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I.分散黄114与C.I.分散黄126的染色性能研究

2017-01-16展义臻

国际纺织导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分散染料染液配色

展义臻 王 炜

1. 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中国)2. 东华大学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中国)

C.I.分散黄114与C.I.分散黄126的染色性能研究

展义臻1王 炜2

1. 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中国)2. 东华大学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中国)

研究C.I.分散黄114与C.I.分散黄126的主要染色性能,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解释染料的染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38和443 nm,色调均为绿光黄色;在80~130 ℃染色区间染料上染量缓慢增加,没有明显上染终点,染料的染深性一般;染料的耐高温性较好,适宜的染色温度为130 ℃;染料的耐碱性较差,最佳上染pH值为3.5~4.0;染料各项色牢度均较好,当染料相对织物质量的百分数(o.w.f)为2%和4%时,多纤维沾色牢度均可达到4~5级。

C.I.分散黄114; C.I.分散黄126; 密度泛函理论; 吡啶酮; 水洗牢度

吡啶酮类分散染料是以苯系芳胺及少量杂环芳胺为重氮组分、以烷基取代吡啶酮环为偶合组分,通过重氮化偶合反应制备的单偶氮或双偶氮染料,通常色泽鲜艳,色谱局限于黄色至橙色。吡啶酮类分散染料存在着酮式结构与烯醇式结构的互变异构平衡,染料的不足之处是对碱较敏感[1-2],染色过程中染料易水解而产生色变现象。但合理利用这一性能也可以提高染色织物的色牢度,因为碱性条件有利于烯醇式结构的存在,而烯醇式结构的羟基在遇碱后易形成酚钠结构而成为水溶性基团,提升吡啶酮类分散染料的水溶性。这样,疏水性的分散染料转变为亲水性的水解染料,降低了染料与纤维的亲和力,在染色后的水洗过程中,纤维表面吸附的吡啶酮类分散染料就容易被洗除;同时在色牢度测试过程中,水解染料因与纤维亲和力低而不易沾染多纤维测试附布,从而水洗牢度高。吡啶酮类分散染料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的特性,使得其尤其适宜作为高水洗牢度分散染料用于涤/氨弹性织物和超细涤纶织物上染嫩黄、大红和草绿(大红和草绿分别为偏黄光的红色和蓝色,在拼色过程中需加入黄光染料,分散染料大红和草绿色牢度差,因此用于拼色的染料需具备优异的色牢度性能)等颜色。染料的染色机理与染料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密度泛函理论(DFT)是研究分子结构的有效工具之一,可应用于分子构型的优化、能量计算、光谱计算、电荷分布和电荷密度计算、偶极矩和多极矩计算等[3-4]。本文主要选择了两种吡啶酮类分散染料——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结合DFT对这两种染料的染色性能及染色机理进行研究。

1 试验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试验用织物为涤纶低弹丝(DTY)与氨纶(PU)长丝(质量比为98/2)的纬弹机织物,DTY的线密度为16.67 tex,PU长丝的线密度为4.44 tex,织物的经、纬向密度分别为433根/10 cm和409根/10 cm,幅宽为152 cm,面密度为245 g/m2。

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 染料由三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所示。

(a) C.I.分散黄114

(b) C.I.分散黄126图1 C.I.分散黄114与C.I.分散黄126的化学结构式

试验仪器包括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美国Datacolor颜色公司)、S20K型pH计(瑞士Mettler Toledo集团)、红外染色机(无锡亚博仪器有限公司)及Washtec-P型皂洗机(英国Roaches有限公司)。

1.2 织物试样制备

涤/氨纬弹机织物10 g,浴比为1∶15,采用HAc缓冲液调节染液pH值,在不同染液pH值、染料相对织物质量的百分比(o.w.f)及染色温度与染色时间下对织物进行染色处理,然后采用3 g/L的保险粉和3 g/L的纯碱在80 ℃下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还原清洗15 min,之后在190 ℃下定型40 s后烘干,待后续测试用。

