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辽宁地区代表性医家考略*

2017-01-14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2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吕 凌

清代辽宁地区代表性医家考略*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吕 凌

辽宁地区是满清的发祥地,而清代是辽宁地区中医药发展的高峰期。一方面,蒙古族、汉族和满族的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名家博闻强识,行医四方,并在此基础上著书立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结合收集到的各种史料信息,本文对年希尧、墨尔根·绰尔济、王寅生、景仰山、孙冯翼、李荣、赵福荫、胡万魁和徐延祚等9位代表性的医家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希望能为辽宁地区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研究利用以及祖国地域医学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清代 辽宁 名医

清代是辽宁地区中医药发展的高峰时期。惜岁月既湮,知之者益少;恐先贤隐没,传之者无门。因此,笔者将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清代辽宁医家史料进行了汇集与分析,希望能描摹其形廓,彰显其神韵,为地域医学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翻开史册,具名者百人有余,或伤寒,或温病,或妇科,或儿科,于医道传播各有所长;其中又有出类拔萃为世人所称道者,详医理,著医论,创新方,论新病,于汗青记载较他人为多。本文限于笔墨不能尽述,故于医名显而医术盛者,择9人略考而记之,汇其名字为诗一句:“希尔耀东贤,卿荣福万延。”管窥未全虽是憾事,但启明与世亦为所得,兹与同道共勉。

贵胄仁心年希尧

1.年希尧生平考略

年希尧(1671- 1738年),字允恭。一作名允恭,字希尧。原籍广宁(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为年遐龄之子,年羹尧之兄。由笔帖式补授云南景东府同知。累官直隶广平府知府、大名道、广东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雍正三年(1725年),因弟革职。四年,授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关税务。十二年加都察院左都御史衔。十三年,削职。工画山水、花卉、翎毛。官于江南,以制瓷得名,兼管景德镇瓷厂厂务,故当时称为“年窑”。所制器皿多蛋青色,瓷质洁白,兼有青彩、描银、暗花、玲珑等品种。皆属精品。于中外算学,亦有研究。乾隆三年(1738年),卒[1]。

年希尧博学精思,涉猎甚广,无论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医学、机械、军事,还是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历史、音乐、美术、陶瓷,均有较高建树。他一生著述甚多,医学方面有《集验良方》、《本草类要》、《刀圭》、《异授眼科》、《食宪鸣秘》等,其他方面有《面体比例便览》、《视学》、《测算》、《对数广运》、《万数平立方表》、《算法纂要总纲》、《五方元音》等书。因此,有学者将他称为“中国的达·芬奇”[2]211,[3]。

2.年希尧的医药学成就

年氏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公事之余喜好浏览金元名家著述,凡河间、东垣诸名家著作,取而遍观;嗜好搜集良方,无论是耳闻目睹还是友朋传说,悉举而藏之。如果遇到病者,年氏出方以疗之,大都随手取效。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年刻行),包括清代官吏梁文科和他自己所集录的部分方药,称为《集验良方》,以及明代朱栋隆所撰《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邓苑所撰《一草亭眼科》、吴又可所撰《温疫论》。另辑刻《本草类方》(1735年)[4]。

《集验良方》,又称《年希尧集验良方》,刊于1724年,属于验方汇编性质。《集验良方》原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梁文科辑,康熙时曾有刻本,共3卷,后散佚。年希尧在梁本基础上增辑重刻,是为6卷,分为养生、急治、中风、预防中风、伤寒、感冒等50余门,方剂多广,载录详细,每门均附以简短的医论,颇为实用。作者将养生列为首篇,集方70余首。其基本理论遵循《内经》,主张随症用补,恰到好处,反对一例徒补,而误病情。对于虚损之证,主张脾肾同治,认为建中气补脾胃,始能津液旺,而精气生,营卫调和,诸病自然悉除[5- 6]。

《本草类方》成书并刊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年氏搜集本草中经验古方及传自官禁之秘,以病为纲,为之条分部别,汇成斯集。全书以天干排列为10卷,其中卷1至卷7列诸风及内外诸症91目;卷8至卷9列外伤、妇人诸症16目,卷10列小儿各症、怪症及食治诸法6目,共计113篇目。每篇中又分列各症或方,每症之下各列治法用药及出处,若以方列名者则下出主治服法及出处。在卷一之首,先列“诸症歌诀”,或四句,或八句作为各篇之引目。如卷1“诸气第十一”篇,先于卷首“诸症歌诀”中归纳“诸气能令百病生,要知九气不同名,男宜调气兼和血,女要调经气顺行”四句为之引目,而于正文中分列走注气痛乌沉汤等44症(方),诠次新颖,可供临床查阅参考应用,对单方的研究和应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 8]。

