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应用题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017-01-13罗洪文

未来英才 2016年13期
关键词:应用题实践生活

罗洪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做,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增强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应用题;生活;教学;实践

一、应用题内容要源于生活

现在的教学中有不少应用题,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我们要从具体内容的情节上作一些调整:

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有些老师经常会选用“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这类的题目,题目的内容学生没有体验过,形不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题目改编成: “张老师买4支钢笔用去20元,照这样计算,买7支用去多少元?”由于“要知道买7支钢笔需多少钱,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则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二、应用题表述要贴近生活

在注意应用题内容的同时,对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也要加以密切的关注:要改变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气温、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等。更多时候,我们还要将应用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了、生动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应用题结构要反映生活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针对这一情况,要注意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一些大胆拓展,要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那些“封闭”的应用题,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构不良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可以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解答。比如“给我们班每位同学都做一条底6分米,高2分米的红领巾,共需多少面料?”解答这一问题时还需知道“全班的人数”,这一数据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自己去搜集。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一些纯条件或纯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或问题自由展开联想,发散思考。如“六年级有男生150人,女生250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比如“要求全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我们需要知道那些数据呢?”显然,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全校男、女生人数来求解;也可以通过每班人数、每个年级人数或其它一些数据来解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某种真实的参照。

2、数据“盈余”的数学问题。其一是条件过剩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的判断,并作出合理的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是结论“不唯一”应用题。以“买花”一题为例,“如果给你50元,你可以怎样来合理地买花?”显然,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用50元买任意一种花,也可以选择其中两种或三种进行搭配,而搭配方案也是多种多样的。像这样一种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而这恰恰是传统应用题所无法比拟的。

3、信息“杂乱”的数学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我们要有意增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信息,寻求答案。比如给出某班学生的档案,要求他们将闰年出生的同学按出生先后整理出来。显然,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得排除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如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等),然后再根据出生年份来判断平、闰年,并将闰年出生的学生按序进行排列。尽管解答这类问题,学生无章可循,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一种选择、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应用题中的生活内容,让应用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发现应用题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了应用题,生活有趣,应用题学习更有趣。

猜你喜欢

应用题实践生活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