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湿升阳法治疗泄泻经验

2017-01-14刘生永李应宏

中医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清阳症见升阳

刘生永,刘 鹏,李应宏

(武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武威 733000)

·临床经验·

除湿升阳法治疗泄泻经验

刘生永,刘 鹏,李应宏

(武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武威 733000)

泄泻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脾胃病,湿邪与脾虚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该病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但未有不源于湿;泻之证虽多,但未有不源于清阳下陷。故以除湿、升阳为主治疗泄泻,是根据泄泻的病因病机、病变脏腑的特性而实施的治法。通过阐述除湿、升阳为主结合临床辨证治疗泄泻的理论根据,列举具体运用及方药的选择,说明除湿、升阳是治疗泄泻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且把除湿、升阳之法始终贯穿于治疗过程中。

泄泻/中医药疗法;除湿升阳法;经验

泄泻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脾胃病,发病率高。泄泻虽为常见病,若失治或误治导致迁延不愈,可伤津脱液,损阴耗阳,后患无穷,临床应当重视,小儿尤当注意。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除湿、升阳是治疗泄泻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将除湿升阳法治疗泄泻经验介绍如下。

1 除湿升阳法治疗泄泻的理论根据

首先,根据泄泻的病因病机,治需除湿升阳。引起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但致病的主要因素有二:一为湿邪,一为脾虚。湿有寒湿、湿热。湿性重浊黏滞,易伤脾胃。脾属中土,同气相求。湿邪伤脾则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湿盛脾虚是产生泄泻的根本所在,故治疗泄泻应重视除湿升阳。

其次,根据泄泻相关脏腑的特性,治需除湿升阳。肝、脾、肾功能失调,均能导致泄泻。然而,引起泄泻最关键的脏腑属脾。脾主运化水湿,主升清。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运化失调,则生泄泻。肾主蒸化,主二便,命门之火可温煦脾阳,助脾运化。若肾虚阳气衰弱,不能温煦脾土,不能主司二便,则成泄泻。肝随脾升,肝木疏土,肝有助脾行其运化之功。若肝郁气滞,乘犯脾土,脾土受损,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水湿下流,则成泄泻。总之,肝、肾之脏功能失调均能病及脾,导致脾虚湿盛,引起泄泻。因此,治疗由他脏所致的泄泻,也离不开除湿升阳的运用。

最后,历代文献和名家论治泄泻重视除湿升阳。《黄帝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湿盛则濡泻。”《素问》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难经》曰:“湿多成五泄。”《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唐代王焘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时病论》曰:“食泻者……缘于脾为湿困,不能健运。”《医学三字经》曰:“湿气盛,五泄成。”由此可知,除湿升阳为治疗泄泻的重要方法。

2 除湿升阳法治疗泄泻的临床运用

2.1 解表化湿

适用于脾胃素弱,复感风寒湿邪,外邪侵犯,脾胃运化升降失调所致泄泻。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来势较急,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疏表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方中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紫苏、白芷、桔梗疏解表邪,利气机;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半夏曲、陈皮理气化痰;茯苓、白术、甘草和中健脾。本方外解表寒,内除湿邪,且方中桔梗升提,有助于升阳,恢复脾气主升的功能,使泄泻自止。

例1 患者,男,15岁,2015年12月8日初诊。主诉: 腹痛、泄泻伴身痛、发热2 d。患者2 d前因贪食出现感冒。症见:泄泻,4~5次/d,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白腻,脉濡缓。西医诊断:急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湿内蕴。治宜解表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味,处方:藿香(后下)6 g,紫苏(后下)6 g,大腹皮9 g,白芷6 g,陈皮6 g,半夏曲6 g,甘草3 g,生姜3 g,大枣3枚,防风9 g,荆芥6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2剂,患者泄泻次数减少,大便仍稀,恶寒发热已除,考虑表证已解,给予参苓白术散。服药3剂,泄泻止,大便成形。

按 本例泄泻所用治疗方中藿香正气散具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的功效;加荆芥、防风,不仅风药胜湿,且可升阳。诸药合用,使湿除阳升表和,泄泻自愈。

2.2 升阳除湿

适用于饮食不节,水湿内困脾胃,脾气不升,运化失调所致泄泻。症见:腹胀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短少,四肢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细。治宜升阳除湿止泻。方选升阳除湿汤加减。方中升麻、柴胡助清阳上行;羌活、防风、苍术祛风胜湿;猪苓、泽泻利水渗湿;半夏行气燥湿;六神曲、炒麦芽和中消食;泄泻无度近于滑脱,故用益智仁温中止泻;甘草益气健脾;生姜、大枣调营卫。诸药合用,共奏升阳除湿之效。

