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可破不可夺坚

2017-01-14高斌

前线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吕不韦朱砂

高斌

【引用】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原文节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氏春秋·诚廉》

【原文释义】

石头可以被打碎,但不可以改变它坚硬的质地;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可以改变它朱红的颜色。硬度和颜色,是石头、朱砂的本性所具有的。本性是从上天那里接受下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择取变更的。洁身自好的豪杰义士,其名节也像它们一样不可玷污。

【经典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并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吕氏春秋》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旧说传闻,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可见其对《吕氏春秋》的重视。《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引文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不会因外界压力改变操守,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吕氏春秋》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这个故事被古人当作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吕不韦朱砂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吕氏春秋
吕不韦之死
吕氏春秋
你是
丹砂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留取“丹”心照汗青
吕不韦之死
《吕氏春秋》引《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