“蒙医华佗”墨尔根·绰尔济

1.墨尔根·绰尔济生平考略

绰尔济,生卒年月不详,蒙古族墨尔根氏,清代著名医学家,清太祖天命年间(1616- 1626年)率先归附清朝。擅长外科,对治疗骨伤尤有独特奇效。十七世纪上半叶,墨尔根·绰尔济曾把他的特效医术传到内地,为广大满蒙八旗士兵所掌握。在他死后的1728年,其他蒙古医士还曾把他的医疗秘技传授给当时正在北京学习的俄罗斯学员们,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赞扬[9- 10]。

2.墨尔根·绰尔济的医药学成就

墨尔根·绰尔济“精岐黄之术”,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技术。天命年间,满洲正白旗先锋鄂硕在作战中身受重伤,箭头留在体内,生命垂危之际,绰尔济及时赶到,立即拔掉矢镞,敷上伤药,鄂硕很快便转危为安。满族都统吴拜率军作战,身中30余箭,已经昏死,绰尔济“令剖白驼腹,置拜其中,遂苏”。墨尔根的抢救方法,是蒙古族传统的抢救休克的方法,成吉思汗就曾用过,当时有个叫布智儿的武将,在一次作战中负伤休克,成吉思汗便命人立即杀牛,把布智儿放入牛腹中,苏醒过来。还有一次,清军黄冠、苗君稷二人摔成重伤,臂膀僵直,不能动弹,绰尔济叫人先用蒸汽熏其臂膀,再用锤子轻轻敲打关节,用手将臂膀揉得咔咔作响,二人伤痛迅即治愈[10- 12]。

由于墨尔根·绰尔济医技高超,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故时人称之为“神医华佗”。

济世育才王寅生

1.王寅生生平考略

王寅生(1850- 1936年),字耀东,辽宁海城县人。王氏居邑西牛庄,曾为清附生,自幼学习儒学经典,天性聪敏,学有根底。后因家贫,设帐讲学,其授课循循善诱,门下多知名之士。王氏博通古今,多才多艺,医卜算命诸学无不通晓,而尤邃于医,著手成春,活人甚多。

2.王寅生的医药学成就

王氏胸怀济世活人之心,抱培育中医人才之志,于民国七年(1918年)在牛庄创立医学校,校址设在药王庙院内,学制四年,教材选以《内经》、《难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经》、《血证论》、《医经精义》以及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王氏亲自教学,逐条逐句详解词义,务求理解;课程重点章节,要求学员熟读背诵。该校前后毕业生数百人,分布在辽宁南部的大连、盖平、营口、鞍山各市以及省外的长春、哈尔滨、包头、酒泉等地。由于王氏教学有方,民国十二年(1923年)被奉天同善堂医学校聘为教员,任职数年,深受各方学士尊敬和爱戴。王氏曾结合临床实践著《阴阳证治论》一文,刊载于《医学汇刊》上。

1932年,已届81岁高龄的王寅生将其所著重刻《妇科金鉴分类歌括》、《温病条辨歌括》、《杂病歌括》、《脉学歌括》、《血证论方歌括》诸稿本重新编写待刊。目的是授课时为方便学员学习记忆。现存有《痘疹科录》一书[2]148。

“东陵醉汉”景仰山

1.景贤生平考略

景贤(1855- 1923年),字仰山,绰号东陵醉汉。清·奉天府(今沈阳) 人。原籍承德县。哈达纳喇氏,满族镶黄旗。景氏少时学习儒学,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举人,以名孝廉,任盛京工部笔帖式。光绪六年(1880年)春闱已被录取,后因额满被撤名。后因不得志而隐居东陵,结庐于青山绿水之间,以诗酒自娱,著《无碍云斋诗集》。因时事多变,景氏认为文章一道仅为取科名之具,无裨于济世济人之实用,于是弃儒从医,求学于儒医严贞吉。

2.景贤的医药学成就

景贤隐居之时,多留心医学,广泛阅读岐黄诸书。家中偶有患者求医无方,不得已自检方药治之,时有获效。因此亲属邻里,求医者日多,医名随之大振。但是求医之人愈多,景贤愈觉心虚,诚恐稍有错误,夭人生命。于是他开始潜心读书,边临床实践,边探讨医理,遇有奇症异脉为古书所未载者,反复研究,多方请教。学术上倡导唐容川《中西医汇通》一书,同时认为治术医术,理本同源,必识古今,学贯天人,随时而中,圆机活法,始能通权达变。治病者不论何药,愈病即是良药。他的论述很有哲理,指出了当时医界一些弊端。