1.3 测试方法

1.3.1 织物K/S值

采用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测试织物的K/S值。K/S值为在最大波长下织物的表观深度值,表征在最大可见光波长(380~700 nm)下织物表面颜色的深浅。

1.3.2 织物色深度

在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上测得标准样的颜色参数,然后测试批次样的颜色参数,在测色配色仪上直接读取织物色深度,色深度值即批次样与标准样间表观浓度的相对值,可以选取同一平行染色样中的任意一块试样作为标准样。测色配色仪测色条件:色差空间选择CIE LAB空间,包含UV、大孔径、包含镜面反射。

1.3.3 织物色牢度

水洗色牢度根据ISO 105-C06:2010《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进行测试;

水渍色牢度根据ISO 105-E01:201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渍色牢度》进行测试;

汗渍色牢度根据ISO 105-E04:201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汗渍色牢度》进行测试。

1.3.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运用DFT/B3LYP方法,结合6-311G(d,p)基组,对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构型进行几何优化计算,获得其基态稳定构型与晶胞参数;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获得最高占有轨道(HOMO)与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的分子轨道及能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染料色光

分别采用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在染液pH值为4.0、 o.w.f为2%、温度为130 ℃、染色时间为50 min条件下,对涤/氨纬弹机织物进行染色处理,然后采用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测试染色织物的K/S值,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染色织物的K/S值

由图2可知,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38和443 nm,两者最大吸收波长差异不大,色调均为绿光黄色,C.I.分散黄126色光稍偏蓝。电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跃迁产生染料色光,而跃迁激发能ΔE=hν=hc/λ(h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入射光频率,c为光速,λ为吸收波长),因此跃迁激发能ΔE与吸收波长λ成反比,即ΔE越大,λ越小,染料越易产生浅色效应(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染料颜色变浅)。通常HOMO轨道→LUMO轨道的跃迁激发能ΔEHOMO→LUMO(即基态→第一激发态)最小,电子最容易激发,吸收波长λ最大,此时的吸收波长λ易在可见光(380~700 nm) 范围内,最具有研究意义,是主要研究参数。

运用DFT/B3LYP方法,结合6-311G(d,p)基组,计算分子轨道和能量,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两种染料的电子跃迁都只发生在偶氮基两侧的苯环和吡啶酮环,因此两者的最大吸收波长差异不大;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ΔE分别为3.575和3.425 eV,即相较于C.I.分散黄126,C.I.分散黄114的ΔE较大而易产生浅色效应。

图3 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分子轨道及能量

2.2 染料上染曲线

分别采用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在染液pH值为4.0、 o.w.f为2%条件下对涤/氨纬弹机织物进行染色。织物在30 ℃下入染,以1.2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30 ℃,然后在130 ℃下染色50 min,在染色升温过程中分步取样(分别在染色温度达80、 90、 100、 110、 120和130 ℃时,以及在染色温度为130 ℃下分别染色10、 20、 30、 40和50 min时取样)。对分步取出的试样进行还原清洗及定型烘干,采用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测试织物的色深度,可得染料上染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染料上染曲线

由图4可知,两种染料的上染曲线基本相同,与常规单偶氮分散染料主要上染温度范围为80~115 ℃不同,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在80~130 ℃染色温度范围内染料的上染量逐渐增加,没有明显上染饱和平衡点,因此,在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整个染色过程中,需控制升温速率,确保染料匀染;这同时也表明,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需较高的能量才能破坏染料分子间的作用能,使染料-染料分子作用力转变为染料-纤维作用力。吡啶酮分散染料存在酮式结构和烯醇式互变异构体(图5),而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酮式结构的能量比烯醇式结构的能量分别低130.01和131.26 kJ/mol,因此其酮式结构更稳定,染料分子多以酮式结构存在。此外,酮式结构染料分子的共平面性明显优于烯醇式结构(图6),酮式结构染料分子间作用力大。

