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诗社与景东文风摭谈

2017-01-13何等红潘妍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景东诗社文风

何等红+潘妍

〔摘 要〕明清云南儒学繁盛的大背景,造就了边地景东大兴文教,开南书院、文庙应运而生,辐射作用使儒学进一步传播,诞生了一大批文士举子、地方乡贤。边域之地产生了一大批作家,到清末更是形成了以“稻香吟社”为代表的诗社,郡中人士吟诗结社,文风大开。

〔关键词〕儒学 诗社 景东 文风

景东,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金景东”之美誉。明清两代文教兴盛,从清代始,编有雍正《景东府志》、乾隆《景东直隶厅志》、嘉庆《景东直隶厅志》、道光《景东直隶厅志》、民国《景东县志稿》等志书。儒学教育的兴盛,造就了景东文风昌盛,一批批文人学子读书明志、耕读出仕,诗文怡情抒怀。自清中晚期以来,走出了三大诗人戴家政、程含章、刘琨。这个地域走出来的文人群体大都家境贫寒,以耕读传家,都能逆而向上,考取功名。外出做官,都能惠及后学,回报桑梓,终老故里。清代晚期更形成了景东诗社,郡中人士吟诗结社,形成了一大批诗人。

一、明清云南儒学与景东

明代云南儒学的兴盛在康健《明代云南儒学文化的地域差异》一文中,作者根据儒学发展水平的差异,把明代云南儒学文化传播分为核心区域、外围区域、边缘区域及空白区域四个等级。景东分属于边缘区域,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统计,明代云南进士总数240人,按进士籍贯列表,景东在整个明代并无进士上榜。但并不是说景东没有受到儒学的影响,而是景东地处云南边地,儒学在这个时候属于起步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明景泰(1450年至1457年,在位8年)年间之前,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府载“民多百夷,……不通汉书,惟用缅字,凡与其同类交易借贷等项,则以缅字书其期约,而刻其多寡之数于竹上,以为信”。随着儒学的辐射传播,据景东县志载,1442年,在县城南仓井西设立卫学1所,1488年到1505年又在城北创立了明志书院。万历23年,即1592年,通判尹学孔又在城区创立了新城书院。这一切使得明代后期,儒学的文教效果渐显,据万历《云南通志》卷三地理篇记载,“学校声气,渐迁其俗”,“田旧科秫,今皆种稻。昔帷缅字,今有书史,民风地官,日改月化”,风俗习惯和文教都有了显著改变。

清代的云南儒学在云南儒学发展史上属于鼎盛期,全省的府、州、县等各级学宫和庙学由明代的七十多所发展到一百多所,书院改建和新建二百四十多所,义学和义塾到光绪年间时,大约有七百多所。儒学、科举正式与中原接轨。同时随着雍正朝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清代的云南儒学呈现出向山区和边疆地区扩散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景东儒学迅速发展。1701年即康熙40年,县同知茹仪凤在城北北学宫原址设立开南书院,并在龙泉寺、城内首设义学两馆。昆山人徐树闳自雍正7年(1729年)调任云南景东同知后,勤于政事,兴建考棚,增建义学,善政持续很多年。1734年(雍正12年),同知徐树闳改建开南书院,并在玉屏山下设立考棚,解决了景东生员远赴大理考棚应考的窘境。同时规定普洱府下宁洱、景谷、恩乐、镇沅、墨江等地生员须赴景东考棚考试。徐树闳任内,会同地方绅士,在者吉、勐统、勐整、普雅、安定等地先后设立义学12馆。同治12年(1873年),县同知凌应梧在西边林街设麟凤书院。光绪29年(1903年),景东直隶厅同知刘钧奉令将书院改为学堂。光绪31年(1905年)1月12日,景东直隶厅官立高等小学堂正式成立。自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景东除办有官学、义学外,私塾也很兴盛,城乡家庭富贵者多聘请塾师,以某家或以附近寺院、庙宇为学习地点,有时一家独立兴办,有时几家相约兴办,学风兴盛。

有清一朝也是景东文教最兴盛的时期,共产生进士四名,分别为刘体舒(道光11年暨1831年壬辰科进士)、李灏(道光14年暨1834年乙未科进士)、刘琨(道光二十年暨1840年辛丑科进士)、侯应中(宣统三年暨1911年庚戌科选拔进士),从明成化七年暨1471年至1911年,景东县共中文举、武举118名,各类贡生276名。