景贤晚年临床经验日趋成熟,屡试屡验,自将30余年研究所获,进行总结,在其侄熙亮的协助下,著《医学从正论》和《医案》二书。《医学从正论》是景氏对医学研究的心得总结,涉及医理辨证、中医整体观、阴阳五行、治则方药诸方法,共46篇论述,颇有个人见解。景氏《医案》是他晚年行医临症的墨迹,选案精粹,共辑149则。另附加先师严贞吉医案8则。从医案记载观察,景氏行医足迹踏遍东三省和北京。他临床重视温病吴又可学说,而处方诊治多趋时方,对各科疾病多有涉猎,而且尤擅温病、内科、小儿科,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临症医案。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建树,声誉名扬东三省,1923年被同善堂医学社主办的《医学汇刊》聘为评议员。

景氏任《医学汇刊》评议员期间,先后在此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有《胆汁入小肠取汁奉心化血说》、《食汁由小肠入别肠说》、《津门出水说》、《气由廉泉玉英出入说》、《男女岁解》、《伤寒热入血室勿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解》、《金匮谷气解》;有关临床医案、用药方面有《妇人脏躁解》、《针灸取穴法》、《吐血治验四则》、《在表在外解》、《泻泄脱肛治验》、《痰火实证治验》、《鼻渊治验》、《噤口毒痢治验》、《痛痹治验》、《煎药之法宜讲》等。

景贤一生著述甚富,其中医书《医学入门》流传至今[13]。

《本经》注者孙冯翼

1.孙冯翼生平考略

孙冯翼(生卒年不详),一名彤,字凤卿,号凤埔。清·奉天府(今沈阳)人。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藏书家。以荫生官至通判、候补郎中。与孙星衍关系极为密切,嗜藏书、辑佚古书。家有“问经堂”、“万卷堂”,藏书数量不详,编撰有《问经堂书目》抄本2册,著录有1600种图书,且分类和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相似,分12类: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理、医律、史学、金石、类书、辞赋、书画、说部。收藏有宋元本数种,如宋刊本《真文忠公政经》等。嘉庆四年(1799年)与孙星衍同辑《神农本草经》3卷,《子夏易传》1卷,《桓子新论》l卷,《马王易义》1卷,《禹贡地理古注考》1卷,《典论》1卷等。嘉庆七年(1802年)辑《尸子》、《皇览》、《司马彪庄子注》、《甘氏星经》、《淮南万毕术》、《燕子书》、《说文正字》等,这些文献都是他从历史文献中考证辑佚而出,有功于史学研究,刊刻在《问经堂丛书》10册中;编撰《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其著录之书凡388种,存目者128种,凡516种。著有《明堂考补正》、《春秋三传异同测义》等[14]。

2.孙冯翼的医药学成就

冯翼通医理,于嘉庆四年(1799年),同其叔父星衍,取材于宋朝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参证《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后汉书注》、《事类赋》等书,据古订正,勿嫌惊俗,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刻入《问经堂丛书》。现存该版本和光绪三十二年(1909年)善成堂刻本。此书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把药分类为上、中、下三品,并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一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二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三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15]。该书特点是于每条经文之后,引列有关诸说,并加按语,内容翔实,为诸辑本之冠,是本草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妇幼科圣手李荣

1.李荣生平考略

李荣,生卒年、字号未详,清·奉天府(今沈阳)人。以医术闻名,尤擅治妇幼科。李氏以临证所得经验,别出心解,撰有《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解》、《流注说》、《妇人带下由劳伤冲任论》、《发热脉躁不为汗里解》、《表里寒热分治辨》、《孰忧解》、《小儿卫生科论》等文,收录于《奉天医学成绩录》和《奉天医学研究会成绩录》中。

2.李荣的医药学成就

李荣所撰《小儿卫生科论》见解独到,集验十条之多。李氏十分重视胎教,因其为“先天立身之基础,小儿性理之本源”,妊妇当“玩赏美玉明珠,刺绣奇花异草,谈论古圣先贤,夸赞忠臣烈士,行事正大光明,存心纲常伦理,容妆修饰素雅,身体坐正履方,心内不生淫念,口中勿发狂言,目睛不视邪色,耳朵勿听恶声,勿受六淫外感,勿动七情内伤,房事首要当戒,忌食宜食分清”,谨遵此法则得子聪明过人。另外,李氏还详论了母乳的自然形成及其对小儿的重要性。首先,“乳乃冲任气血所化,下则为经,上则为乳。凡妇人产后之时,冲任血旺,脾胃气壮,乃生化之源具旺”,说明了乳汁分泌与冲任血旺和脾胃气壮关系密切。若乳汁为清气所化,则为白色乳汁,可生养小儿;若乳母胃气壮实,蒸出其厚津液,则为黄乳稠汁,食之日久则小儿上焦多热,大便干燥,屡生疮疖,对其稍有所害;若乳母胃弱气虚,蒸出其薄津液,散布于胸中,被不足之气化而出,复有青乳稀汁,小儿食之,不生肌肉,腹痛便泻,日渐消瘦,久成虚病。此是乳汁分为三色,对小儿有生、害、病之不同。