图5 吡啶酮分散染料的互变异构

(a) C.I.分散黄114

2.3 染料染深性

分别采用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在染液pH值为4.0、染色温度为130 ℃、 o.w.f分别为1%、 2%、 4%、 6%、 8%和10%条件下,对涤/氨纬弹机织物进行50 min染色处理。然后,对染色织物进行还原清洗及定型烘干,采用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测试织物的色深度,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染料染深性曲线

由图7可知,随着染料o.w.f的增大,染料上染量逐渐提高。如采用C.I.分散黄126染色时,o.w.f从1%上升至6%时,色深度从约40%升至约90%。但总体而言,两种染料的染深性一般。

o.w.f小于6%时,C.I.分散黄126的色深度低于C.I.分散黄114,原因可能是C.I.分散黄126分子体积较大,C.I.分散黄126单分子晶格a、b和c分别为241.1、 93.5和42.2 nm,而C.I.分散黄114单分子晶格a、b和c分别为181.0、 92.6和43.3 nm(图8)。涤纶纤维的染料上染模型为自由体积模型,染料分子体积大,则相同涤纶纤维分子体积内包含的染料量较少,因此色深度低。o.w.f超过6%后,染色深度增加不明显。

图8 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晶格结构模型

2.4 温度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分别采用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在染液pH值为4.0、 o.w.f为2%、温度分别为120、 125、 130和135 ℃条件下对涤/氨纬弹机织物进行50 min染色处理。然后,对染色织物进行还原清洗及定型烘干,采用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测试织物的色深度,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温度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由图9可知,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染料的上染量上升,说明染料耐高温性较好,适宜高温染色。综合考虑能耗、匀染性和染料上染量因素,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较适宜的染色温度为130 ℃。

2.5 染料耐酸碱性能

分别采用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在o.w.f为2%、温度为130 ℃、染液pH值分别为3.3、 3.7、 4.1、 5.0、 6.0、 7.3、 8.1、 9.4和10.5条件下,对涤/氨纬弹机织物进行50 min染色处理。然后,对染色织物进行还原清洗及定型烘干,采用SF 600X型测色配色仪测试织物的色深度,结果如图10所示。

图10 pH值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由图10可知,随着染液pH值的升高,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上染量均下降,pH值越低上染量越高,但pH值过低会导致HAc的添加量过高,进而影响织物的手感,较适宜上染的pH值为3.5~4.0。pH值超过5.0后,染料的上染量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pH值较高时利于吡啶酮环上羟基的形成,羟基在高温染色条件下水解,随着pH值的升高,羟基水解为水溶性酚钠基团(图11),使染料的水溶性提升,降低了染料与纤维的亲和力,造成色深度下降。

图11 吡啶酮类分散染料水解

2.6 染料色牢度

分别采用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配制o.w.f分别为2%和4%染液,在pH值为4.0、温度为130 ℃条件下对涤/氨纬弹机织物进行50 min染色处理。然后,对染色织物进行还原清洗及定型烘干,测试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染色织物的色牢度 级

由表1可以看出,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各项色牢度均较好,在o.w.f为2%和4%时,6纤维(羊毛、腈纶、涤纶、锦纶、棉、醋酯)沾色均可达4~5级,这可能与染料分子中含有吡啶酮基团,导致染料与纤维及染料与染料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有关。

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含有吡啶酮基团,而常规单偶氮分散染料分子中仅含有苯环结构。吡啶酮染料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为吡啶酮-吡啶酮作用力,吡啶酮染料与纤维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为吡啶酮-苯作用力,而常规单偶氮分散染料分子间、染料与纤维间π-π堆积作用均为苯-苯作用力。分别对苯-苯(B-B)、吡啶酮-苯(PD-B)及吡啶酮-吡啶酮(PD-PD)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构型的作用能如图12所示。