二、开南书院、文庙与景东文风

1、开南书院。康熙40年(1701年)由同知茹凤仪在城北兴建的开南书院,是当地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成就最高的书院,在整个云南的教育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这里走出了很多人才,如翰林刘琨、巡抚程月川、诗人戴家政等。历来的景东执政者都十分重视开南书院的办学,在书院的山长选聘中,大多选择饱学之士、德高望重之辈,“书院的结构较为简单,山长是书院的主要负责人,又是书院的主讲,山长的德行、学术水平及教学艺术直接决定着一所书院的声誉及教学质量。因此官府对书院山长的遴选与任命都是较为谨慎的。一般来说出任山长者大都是学问高深的名儒。”①嘉庆四年(1799年)同知吴诒丰聘请53岁的云南著名诗人刘大绅为山长,刘被称为“南中人师”,66岁曾担任昆明五华书院的山长,在《清儒学案》和《清史稿》都有其传记,程含章受教于其门下进行诗歌创作;晚晴同知黄炳堃曾聘请过宣威州进士张寅旦,曲靖府举人汤增美任开南书院山长。据《宣威县志》记载:张寅旦能文章,砥砺廉隅。宣威自有清以来二百数十年,惟张寅旦科名最高,而学行亦称纯洁。还有曾经当过山长的大理人氏杨琼,其博极群书,雅擅词章,为近代云南有名的教育家。

程含章曾为开南书院撰过一联:一里书斋半里烟村半里市,十年心学五年练气五年神,形象说明了开南书院为边地的士子铸造了心气,随着晚清科举制度的废止,建院200多年的开南书院也画上了句号。光绪31年(1905年)3月,景东直隶厅同知郑鼎缨把开南书院房屋并入文庙,财产并为筹办学堂的经费。

2、景东文庙。文庙是古代社会官学儒学和祭祀孔子庙宇的结合体。如今已是景东县博物馆属地的景东文庙早已失去了往日参拜、礼祭、卫道的盛况与辉煌,这里曾经承载着景东一隅文教之薪火,不过由于战火、匪乱等原因曾三迁其地,建而被毁,毁而重建,现存完整的文庙景观是二十世纪80年代修缮重建的。文庙立于城西玉屏山下,傍山依水,古木参天,建筑雄伟壮观,依稀可见清中期繁盛的景象,作为清代的黉学,它是厅府生员会试的考场。自古及今,文庙是公共的文化场所,它是此地文脉的象征,也是政府宣传教化、传播王道儒学的基地,具有公共的属性。文庙在元明清时期的大力兴建,为云南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据《新篆云南通志》卷九十四载“每月朔望初八、二十三日,公诣庙灶香讫,即赴学生讲堂,令教官、学生及民间子弟通经者以次讲说,至哺乃罢,外人来观听者,充庭塞户,教化大兴”,反映了元代文庙建立的盛况。

景东文庙建于明,兴于清,成为景东儒家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这里践行着孔子的有教无类,为每一个贫寒子弟提供了进学习儒的机会,每一个从景东走出去的学子,都眷顾着家乡,心系着文庙。如四省巡抚程含章在当地道德操守、文章勋业,二百年来有口皆碑,也多次捐资修葺文庙。嘉庆24年(1819年),程含章命长子将他多年积蓄的俸银3790两捐给景东文庙做修葺之用。总之景东文庙的存在为景东儒学和文风的兴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诗社与文风

光绪14年(1888年)广东人黄炳堃调任景东同知,在任内大兴文教,倡导文风,和郡中人士吟诗结社,创建“稻香吟社”、“绾翠画舸”等诗书画学社,景东文教一片繁荣景象。“稻香吟社”和“绾翠画舸”在晚清的景东文坛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这个时期景东的大多数文人都是其成员。1892设立的稻香吟社,最早建于县衙东门外先农坛左,同知黄炳堃经常召集县城文化名流吟诗作赋,有时甚至亲自讲解经诗、词赋,操练传授胡琴技艺。一年以后,黄炳堃调任腾越直隶厅任同知。稻香吟社日渐荒废,等到炳堃再一次回到景东任职时,旧址已是杂草丛生,第二年又在郡城南龙泉寺重新恢复了稻香吟社。这些诗社虽存在时间不长,但却在云南边域之地开出了诗的鲜花,在《景东县志稿》上收录了不少诗社的集诗,如卷十七郡岁贡吴承鑫《集绾翠画舸分得旅园六咏》组诗、《集绾翠画舸分得诗社二咏》、《集稻香吟社分得梅子已黄离离可喜诗》,梁必仁《集绾翠画舸消夏第二会分得绣球凤仙》,陈炳章《集稻香吟社消夏离今五律八首》、侯应中《集稻香吟社分得残荷五律二首》等诗作。其中侯应中是两个组织的骨干力量,郡守黄炳堃离任后,侯应中实际上成了两个组织的主要组织者。

总之,景东文风的盛行不是偶然的,它跟明清时期云南儒学迅速传播的大背景相关,最主要也是历代的景东为政者重视教育,大兴文教功不可没。

注释:

①蔡寿福.云南教育史.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271页

参考文献:

[1]景东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景东彝族自治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

[2]傅永聚、韩钟文.儒学传播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

[3]曹相.儒学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孔学研究,1995年第一期

[4]黄桂枢.新编思茅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景东文史资料 第2辑,1991年

猜你喜欢

景东诗社文风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景东县总工会: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进企业活动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包景东教授和他的《物含妙理》之教学篇
诗社撷英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大美之土无量景东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