李氏学有精专,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奉天医学研究所考核成绩之最优等。评议者云:“《流注说》,阐流注未发之旨,因症拟方,得《医林改错》之秘。而《冲任论》,能发挥冲任真谛,又能将《内经·热病篇》引其精义,以畅题蕴,非阅历年深,何有此吐嘱。终论十条虽未尽儿科之能事,而议论光明正大,居家者不可不知也,谓医道可也,谓为格言亦可也。”[2]40

“砭除疾厄”赵福荫

1.赵福荫生平考略

赵福荫(1859- 1945年),字云峰,清·海城县人,系祖传第七世业医。幼年从父学医,弱冠时到辽阳拜郭景峰为师,随师学医8年,深得其要领,认证准确,方无不效。后自开设德元堂药店,于海城西、台安东南一带行医。历经58年,精通妇儿科,兼内科杂病诸法。对小儿痘疹尤为擅长,过目便知顺逆,凡经医治者十愈八九,乡人称为奇术。福荫晚年诊余之暇,着手著书,著有《痘疹治验案》,《妇科医案》4卷,《方药集锦》2卷。

2.赵福荫的医药学成就

民国七年(1918年),郭家台李永昌之子患天花,痘疮内陷,昏睡五天,奄奄一息,命在旦夕。延请福荫诊治。李家父母恳求曰:“余年五旬,仅生此子,子死则吾夫妻必相随而去。”福荫视病儿之危,其亲之苦,不避风险,投以丹药,素调侍服,持金针挑痘疗30处,鸡血合药一点喂。经三日调治,始有起色,转危为安。李家夫妇为报达救命之恩,特请匠人雕“砭除疾厄”金字牌匾一面,相酬福荫[2]146。

弃儒学医胡万魁

1.胡万魁生平考略

胡万魁(1864- 1944年),号星垣,清·辽阳州(今辽阳)人。胡氏自幼体弱,因而弃儒学医,熟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七历寒暑,饶有心得。24岁始业医,辗转于辽阳“乾元堂”、“东顺福”及沈阳“春和堂”等处。茹素数十年,得诸治要领。49岁在辽阳西“咸春堂”药店任经理之职,遂医名大噪。56岁时,自设“大安堂”药铺,曾制八宝朝阳散,用于外科疮疡肿毒甚效,畅销省内外。胡氏晚年隐居家中,着力整理临床医案,汇编成册,名为《古方今病》。至今存有抄本与王国礼点校本。其子胡化东、胡祉久,继父医业,为时名医。其孙胡炳文,曾任辽宁中医学院教授,为研究《伤寒论》专家[2]119。

2.胡万魁的医药学成就

胡氏早年拜吴越仿为师,师古而不泥古,精读《伤寒论》而善用经方,是后学《伤寒论》之佼佼者。当时在辽阳,“伤寒坏病,非胡医不可”已传为佳话。其论小柴胡汤曰:“余业医四十余年,诊治所及,惟小柴胡方证独多每诊脉见弦形,病涉少阳一症者,即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无一不效。”临床上胡氏曾用小柴胡汤治愈了“食、水、药入即吐病”、“产后病狂”、“狂病惊骇”、“黄疸”、“心烦不眠”和“心烦呕吐”等病症,由此可见其学问精深,临证丰富。

胡氏对外科疾病,如疮疡、瘾疹等尤为擅长。认为病之所发,必先有伤于气,病后凡疮面有水无脓者,均属“伤气受风”之证,用托里十补散加减治之,取效甚捷。此外,对内、妇、儿等科,均有独到之处。胡老学有根底,临证胸有成竹,善治重证而起沉病,负有盛名。[16]

