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精神在雪山草地行中的具体体现

2017-01-14王欣媛

前线 2016年12期
关键词:自治州阿坝雪山

王欣媛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离开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随后,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相继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在红军长征经过的众多地区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自治州)是最能体现长征特点与精神的地区。阿坝自治州以雪山草地而闻名。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军相继进入阿坝,在阿坝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等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行军。

阿坝自治州有四个“最”之称: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1年零4个月)、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红军长征时期最艰苦的一段行军历程(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时期党内斗争最激烈(粉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活动)的地区。在雪山草地的征途中,红军战士凭借着强大的理想信念,以英勇顽强、不惧牺牲的无畏精神与坚强意志,完成了这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远征,使长征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永载史册。

信念坚定,英勇无畏

阿坝自治州属于高原季风气候,但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气候来看,高原地区的显著特点是空气稀薄,容易缺氧。以夹金山为例。1935年,当地群众对夹金山的恶劣环境进行了如下描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更不可攀,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夹金山海拔4000米以上,6月的时候还飘着飞雪。除了面对陡峭的山势,红军战士还要经历严寒和缺衣少食的痛苦。然而,即使在此艰难面前,红军战士依然没有被吓倒。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踏上了这座“死亡之山”。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终于成功翻越了夹金山。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尼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对于大多数红军战士来说,翻越夹金山是长征开始以来最艰苦的一天,其艰苦程度超过湘江战役,超过翻越五岭,超过四渡赤水,比起只有少数人参战的抢渡金沙,飞夺泸定桥来,更是艰苦得多。”

在成功翻越长征中的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后,红军又相继翻越了海拔4114米的梦笔山、海拔4400米的亚克夏山、海拔4140米的仓德山、海拔4395米的打鼓山,还有位于今理县、红原、马尔康三县交界处、海拔4457米的鹧鸪山等。除了翻越大雪山,红军还走过了人迹罕至的大草地。草地广阔无边、无路可寻,气候恶劣,泥潭密布。老红军姬鹏飞曾回忆:“过草地比爬雪山损失的人还多。”尽管如此,红军却成功走过纵横300多公里、面积15200平方公里、海拔平均在3500米以上的川西北草地。红军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却成功挑战了人类生存的极限。

艰苦奋斗,乐观勇敢

阿坝自治州是红军长征最苦的一段行程。行程虽然苦,但丝毫没有打败红军的斗志。在红军看来,条件越是艰苦,他们越能鼓足勇气,战胜困难。他们时而唱着振奋精神的革命歌曲,时而围坐在一起互相安慰与鼓励。在翻越夹金山时,红军迎着风雪高唱着“我们的队伍滚滚向前永不停”等激昂的词曲。翻过夹金山后,红一、四方面军举行了会师联欢大会,两支部队的剧团在会上演唱歌曲,传达了两军全体指战员的心声,战士们听着都流下了热泪。大家精神为之振奋,都跟着唱起来。

在过草地时,掉队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伤员提出了疑问:“走了十多天还不见人烟,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鬼地方?”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情绪,红军宣传队立即创作了《慰问伤病员歌》,极大地鼓舞了伤员,也使泄气的战士转变了思想,伴着歌声走下去。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时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长征胜利结束后,朱德回忆说:“当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的了,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花,都很好看,几十里地都是,还有大的森林与树木。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去。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无束的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也许因为自己带着乐观性吧。”朱德的这种可贵的品格,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学习的榜样,也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动力。

团结互助,和善友爱

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观的奋斗精神,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也是红军在长征时成功走出阿坝地区的重要保证。阿坝自治州自古就是个由藏、羌、回、汉民族所组成的地区。原本民族语言的不通给红军进入阿坝地区带来了苦恼,再加上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欺骗宣传和造谣污蔑,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对红军怀疑、恐惧,有些听闻红军来了而逃避深山,有的甚至对红军存在着敌对情绪。根据这种情况,红军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并提出“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要求。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红军在阿坝自治州顺利地开展了民族工作。他们帮助当地群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组建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同时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还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干部。当地群众对红军的付出深表感激。

与此同时,阿坝地区的群众也给予了红军和中国革命极大的支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长征时期的阿坝自治州,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物产并不富裕,各族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在红军经过阿坝的16个月里,在“总辖面积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0多万,人均占有粮500斤左右、人均牲畜不到两头”的艰难生存环境下,阿坝当地群众却承担着支援10万主力红军给养补充的重任。据历史统计,“红军在阿坝期间,根据地每天出动强劳力5万人次以上;支援红军粮食总量在2500万斤以上,各类牲畜(以牦牛为主)20多万头,先后有5000余藏、羌青年参加了主力红军,另有100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可以说,在中国革命的危难时刻,阿坝各族人民做到了忘我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对此,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高度评价红军长征在阿坝时藏、羌民众的革命业绩,并深情地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本文系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红军长征在阿坝时对藏民的宣传工作及当代价值”(项目编号:SLQ2016C-11)和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2015年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阿坝自治州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项目编号:9121624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金蕾蕾

猜你喜欢

自治州阿坝雪山
绿色贵州引客来
云雾飘渺景如画
◉一图
雪山历险记
雪山历险记
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