化的艺术,一般观众不可能从你静止的画面里阅读气象万千,而只会是昏昏欲睡。

莫以为我是在为电视电影推说,我这样说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文本——文学的原著。正因为我们不可能从影视剧中获得文学原著的全部甚至部分精髓,阅读原著,才显得多么地必须,多么地重要。

看过电影《白鹿原》的观众,千万要去读一读原著,因为原著真正的思想,真正的悲天悯人,电影完全不顾,当然它无法顾及;看过电影《许三观》观众赶紧找来《许三观卖血记》一读,因为许三观卖血之目的,之背后,根本不是电影《许三观》所述的那么简单,那么直接,那么色彩单一,尽管这是原作者自己的改编。需要说明的是,我认为《许三观》是一部改编得相当不错的影片,它遵重了电影的规律,截取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述点:卖血,而生发出了一个独立、便于观看的故事。加之,这是韩国的拍摄,整个背景是韩国的生态,更加可以另辟蹊径。不过,要真正体悟余华所描述的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必须阅读他的原著;即便你没有看过电影《金瓶梅》,只听说过《金瓶梅》18禁的描述,你不妨也借来《金瓶梅》一读,因为此书对于你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人,了解作为中国人的你,是一个极好的示本,也因为,《金瓶梅》原本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而主要是因为,阅读,在今天来说,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

因此,于今而言,阅读,已经主要不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而是阅读本身——就是摆开一副阅读的架势,其实未必真正读得进去。或许你会讥讽,这不是装么?是的,装。有时候,装,是一种暗示,一种欲,一种“假装成真”的前戏,很多的真其实是拼“装”而成的。可曾见,我们附庸风雅,竟也真的风雅起来了,设想你摆着读书的POSE久了,百无聊赖,就真的读起书来了。没准儿。因此,《芈月传》大可不必阻止小说在电视剧播出之前发行。因此,阅读者才值得一赞。

活字印刷没有发明之前,人类创作和保留典籍都是用手写手抄。那时有一个工种叫誊写。活字印刷出现后,这些人便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德国修本海默修道院院长约翰尼斯·特里特米乌斯,在活字印刷出现了半个世纪之后,为捍卫誊写传统完成了一部热情洋溢的作品——《赞誊写者》。他列举了誊写传统的价值和美德:“虔诚的僧人从书写中享受到四种特别的益处:珍贵的时间被用于有益的工作;书写中增长了知识;激发内心的热爱;后世因此获得特别奖赏。”他所讲的誊写传统的好处,仿佛只关乎誊写者本人,与社会无关。

今天的阅读者,虽然不会消失,但终归值得一赞:你们从阅读中享受到特别的益处:珍贵的时间被用于有益的阅读;阅读中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内心的热爱;后世因此获得特别奖赏。最后需要补充的是,阅读者与社会息息相关。

讽刺的是,为捍卫誊写者而写的《赞誊写者》,为了更广、更便宜地传播,不是通过誊写而是通过印刷而流传的。

扑面而来的“心上人”,如果不是你的期许,不必迁就,可以礼尚往来,但须保留你的心,等待你的人。阅读者,赞!

猜你喜欢

心上人金瓶梅阅读者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阅读者的春天
遥远的思念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我在等我的心上人
阅读者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如果是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