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2017-01-14底志欣

前线 2016年1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摘要]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当前利益格局的分析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有着现实价值。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凝聚共识深化和推进改革。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利益观 当代价值

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借助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尊重人民利益的观点。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于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深化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观点

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把利益仅看作同人的需要、感觉、欲望相关的东西相区别,马克思主义对利益范畴作了能动的、辩证的理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利益观。

第一,从本质属性来看,利益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生存、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在这些需求的牵引下,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利益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对需要对象的分配关系。由此可见,利益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它虽然离不开自然选择,但主要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恩格斯明确提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第二,从功能作用来看,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论当中,利益是激励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动因,利益关系是促进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马克思在关于利益的早期论述中提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因为,人们对物质需求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物质资料分配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推动着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三,从外在形式来看,利益诉求随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表现为不同形式。根据唯物史观,由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化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力,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反过来,这些社会经济条件也影响着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这就揭示出,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下的利益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是利益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利益,人们在争取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利益与政治利益。

第四,从实现途径来看,利益的实现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因此,要实现个人利益,就不得不处理好个人的私人利益和各种普遍利益的关系,“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但是这种“符合”既不是盲目的自我牺牲行为,更不能是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的实现,应该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最大限度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条件下,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

第五,从阶级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大众的利益。马克思认为,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获取个人利益是一种合理的利益,这完全不同于统治阶级通过独占生产资料靠寄生就能获取的不合理利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与以往一切运动的区别就在于为劳动大众谋求合理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并且共产党人在这场运动中“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利,他们与无产阶级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那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发掘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价值。

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必须突出人民利益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形成了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根本,以妥善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为核心的利益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日趋多样化,围绕利益分配的关系愈发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党要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的评价新标准:“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必须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历史也表明,正是因为党没有任何私利牵挂,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因此,必须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及时深入调查了解群众诉求,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使社会各阶层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同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区分清楚诉求的合理合法性,既要支持和保障正当合法的利益表达,又要防止和化解非理性的利益表达,及时从源头上化解和消除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从唯物史观来看,对利益的追求既可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造成两者区别的主要因素是利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在经历着深刻调整,利益主体和利益取向愈发多元,利益矛盾尖锐凸显,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任务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为此,必须把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协调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把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全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利益格局的公平合理,让全体社会成员生活在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践思考

在当前思想大活跃、利益大调整的社会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带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为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要把正确的利益观体现在为民谋利的具体行动中。毛泽东同志在《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一文中曾深刻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党的主张和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确保党的工作能够代表最广大群众的现实利益,从群众最需要、最关注、最难解决的事情做起,真正给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

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共产党人并不否认个人利益。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党员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共产党员也从来不孤立地谈个人利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更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可以说,能否正确对待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检验共产党员党性纯正与否的试金石,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抵不住物质、金钱、美色的诱惑,背离了正确利益观,不能分清正当利益和非法利益,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出现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严于律己,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地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公与私”“得与失”“利与义”的关系,始终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变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坚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底志欣,中共平谷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