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刺络血量述要

2017-01-14赵银龙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血量刺络太阴

赵银龙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学术探讨

《黄帝内经》刺络血量述要

赵银龙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黄帝内经》有关针刺治疗的论述,有半数以上是采用针刺放血。刺络血量是刺络法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论述刺络血量十分丰富,具体而周详,对当下针灸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文章整理了《黄帝内经》论述刺络血量的影响因素、量化原则、注意事项、判断预后等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刺血疗法 出血量 中医学术发掘

刺络法又称刺血法、放血法、刺络放血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1-2](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论述,有半数以上是采用针刺放血。《内经》全书162篇,其中《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法进行了论述。刺络血量是刺络法中的重要内容。《内经》论述刺络血量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而周详。本文整理《内经》论述刺络血量的相关内容,以期对当下针灸临床有所裨益。

1 刺络血量影响因素

1.1 病人体质:《素问·刺疟》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是说肥人壮实者,深刺出血量宜多,瘦人虚弱者,浅刺出血量宜少。《灵枢·逆顺肥瘦》详细论述了针刺疗法必须依据病人的体质来决定针刺深浅、快慢、次数。虽然该篇未论述刺络血量,但也是刺络法出血量多少必须遵循的原则。肥人、壮年、体格魁梧、气血充盛、皮肤坚固色黑、好胜勇斗者,深刺多出血。瘦人、老幼、皮肤薄色淡、血少气弱者,浅刺少出血。

1.2 四时节气:《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夏刺络俞,见血而止……”春夏之季,阳气浅行,浅刺少出血;秋冬之季,阳气深藏,可深刺多出血。《素问·刺腰痛》言:“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刺阳明于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是言不同经脉在不同的季节是否宜刺络出血。

1.3 气血盛衰:《素问·血气形志》:“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又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说明阳明经、太阳经、厥阴经是多血之经可刺络出血,出血量较多;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是少血之经,不宜刺络出血。若“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素问·血气形志》)者,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刺络出血量宜少。

1.4 病证虚实:《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是言血病有余属实证,应泻其邪气充盛的经脉,使它出血,以散其邪。《灵枢·厥病》:“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是说在头部动脉跳动过盛处,针刺出尽其血。《素问·刺腰痛》:“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是说在结络大如黍米处,刺血呈喷射状而出。《灵枢·癫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气短,呼吸不连续,活动时气虚疲乏,属虚证,可补足少阴的腧穴,出其血,出血量宜少。总之,实证出血量宜多,“刺尽其血”或“刺之血射”;虚证出血量宜少,“见血即止”或“出血豆许”。

1.5 刺络部位:《灵枢·热病》曰:“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男子腹胀如蛊,女子郁阻之病,身体腰脊松懈无力,不思饮食,先取涌泉穴刺出血即可,后刺足背上血盛的络脉,出尽其血。《内经》中称为“血络”“盛络”“结络”“横络”和“虚络”,它们是泻血部位,也是刺络出血量指征。一般而言,《内经》记载在井穴、头面腧穴、虚络、细小络脉放血,出血量较少;在盛络、结络、横络、动脉处放血,出血量较多[3]。

2 刺络血量量化原则

《内经》关于刺络法出血量多少的问题,虽无具体量化指标,但是也有量化原则。其量化原则是管控刺络出血量多少的一个操作标准。

2.1 见血即止:《素问·刺热》:“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素问·缪刺论》:“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灵枢·杂病》:“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出血如大豆”“出血立已”“见血立已”是说刺络一看见出血就立即停止针刺,疾病即刻好转。这种刺络法出血量很少,多用于新病、热病、痛证、五官科疾病等病程短、病位浅的疾病。

2.2 血变而止:《灵枢·癫狂》:“癫疾如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素问·刺腰痛》:“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又曰:“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血变而止”“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是说刺络出血后,待血的颜色和质地出现变化,和正常血液一样时,就停止治疗。或刺血呈喷射状出血,紫黑色的血液变成红色时就停止治疗。这种刺络法出血量多少,以“变”为界,是作为刺络出血量的一种尺度。血变而止的刺络法多用于腰痛、癫狂之病。

2.3 尽出其血:《灵枢·热病》:“心疝暴病,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灵枢·厥病》:“厥头痛,头胀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灵枢·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尽刺去其血络”“刺尽去血”“尽出其血”是刺络后刺络部位的血自然流净,不再流出,为停止治疗的量化标准。此刺络法出血量相对较大,常用于久病、重病,病程长、病位深的疾病[4-5]。

3 刺络血量注意事项

《素问·刺腰痛》曰:“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足少阴经脉使人腰痛,痛处牵引到脊骨的内侧,应刺少阴经的复溜穴二次;肾为水脏,春时水衰,故春季针刺勿使出血,或出血宜少;若出血太多,则腰痛如故,病不能好转。《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又曰:“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以上详细论述了刺络放血注意事项。刺络放血应控制好出血量,避开大血脉,若不慎误伤大血脉致出血不止,血量过多,会发生意外。轻者出现失明、昏仆色脱、声音嘶哑、言语困难,重者致人死亡。刺中血脉,血不外出,瘀血留聚于内,则局部肿胀。

4 血量多少判断预后

《素问·刺疟》:“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幼脉,开其穴,出其血,立寒。”是说治疗疟疾,在刚发热时,刺足背上动脉冲阳穴,摇针扩大其穴,使之出血,则热势立即消除。《素问·刺疟》又曰:“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治疗疟疾,一般三刺针刺后病就痊愈了。如果病还不好,可刺舌下两脉廉泉穴,使之出血少许,病就痊愈。若再不好,可刺血盛的经络委中穴,出血量较多,病就一定会痊愈。

《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内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人若从高处坠落而受伤,先服用通利二便和活血化瘀之剂,再刺足内踝之下中封穴和然骨之前血络,使其出血(出血量少),最后刺足跗上的动脉处冲阳穴(出血量较多),病就好转。若病不效,再刺足大趾端丛毛上大敦穴一次,一见出血后病就立即好转。《素问·缪刺论》言:“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素问·刺疟》亦言:“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1]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7.

[2]周凤梧,张灿玾.黄帝内经素问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5.

[3]蔡卫根,曹树琦,陈荷光.《黄帝内经》刺血疗法出血量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4):242-244.

[4]陈思思,王朝阳,刘炜,等.《黄帝内经》刺络特色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2812-2815.

[5]赵银龙.《黄帝内经》论刺络法[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75-76.

2016-06-28

猜你喜欢

血量刺络太阴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膀胱冲洗液中加入去氧肾上腺素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Therapeutic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bloodletting and cupping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
北半球中低纬大气太阴潮汐对Es层的影响
FloTrac/VigileoTM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极危心脏病患者开腹手术麻醉处理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