例2 患者,男,38岁,2015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腹胀、泄泻,伴厌食、乏力、呕吐1周。患者平素嗜食烟酒,酒后喜食冷物,近日来腹胀不思饮食,自服大黄苏打片20多片后泄泻无度。现症:泄泻,腹痛肠鸣,大便呈水样,小便色黄量少,疲乏无力,舌苔白腻,脉濡细。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脾虚湿困,清阳下陷。治宜升阳除湿止泻。方用升阳除湿汤加味,处方:炒升麻6 g,炒柴胡6 g,羌活6 g,防风6 g,苍术9 g,猪苓9 g,泽泻9 g,陈皮6 g,半夏9 g,六神曲9 g,麦芽9 g,炙甘草6 g,益智仁9 g,生姜6 g,大枣5枚,炒白术9 g,炒薏苡仁15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 2剂,泄泻已止,腹胀已除,唯食少纳差,四肢无力,舌苔白腻,脉细弱,给予香砂养胃汤加味。服药3剂,病愈。

按 本例泄泻所用升阳除湿汤加味方中升麻、柴胡助清阳上行,清阳升则水湿化;羌活、防风、苍术、白术祛风胜湿,因风药能升阳胜湿,湿去阳升则脾运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取“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意;陈皮、半夏、薏苡仁理气化湿。全方升阳、胜湿、利湿、化湿,故较快取效。

2.3 燥湿健脾

适用于湿邪内盛,脾胃受损,阳气不化,小便不利,水湿之邪走注肠道所致泄泻。症见:胸闷脘痞,腹胀尿少,泄泻较甚,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头眩呕吐,舌苔白腻,脉濡弱。治宜燥湿健脾,淡渗分利。方用胃苓汤加味。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满宽中,陈皮理气化湿,白术扶脾止泻,桂枝通阳化气,猪苓、泽泻渗湿分清,苍术、白术合桂枝可使脾阳升运,泽泻配茯苓、猪苓分利水湿更强。诸药合用,使湿除脾健,升降复常,水湿得运,清升浊降,小便通利,大便成形,故泄泻可愈。

例3 患者,男,42岁,2016年2月1日初诊。主诉:泄泻、腹胀伴头眩、呕恶、尿少、乏力1个月,加重3 d。患者1个月前因暴饮白酒后贪食凉物,翌日即感脘腹胀闷,腹痛泄泻,头眩呕恶,于某医务室治疗(具体不详)1个月余,效果不显,时好时坏。现症:腹胀尿少,泄下稀溏、3~5次/d,身倦食少,时有头眩,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西医诊断:慢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湿浊困脾,三焦不利,阳气不化。治宜燥湿健脾,渗水分利。方用胃苓散加味,处方:苍术10 g,厚朴9 g,陈皮6 g,茯苓12 g,炒白术12 g,猪苓12 g,桂枝6 g,砂仁(后下)6 g,炒薏苡仁15 g,炒白扁豆15 g,车前子(包煎)15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4剂,诸症减轻。上方汤剂改用散剂加味,调治1个月余,痊愈。

按 本例泄泻属湿浊之邪过甚,困阻脾阳,阳气不能化湿,三焦积滞,湿盛脾虚所致。治疗应标本兼顾,以除湿健脾为主,除湿当以燥湿利水为主,健脾当以温运为主。

2.4 清热利湿

适用于夏秋暑湿伤及脾胃,传化失常;或素体阳盛,嗜食辛辣,湿热壅盛,损伤脾胃所致泄泻。此类泄泻来势急,病情重,易于伤津脱液,伤阴伤阳,小儿尤当重视。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濡数。治宜清热利湿止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若热甚,可加金银花、升麻;湿甚,可加茯苓、薏苡仁、车前子;夏秋暑湿过盛,可加藿香、香薷、白扁豆、荷叶;挟食积,可加焦三仙、鸡内金;小便不利,可加滑石粉。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升麻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金银花助其清热之力;茯苓、车前子、薏苡仁增强利湿之效;藿香、香薷、白扁豆、荷叶祛暑利湿;焦三仙消食和胃;鸡内金理脾止泻;滑石利水渗湿,取其利小便实大便之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止泻之效。