胡氏于耄耋之年著成《古方今病》一书。全书共分4卷,前2卷为经方验案,计25方,131案;后2卷为时方验案,计19方,152案。书中体例,经方以桂枝汤为首,时方以托里十补散为首。每案前首先是方名,然后病名,一方治多病依次排列病名,遂后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症状及辨证治疗的经过,个别病证略加按语。其好友王有台评介《古方今病》曰“奏效多有奇特者,怪疾多有罕闻者”,并将其刊诸梨枣,以“切疗不致枉死,服药令其全生”。

勤求古训徐延祚

1.徐延祚的生平考略

徐延祚(?- 1917年),字龄臣,清·锦州府(今锦县)人。少时聪颖,但学而未第,于是弃儒从医,并曾在太医院为官。其代表著作有《医粹精言》4卷、《医意》2卷、《医意脏腑图说》(又名《医意内景图说》)2卷和《医医琐言》2卷(附《续医医琐言》1卷)。因4书皆以“铁如意轩”之名刊行,故合称《铁如意轩医书四种》。又因徐氏为奉天锦县人,故亦称《锦县徐氏医书四种》或《奉天徐氏铁如意轩医书四种》。

2.徐延祚的医药学成就

徐氏博览群书,学术上赞许庞安时提出的学贵有“心解”,指出:“医者,理也;理者,心意也。盖通其理而后以意会之。”他结合《医粹精言》构成内外二说,曰:“撰《精言》,欲人详内治之方;撰《医意》,欲人明外治之法。”友人赞其“条分缕析,沿流溯源,非三折肱者不辨”。

《医粹精言》全书4卷,辑录的文献来自于50余部中日古籍,对于中医学习者而言,无疑是了解中医精言妙论的捷径;《医意》专列外治之法,简明扼要,易于掌握,切合实用,益于临床;《医意脏腑图说》合中西医学而厘订之,凡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各存其实;《医医琐言》与日本学者吉益东洞的《医断》、《续医断》具有密切关系,对于传播异邦学术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徐氏勤于临证,翁同龢评价说“一依仲景立法,非庸手也”。《医粹精言》崔氏叙文曰:“余官京师时,内子病且笃……徐君龄臣至,服药不数贴而病爽然若失。”徐氏在临证中重视医德修养,认为“医虽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并提出医生应该建立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由此可见,徐氏不仅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继承和传播贡献颇大,对于中医药的临证也是感悟良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17- 19]。

[1] 《东北人物大辞典》编委组.东北人物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354- 355.

[2] 于永敏.辽宁医学人物志[M].沈阳:辽沈书社,1990:40,146,148,119,211.

[3] 李文岚.中国的达·芬奇——年希尧[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2):56- 57.

[4] 赵法新.中医文献学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24.

[5] 陈可冀,周文泉.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600.

[6] 年希尧.集验良方[M].刘振远,才慧珍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7] 贾维诚,贾一江.中国医籍志[M].北京: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1983:298.

[8] 陈荣,熊墨年,何晓晖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医文献(上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05.

[9] 刘德仁,杨明,赵心愚,等.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古代)[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245.

[10] 谢启晃,胡起望,莫俊卿.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第一辑(科技文化人物)[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139.

[11] 南炳文,何孝荣,陈安丽.明代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76.

[12] 李迪.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126.

[13] 崔箭,唐丽.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87.

[14] 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482.

[15] 隋国庆.一位市长眼里的中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4.

[16] 王国礼.胡万魁[J].中医函授通讯,1982,5:13.

[17] 曹瑛.清末辽宁籍医家徐延祚及其医学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10,3:46- 48.

[18] 朱鹏举,傅海燕,赵明山.清末民初医家徐延祚其人其书考[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3):218- 220.

[19] 王全利.《医医琐言》价值再评价[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3):252- 253.

Study on Representative Doctors in Liaoning Areas of the Qing Dynasty

LYU L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Liaoning area is the birthplace of culture of the Man nationality. And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booming period of i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On one hand, national culture is combined together through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Man nationality, forming unique TCM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some renowned doctors were good at knowledge, visiting patients all around. Thereby books were written on their bases of experience, offering us precious research documents. By various collecte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is to give preliminary study on nine representative doctors including NIAN Xi-yao, Moergen-Zhuoerji, WANG Yin-sheng, JING Yang-shan, SUN Feng-yi, LI Rong, ZHAO Fu-meng, HU Wan-kui, XU Yan-zuo, by willing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study application of TCM culture relics in Liaoning area and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gional medicine.

Qing dynasty; Liaoning areas; renowned doctors

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计划项目(编号:GZS20120030);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7ZA043)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宁波,315000)

△通讯作者

辽宁省教育厅“清代辽宁中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与利用”(编号:L2014368)

R- 092

A

1006- 4737(2017)02- 0046- 06

2016- 08-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