图12 优化后构型的作用能

由图12可知,优化后吡啶酮-吡啶酮、吡啶酮-苯和苯-苯的作用能分别为-205.84、 -30.20和-17.60 kJ/mol (负号表示两个结构间可以生成稳定的构型,是合理的结构,表示聚合体降低了原来两个单独结构的能量,绝对值越大结构越稳定),吡啶酮-吡啶酮和吡啶酮-苯的作用能大于苯-苯作用能,尤其是吡啶酮-吡啶酮,其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能较大,将吡啶酮结构引入分散染料中,可提高纤维与染料及染料与染料间的作用能,染色后纤维内部的染料不易迁移到纤维表面,进而可提高纤维的染色牢度。

3 结论

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38和443 nm,两者最大吸收波长差异不大,色调均为绿光黄色,C.I.分散黄126色光稍偏蓝。在80~130 ℃染色区间,C.I.分散黄114和C.I. 分散黄126染料的上染量缓慢增加,没有明显上染饱和平衡点,表明染料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需较高的能量才可破坏分子间的作用能。

随着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浓度(o.w.f)的增大,其上染量提高,但总体而言,两种染料的染深性一般。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的耐高温性较好,适宜的染色温度为130 ℃。染料耐碱性较差,较适宜的上染pH值为3.5~4.0;C.I.分散黄114和C.I.分散黄126染料的各项色牢度较好,在o.w.f为2%和4%下,6纤维(羊毛、腈纶、涤纶、锦纶、棉、醋酯)沾色均可达4~5级,这可能与染料分子中含有吡啶酮基团,导致染料与纤维及染料与染料分子间作用力较大有关。

[1] HUANG W,QIAN H F.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I. disperse yellow 114[J]. Dyes and pigments,2008,77(2):446-450.

[2] 余童魁,管雪明.吡啶酮类双偶氮分散染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染料与染色,2015,52(4): 5-8.

[3] OKADA Y,HIHARA T,MORITAL Z. Analysis of the catalytic fading of pyridone -azo disperse dyes on polyester using the semi-empirical,molecular orbital PM5 method[J]. Dyes and pigments,2008,78 (3):179-198.

[4] METWALLY M A,ABDEL-GALIL E,METWALLY A,et al. New azo disperse dyes with thiazole,thiophene,pyridone and pyrazolone moiety for dyeing polyester fabrics[J]. Dyes and pigments,2012,92 (3): 902-908.

Research on dyeing properties of C.I. disperse yellow 114 and C.I. disperse yellow 126

ZhanYizhen1WangWei2

1.HangzhouXinshengP&DCompany,Hangzhou/China2.CollegeofChem-BioEngineering,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China

The dyeing properties of C.I . disperse yellow 114 and C.I . disperse yellow 126 were studied,and the mechanism of dyeing was explain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of C.I . disperse yellow 114 and C.I . disperse yellow 126 were 438 and 443 nm respectively,the color shades of both dyes were greenish -yellow. Dye uptake slowly increased within the range of 80-130 ℃,there was no obvious dyeing equilibrium point , and the dye uptake was low. Both dyes had good resistance to high temperature and poor resistance to alkali,the suitable dyeing temperature was 130 ℃ and the best dyeing pH value was 3.5-4.0. The dyes have good color fastness,the color staining on varieties of fibers could reach 4-5 grade at 2% and 4% on weight of fabric(o.w.f).

C.I. disperse yellow 114; C.I. disperse yellow 126;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yridone; color fastness to washing

猜你喜欢

分散染料染液配色
液体分散染料在改性聚酯纤维织物上的应用
基于机器视觉的单组分染液浓度快速检测方法
寻找古意的配色
染液染料浓度检测数据与分析
苏木红/栀子黄/靛蓝染色天丝水刺非织造布初探
MIX&MATCH 清甜一夏 彩妆配色新风潮
清凉一夏!来双雪碧配色足球鞋如何?
安诺其:分散染料量价齐升
分散染料对苄基木粉和乙基木粉的染色研究
分散染料可染丙纶的性能分析及染色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