例4 患者,女,3岁,2016年2月10日初诊。主诉:发热、泄泻2 d。患儿2 d前因感冒发热,自服克感敏冲剂,发热稍减,继而又发生泄泻。现症:泻下之物黄臭,小便短少而黄,口唇干燥,身热腹痛,眼窝稍陷,口渴欲饮,舌苔黄腻欠津,脉濡数。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湿热困脾。治宜清热利湿止泻。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处方:葛根9 g,黄芩6 g,黄连3 g,升麻6 g,银花(炒)9 g,炒薏苡仁9 g,茯苓6 g,车前子(包煎)6 g,滑石(包煎)9 g,甘草3 g。1 d 1剂,水煎服。同时口服补液盐1 500 mL,每日分次口服;并嘱患儿饮食清淡,暂不宜吃荤腥油腻。服药2剂,患儿热退,泄泻次数减少,仍有口干欲饮但不欲食,上方去黄连,加石斛、白扁豆、山楂、乌梅,养胃以护津液。继服3剂,病愈。

按 本例泄泻属表邪未解、邪热内陷阳明所致,表里俱热又兼泄泻已成伤津脱液的危候。《脉经》曰:“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因小儿为稚阳稚阴之体,脏腑娇嫩,脾胃薄弱,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故更加危重。治疗用药要全面周到,一则用药应轻疏灵动,中病即止;二则时刻注意保津护液;三则注意饮食调养。

2.5 升阳益气

适用于劳倦内伤,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清阳下陷,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所致久泄不止。症见: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稍进油腻或饮食不节则大便次数增多,久泄不愈,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体倦怠无力,不耐风寒,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升阳益气,健脾止泻。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益气升阳,人参、炙甘草补中,炒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陈皮理气,当归易苍术燥湿健脾(当归因其质润不利止泻而易之),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可加砂仁醒脾化湿;防风助脾升清,胜湿止泻。

例5 患者,女,38岁,2016年3月2日初诊。主诉:泄泻、腹胀伴厌食、眩晕、恶风3个月余。患者泄泻已3个月余,饮食稍有不慎或进食荤腥油腻即泄泻。现症:身倦乏力,易患外感,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西医诊断:慢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治宜补脾益气,升阳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炙黄芪18 g,人参9 g,炙甘草6 g,陈皮6 g,炒白术12 g,炒升麻6 g,炒柴胡6 g,苍术9 g,砂仁(后下)6 g,防风9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3剂,泄泻好转。原方加减,再服12剂,痊愈。

按 本例泄泻属劳倦内伤损及脾胃,脾胃虚弱则清阳不升,运化失调,故久泻不止。治疗以“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为法,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则脾健,脾健则阳升,脾健阳升则水谷化为营养,泄泻自愈。

2.6 健脾渗湿

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湿浊内停所致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饮食不消,脘腹胀闷不舒,或吐或泄,形体虚弱,肢体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补气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味。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补气健脾,为主药;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甘淡,补脾,可增强四君子的功效;砂仁和胃理气,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理脾渗湿;桔梗载药上行,可助升清。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效。

例6 患者,男,63岁,2016年4月5日初诊。主诉:大便时泄时溏、身倦乏力半年余,加重1周。患者大便时溏时泻已半年,近来加重。现症:每日泄泻3~4次,时有呕吐,形体消瘦,气短乏力,皮肤粗糙象枯树皮,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薄,脉虚弱。西医诊断:慢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脾胃虚弱,水谷不化。治宜补气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味,处方:人参9 g,炒白术12 g,茯苓9 g,炙甘草6 g,山药12 g,白扁豆12 g,莲子肉12 g,砂仁(后下)6 g,薏苡仁15 g,桔梗9 g,防风9 g,炒芡实9 g,炒麦芽9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3剂,泄泻次数略有减少,每日1~3次,其他症状未改善,考虑方药对症,但病程长需要坚持治疗,仍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前后共服20余剂,病愈。

按 本例泄泻是由脾胃虚弱所致,脾虚则运化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治疗应标本兼顾,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和调脾胃,使脾运健,则泄泻愈。

2.7 温肾助脾

适用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不能腐熟水谷所致的虚寒泄泻。症见: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或泄泻多在黎明之前,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此证属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脾土所致的泄泻。治宜温肾助阳,暖脾止泻。方选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方中补骨脂补肾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止泻,五味子涩肠止泻,党参、白术益气健脾,附子、炮姜温肾暖脾。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助阳、暖脾止泻之效。若久泻脱肛者,可加炙黄芪、炒升麻提升清阳。

例7 患者,男,52岁,2016年5月5日初诊。主诉:泄泻、腹痛伴腰痛、肢冷2个月余。患者腹痛泄泻已2个月余,近日来加剧,且多在天明之前出现腹痛泄泻,泻后痛减。现症: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方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补骨脂(盐水炒)9 g,吴茱萸(冲)6 g,肉豆蔻(去油)9 g,五味子6 g,党参16 g,炒白术12 g,附子(先煎)6 g,炮姜6 g,炒白芍15 g,炒山药15 g,炒芡实10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3剂,腹痛、泄泻较前好转。继服2剂,全身各症均有好转,天明之前已无腹痛泄泻,但大便仍不成形。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再服6剂,痊愈。

按 本例泄泻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上温脾土,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不能腐熟水谷所致。《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生,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止。”方中芍药取其反佐之用,使大对温燥药不致过燥,且有缓和腹痛的作用。肾阳虚衰的泄泻病程长,若兼气陷脱肛者,应配合益气升提之法方能痊愈。

2.8 抑肝扶脾

适用于七情所伤或肝胆疾患导致肝之疏泄太过,肝木乘脾,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所致泄泻。症见:每因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病,或肝胆疾患时出现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常反复发作,平素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治宜抑肝扶脾止泻。方选痛泻要方加味。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泻肝止痛;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疏脾,升清止泻;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

例8 患者,女,42岁,2016年6月18日初诊。主诉:腹痛、泄泻伴胁痛、烦躁2周。患者因胆汁郁积性胆囊炎而行胆囊切除、胆管十二指肠侧位吻合术,术后2周发生腹痛泄泻,曾自服西药(具体不详)及中成药参苓白术散10 d,无效。症见:泄泻,腹痛,泻下之物质稀,呈绿色水样便,5~6次/d,泻后痛减,体虚乏力,饮食无味,面色灰暗,情绪烦躁不宁,舌质淡红,脉弦。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肝之疏泄太过,乘犯脾土。治宜抑肝扶脾,渗湿止泻。方用痛泻要方加味,处方:炒白术12 g,炒白芍15 g,陈皮6 g,防风9 g,炒山药15 g,炒白扁豆10 g,炒薏苡仁12 g,炙甘草6 g,木瓜12 g。1 d 1剂,水煎服。服药3剂,腹痛、肠鸣减轻,泄泻次数减少,2~3次/d。效不更方,继服 20余剂,痊愈。

按 肝之疏泄不及和太过均可致病。若肝气郁结,“作用不及,疏泄无能”,不能助脾运化,则产生疾病。若肝之疏泄太过,脾土被乘,不能运化升清渗湿,亦可导致腹痛泄泻。本例患者因肝气疏泄太过,不能制约胆汁分泌、排泄,影响脾气升清,湿浊下流大肠,故出现腹痛泄泻,为“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所致。

3 除湿升阳法为主治疗泄泻的用药体会

3.1 用药要辨明病性,除湿要轻疏灵动

泄泻病因不离湿,湿性重浊黏滞,不易速去,故治疗用药要辨明湿邪的属性。属湿热者,以清化为主,佐以淡渗,清化常用黄芩、黄连等,淡渗常用车前子、滑石、薏苡仁等,使湿热去则泄泻止;属寒湿者,以温燥为主,佐以芳香化湿,温燥常用苍术、白术、厚朴、陈皮等,芳香常用藿香、佩兰、砂仁等。无论是湿热还是寒湿,均应加行气之药,宜配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淡渗之品,使气机畅达,脾运得复。

3.2 用药要分清标本,升阳要权衡轻重

泄泻病机多以湿邪为标,脾肾为本。治疗用药应先以化渗湿邪为主,待湿邪渐去则转为健脾温肾,要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的原则。升阳之意广,升提中气,温补脾肾,疏畅肝气,宣发上焦皆为升阳。湿盛者,用风药量宜轻,一般用6~9 g;脾肾虚寒者,健脾温肾药宜稍重,一般用10~20 g。权衡升阳的轻重要以病因病机为依据,要“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平治于权衡。

3.3 用药与保养结合,饮食情志宜调和

由于饮食、情志对泄泻的病情发展和愈后多有影响,故在强调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情志的调养。药物治疗是调整脾胃功能的外因条件,而关键在于通过自身的合理饮食、疏畅情志来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疾病才能痊愈。因此,治疗泄泻时,要嘱患者饮食有节,调和七情,避免生冷,少食荤腥油腻。

4 小 结

泄泻的治疗虽要着眼于除湿升阳,但因各型泄泻有单纯出现者、合并出现者、相互转化者,故除湿升阳应随证灵活运用。一般而言,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者,多属实证,治以祛邪除湿为主。其中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宜清化;积食,宜消导;湿盛,宜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者,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升阳扶正为主。其中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七情郁结,宜疏理;久泻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病久滑脱伤津耗液,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津液。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2-0048-05

R256.34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2.23

2016-12-01;

2016-12-26

猜你喜欢

清阳症见升阳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养咽止咳桑叶方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